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丧葬制度

丧葬制度

丧葬制度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篇,主要集中在风俗习惯、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96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寻根、广西民族研究、南方文物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吉林省博物馆协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四次年会、第二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等;丧葬制度的相关文献由113位作者贡献,包括任静雯、卢敏飞、吴红波等。

丧葬制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 占比:17.3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50%

专利文献>

论文:496 占比:82.12%

总计:604篇

丧葬制度—发文趋势图

丧葬制度

-研究学者

  • 任静雯
  • 卢敏飞
  • 吴红波
  • 孟磊
  • 庞红琳
  • 张红军
  • 徐爽
  • 茹静文
  • 郑思源
  • 黄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冲
    • 摘要: 滇中地区贵族墓葬中出土的贮贝器、铜扣饰、铜枕等随葬器物皆有牛元素。从汉代正史来看,滇国牛数量众多的原因有二,其一,牛是滇人与身毒国(今印度)进行物质交换、文化交流的媒介,是战利品,也是西南夷地区上贡给汉士兵的物品;其二,牛与马、羊一样,承担着祭祀的责任。诚然,牛是财富、地位、权力的象征,具有祭祀和沟通天人的作用,但若将饰牛的青铜器置入整个墓室空间中,其功能和意义便是特殊的。牛与墓主人休戚相关,旨在为逝者祈福与服务,同时也是生者不忘逝者的表现;丧葬系统中的生器强化了儒家的“象生”观念,而随葬的铜牛头和牛角,应是滇人坚信部分与整体具有相似的能力,即镇墓禳凶。蛇的出现提供了幽都或地府的“死亡”场域,代表恶与不祥。铜扣饰上有多例牛与蛇并组的图像,其目的是显示牛与蛇类似,具有驱鬼镇邪和灵魂不朽的墓葬属性。
    • 马颖
    • 摘要: 丧葬制度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体现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有力佐证,兼具多样性、复杂性和神秘性的特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丧葬习俗之间有共性,亦有个性。“毁器”葬是形式各异的丧葬制度中的一种,其流行时间长、分布地域广。历史、考古资料证明,在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墓葬中就已经发现有“毁器”习俗的现象[1]。鄂温克族至今仍保持着若干原始形态,“不论死者是男是女,其随葬品一律都要砸坏一块,因为传说不砸坏随葬品,就将对活着的人不利”[2]。
    • 易西兵
    • 摘要: 古代墓葬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墓葬的选址、营建、结构形制及随葬器物承载着古代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信息,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墓葬折射着丧葬制度的时空演变。因此,对古代墓葬开展考古发掘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汉代是广州乃至岭南地区重要的发展阶段。
    • 胡玙璠
    • 摘要: 据文献记载,周代丧葬制度已经颇为完备,饰棺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以华美的饰物遮蔽逝去亲人的棺柩,以免生者在送葬的路途及墓圹中看见棺柩而心生悲痛。形制独特、制作精美的铜翣便属饰棺的内容之一,曾在两周时期广为流行。而这种遥远、陌生的器物究竟是什么?作者通过重新梳理铜翣的定名、类型和使用方式,结合铜翣的出土情境与相关文献记载,为我们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 张燕燕
    • 摘要: 飞鸟时代末、奈良时代初,日本天皇的葬制和殡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均始于女帝时期。持统女帝死后首次行火葬,自此,天皇死后火葬和土葬并用。元明女帝死后严格贯彻了薄葬,此后,天皇殡期显著缩短。这些变化与外来佛教的影响有关,但本质上取决于当时皇位继承变化的需要,皇位继承从上代天皇死亡后继承转变为生前让位继承。天皇火葬的普及和殡期的缩短,正是顺利实现皇位继承"无缝衔接"的一个重要环节。考察女帝与天皇丧葬变化的关系,有助于丰富古代日本女帝研究。
    • 王天艺
    • 摘要: 彩绘陶器是陶寺文化中的重要随葬器物,具有烧制火候低、质地松软、彩绘易脱落等特点。从器形和纹饰来看,其来源与大汶口、崧泽等文化密切相关。在大汶口和崧泽文化中,白陶、彩陶以及骨、玉器等精致稀有的"奢侈品"往往是彰显等级的重要器物,材质普通、制作简单的彩绘陶器并不具有等级指示性。然而在陶寺文化中,彩绘陶器专用于高等级墓葬,具有极强的等级指示性,与其他地区差异明显。社会结构的不同是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大汶口文化竞争性的社会关系催生出以"夸富"为特点的丧葬传统,非"奢侈品"的彩绘陶器无法在这一丧葬体系中彰显财富威望,因而只是一种普通的"明器"。陶寺文化则为单中心的集权社会,统治阶层需要通过制度规范来明确等级、维护统治。彩绘纹饰因其特殊的表达方式而被陶寺贵族采用,在该地区固有的"重陶"传统基础上,构建出一套丧葬用器制度,反映了陶寺文化政治中的制度性、规范性、强制性和礼仪性特点。
    • 武思亚
    • 摘要: 《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一直以来被视为欧阳询晚年的精品之作。王澍《虚舟题跋》赞曰:"圆秀瘦劲,与《醴泉》《化度》不殊,宜其特出有唐,为百代模楷也。"《温彦博墓志》与《温彦博碑》同名异制,自清以降,受到学书者颇多关注。本文就国家图书馆藏《温彦博墓志》所载落款与温彦博所受葬礼仪制进行考辨,以期有补前人所未发。
    • 余蕾希; 余学云(图)
    • 摘要: 随葬俑是唐宋时期常见的一种明器,也是古代丧葬制度的重要体现。三明市博物馆收藏有一组南宋黄氏夫人墓出土的墨书人俑群(图1),多数人俑背后写有墨书,以表明此俑的身份。有些年代久远,字迹已难看清,人俑数量或有缺失。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目前暂没有同一个墓葬出土的墨书人俑群的发表材料,本文希望通过整理能从中解读其组合情况及背后的原因。
    • 王含元
    • 摘要: 一、绪言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中国北方早期青铜时代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自20世纪20年代末至今相关的发现和研究层出不穷。尤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诸多前辈学者的工作积累,学界对这支考古学文化的研究逐步从文化面貌研究扩展到聚落形态、经济形态和社会组织结构研究等方面。目前已发现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中,墓葬材料远不如居址丰富,也不甚系统,多数为小规模的墓地或一些零星的墓葬。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的大甸子墓地是一处墓葬数量众多、保存比较完好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墓地,并且地处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布的核心区域,无疑是从墓葬角度研究夏家店下层文化丧葬制度和社会结构的上佳材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