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丧葬

丧葬

丧葬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508篇,主要集中在风俗习惯、中国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2篇、专利文献26篇;相关期刊367种,包括云南社会科学、满族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等; 丧葬的相关文献由544位作者贡献,包括金治平、李花、程桂峰等。

丧葬—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2 占比:94.88%

专利文献>

论文:26 占比:5.12%

总计:508篇

丧葬—发文趋势图

丧葬

-研究学者

  • 金治平
  • 李花
  • 程桂峰
  • TOTO
  • 万军杰
  • 乔海东
  • 付传利
  • 任兵伟
  • 任辉
  • 何丹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刘仁慧
    • 摘要: 棺是用来装殓遗体的一种葬具,使用历史久远,多为木料制作而成,亦有金属、石材等材质,但数量相对较少。单以石棺而言,有文献记载它最早的使用年代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史记·秦本纪》云:“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遂葬于霍太山。”这一段话是目前有关石棺的最早的文献记载,说明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存在用石棺丧葬的情况。
    • 朱谨; 左堃钰
    • 摘要: 纸质明器作为一种从魏晋时期流传延续至今的丧葬习俗,其背后一定隐含着特殊历史背景下社会各阶级的经济文化需求的转型。文章通过实物资料的举证和史料分析,还原纸质明器从诞生到兴起的过程及发展方向,从社会需求角度分析纸质明器普适化发展的原因,探索古代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为明器演变和葬仪发展变迁史建立基础。
    • 梁爽; 李晓荧
    • 摘要: 陶仓是两汉时期常见的丧葬明器,其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秦墓,汉时形成规制并走向兴盛,魏晋后逐渐衰落。陶仓的造型源于古代存储粮食的地面建筑,具体形状和造型因时代、地域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 冯广丽
    • 摘要: 虢国墓地是当前我国国内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较为完好的西周时期的大型邦国公墓,其中虢仲墓出土的玉器,数量多达近千件(颗),种类齐全,工艺精湛,它的发现对研究西周时期的宗法、丧葬、典章、外交以及相关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 赵婧
    • 摘要: 皇娘娘台遗址位于武威市北郊,是一处重要的齐家文化遗存。历经四次发掘出土大量文物遗存,本文以这些遗存为基础,对皇娘娘台人群的日常生活、生产工具、丧葬习俗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探究墓葬中出土绿松石、玉石料的来源,从而在宏观方面讨论皇娘娘台遗址代表的聚落等级。
    • 李承芳
    • 摘要: 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豫北方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包括丧葬文化。文章以林州市为例,将方言丧葬词语分为葬前、出殡、祭祀和其他丧葬、禁忌习俗4个部分,对以上方言词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当地丧葬习俗背后的文化含义,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独特的民众心理。
    • 方稚松
    • 摘要: 關於甲骨文的■與■,學界雖已指出兩者存有通用關係,但對兩者之間的區别重視不够。本文通過對甲骨文有關兩字辭例的通盤梳理,指出甲骨文中■的詞義較爲單一,基本都用爲孽,表災咎義;而■的含義極爲豐富,大致可分爲:1.讀爲表災咎義的孽;2.讀爲表相助義的乂(或艾);3.和喪葬有關,可讀爲訓爲安的艾;4.讀爲表收割義的刈;5.用作地名,讀爲薛。文中還討論了卜辭中“祖先■王”類辭例含義,指出舊將其中的“■”讀爲孽不確,應當讀爲艾,表示的是祖先助王之義。
    • 王敏
    •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牧区丧葬的改革尤为凸显。丧葬事宜不仅关系个人,更是家族联系的重要体现;不仅体现对逝者的个人情感,更加影响到今人的社会态度;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社会规约。因此,丧葬行为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传承性和规约性较强。新时期进行农村丧葬改革,既要符合现实,又要观照历史;既要改革创新,又要循序渐进;既要政策科学,又要观照人文。
    • 王美卜
    • 摘要: 人的一生中,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礼俗,特别是出生、成年、结婚、死亡这四个礼俗,可以说是贯穿了人的一生.但由于科技的进步,以及多元文化的交融,这些传统礼俗都逐渐发生了变化.其中丧葬礼俗相较于其他仪礼依然保留着较多的原生性,相应的,丧葬民俗音乐也就具有研究价值.在当今,学界普遍认为城市中丧葬礼俗的传统音乐出现严重缺失现象,那在广袤的乡村社会中,传统音乐在丧葬礼俗中就会被很好的保存下来吗?答案是否定的.不可否认的是,当下,在农村的丧葬礼俗中依旧会有传统音乐演出的一席之地,但其消退的速度也是不可小觑.下面笔者将以风陵渡丧葬礼俗音乐为例,分析丧葬礼俗在乡村社会消退的原因.
    • 张健萍
    • 摘要: 书牍文作为一种实用性文体,可真实再现人际交往的文化生态。唐前书牍文载录了诸多交往中所提及的丧葬礼俗,为研究唐前丧葬文化提供了文献资料。通过对唐前书牍文所载丧葬文化的梳理发现,汉魏时期书牍文中薄葬礼俗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书牍文进行吊唁成为一种新的吊丧方式。该类文化现象,极少有学者对此关注。本文力图从纵向把握唐前书牍中丧葬礼俗文化的动态变化及其突出特征,并深入挖掘其文学、文化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