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丧礼

丧礼

丧礼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203篇,主要集中在风俗习惯、中国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2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173种,包括天风、学海、古代文明等; 丧礼的相关文献由169位作者贡献,包括龙晓添、彭林、彭真平等。

丧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2 占比:99.51%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49%

总计:203篇

丧礼—发文趋势图

丧礼

-研究学者

  • 龙晓添
  • 彭林
  • 彭真平
  • 万丽华
  • 宋继刚
  • 钟韵
  • 丁士桓
  • 丁鼎
  • 刘荷芳
  • 孙帅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蒋昊
    • 摘要: 学界以往对儒家礼仪的研究,偏重于政治社会性的意义,但礼仪实践同时具有个人身心修炼的维度。在儒家礼仪中,丧礼承载了儒家“慎终追远”的理念而得到了特别的重视,其中的踊礼又最能体现丧礼“哀死亡”的性质,因而在礼仪的身心修炼中具有代表性。“踊”作为一种身体动作,是哀情的直接表达,踊礼则在丧礼开展的特定时段施行,将哀情调节到“无过无不及”的范围内,并具有发明孝子“本心”的意味。较为特殊的“奠时之踊”更能营造宗教氛围,进一步实现了哀情的道德性升华。踊礼与丧礼作为儒家礼仪的一部分,贯穿着儒家的基本观念,而其严格性与复杂性更能体现充满考验的“修炼”性质。丧礼中展现的儒家身体因被赋予了父母“遗体”的伦理性意涵,能够挺立为价值主体,因而不同于西方“修身”传统中身体的工具性意义,这一点构成了儒家礼仪修炼之为“身心修炼”而非“精神修炼”的本质性特征。
    • 德格吉日呼
    • 摘要: 清代公主的婚姻基本为政治联姻,与清朝的统治相始终。公主或下嫁满洲权贵,或与蒙古贵族联姻,而公主薨逝,事关皇室与额驸之家族,故有特定的丧礼仪制。学界对公主丧葬及其园寝安置问题已有研究,但针对固伦公主、和硕公主的丧礼制度尚无专门探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和硕和婉公主丧仪、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和硕和嘉公主丧仪的满文档案史料,反映了和硕公主丧礼制度的内容与特点,指出公主葬仪是满洲宗室葬仪的一部分,办理需要多机构相互协调,内务府影响愈加显著。
    • 钟艳艳
    • 摘要: 对丧礼的描写是《红楼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秦可卿、贾敬、贾母之丧是曹雪芹描写丧礼的重要部分,经由此,作者不仅刻画出贾府中人在情与礼两个层面维持的表面平衡,还较为写实地勾勒出明末清初的丧礼实况。通过追溯儒家“制礼作乐”的原始意义,梳理明末清初三教合流的文化生态和“礼”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呈现可以发现,《红楼梦》对“礼”的态度,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批判,而是有着深刻的反思。
    • 金满楼
    • 摘要: 1908年,慈禧离世,丧礼极为隆重奢华。她的灵柩葬于东陵,陵寝精美考究,所用石料均为上好的汉白玉,梁柱是名贵的黄花梨,棺椁是罕见的金丝楠木,陪葬珍宝更是令人咂舌,价值数百万两白银。收殓完毕后,棺内还有空隙,礼官又命人填入四升珍珠、两千多颗宝石。最引人关注的是慈禧口含的夜明珠,据说此珠在夜间能于百步之内照见人的发丝。
    • 钟艳艳
    • 摘要: 对丧礼的描写是《红楼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秦可卿、贾敬、贾母之丧是曹雪芹描写丧礼的重要部分,经由此,作者不仅刻画出贾府中人在情与礼两个层面维持的表面平衡,还较为写实地勾勒出明末清初的丧礼实况.通过追溯儒家"制礼作乐"的原始意义,梳理明末清初三教合流的文化生态和"礼"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呈现可以发现,《红楼梦》对"礼"的态度,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批判,而是有着深刻的反思.
    • 关长龙
    • 摘要: 古制茫昧,异说纷纭,而丧礼尤甚.然从现代仪式学的过渡理论而言,丧礼呈现了传统生命理解中"形神分离"的双主体信仰,此在其仪式结构中有着非常明确的安顿脉络:骨肉的安顿仪式由袭于室、敛于堂、殡于客位、祖于庭、葬于墓组成,而"所以示远";灵魂由招以服、依以重、依以象人、依以虞主、依以栗主,而"系心"孝子.丧主在此"双结构"安顿中经过三年的服丧而"淡然平安",逐渐复常,从而完成了丧礼之分离、阈限和聚合的三段式典礼过渡.由此观察丧礼仪式结构在汉唐之际的中古探索和宋元以来的近世整合,其经权之变的轨迹明了可知,这无疑对我们今天接续传统和重建新仪具有典范的结构性意义.
    • 沈宝钢
    • 摘要: 在以往的死亡哲学研究中,学界对黑格尔的死亡观缺乏应有的重视.黑格尔创造性地提出了死亡的"二重奏"意义:其一,死亡既是"自然"的,即死亡由自然规律所必然推至,又是"自为"的,因为人可以为了伦理实体而死,进而充分实现生命的伦理本性;其二,死亡既是"无尊严"的,即死者只能屈服于外界力量的侵蚀与毁灭,又是"有尊严"的,因为家庭成员可以通过丧礼维护死者人之为"人"的最后尊严.另外,在"文明对话"的宏观视野中,综观黑格尔与儒家的死亡观将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死亡及丧礼的奥秘与意蕴.
    • 王永安(文/图)
    • 摘要: 两周时期是中国礼制文化的重要形成期,丧礼是两周礼制的核心内容。以丧礼中棺饰来论,仅装饰之物就包括褚、荒帷、墙柳、齐、婴、池、贝鱼等,由此而引出一整套别贵贱、序人伦的棺饰制度,多见于《仪礼》《礼记》《周礼》等典籍及后世学者的注疏、考证之中。但现存“三礼”及诸家注疏一则不够全面,二则也渗入作者构拟成分,未必全是实录。半个多世纪以来田野考古清理出的各类遗迹、文物及古文字资料,为我们深入研究两周时期棺饰提供了丰富资料。
    • 韓文博
    • 摘要: 本文搜集“小殟”有關卜辭共計二十餘版,對這二十餘版卜辭進行了排譜系聯,由於“八月”“十一月”月份干支不能相容,至少應爲兩年内所卜之事。依據所排譜系,對商代的喪葬儀式、商王廟號之來源及小之身份等進行了研究,指出商代可能已有居喪之制,逝者小可能爲武丁之王后妣癸,即出組二類所見之母癸。
    • 李松涛
    • 摘要: 以君臣、父子为代表的政治伦理与亲属伦理及其内在的精神情感构成了中国社会结构、家国关系及政治秩序的深层根基.本文通过对《士丧礼》中"君视大敛"这一环节的描述分析,指出君臣之间以敬为主的情感内涵与父子之间以哀为主的情感内涵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而从根本上讲,这两种情感及其相互作用统一于儒家的仁义思想之中.通过对这两种伦理之情感内涵的讨论,文章进一步明晰了中国历史传统中家国关系的内在精神情感通路,即性情仁厚之人在家庭内部孝敬父母,才能在国家层面忠于君主,而国家层面的君臣关系也关照、影响着家庭内的父子关系.文章同时也为理解当下身处尊卑有等与亲疏有差两层关系中的中国人的内在情感状态、行动伦理以及在此结构中形成的社会人格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