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浅地层剖面

浅地层剖面

浅地层剖面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测绘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9035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学研究、中国地质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十届中国声学学会青年学术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等;浅地层剖面的相关文献由54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方旗、丁维凤、亓发庆等。

浅地层剖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 占比:0.54%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9035 占比:99.41%

总计:19148篇

浅地层剖面—发文趋势图

浅地层剖面

-研究学者

  • 王方旗
  • 丁维凤
  • 亓发庆
  • 倪玉根
  • 张宝金
  • 张训华
  • 李日辉
  • 杨源
  • 董立峰
  • 薛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乔朋宇; 陈珊珊; 张勇; 徐承芬; 孔祥淮; 于开宁
    • 摘要: 以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东海西部的实测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前期获得的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等调查成果,识别出了潮流沙脊、浅层气、埋藏古河道等多种海洋地质灾害,编绘了主要海洋地质灾害分布图,系统研究了东海陆架区西部主要海洋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对海洋地质灾害的4种成因机制:海平面变化成因、沉积环境成因、水动力作用和堆积侵蚀作用成因、人类活动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了海洋地质灾害对海洋工程的危害性,为调查区海域的海洋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 孙美静; 罗伟东; 陈泓君; 胡小三; 黄文凯; 杜文波; 周娇; 韩艳飞; 刘杰
    • 摘要: 基于2018年在西菲律宾海盆最新实测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和多波束测深数据,对西菲律宾海盆中部的中央裂谷及周缘区域的海洋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在研究区总体识别出两大类灾害地质因素:(1)破坏性地质因素,主要包括滑坡、活动断层、冲刷沟谷和岩浆底辟;(2)限制性地质因素,以海山、陡坎、沟槽为主。利用浅地层剖面资料,精细刻画出灾害地质体的类型、形态、内部结构特征,并论述其分布区域、发育特点,探讨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诱发因素及造成的不利影响。对研究区地质灾害的识别、分布范围的圈定和成因的分析,能够为海洋工程建设、装备预设和海上航行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规避不利影响,提前做好风险预判。
    • 宋传星; 移根旺; 姚高峰; 刘卫今
    • 摘要: 常规海上钻探工作不仅工期长、难度大,往往受成本限制不能布置太多数量的钻孔,而且钻探方法只能揭露钻探点的地层情况,不能推断整个工区海域地层分布情况。为了辅助对海上风电场工程进行地质勘探,通过某海上风电场工程实例介绍利用浅地层剖面法对工区海域进行地层探测,查明工区海域内地层分层、古河道分布和基岩面埋深等。通过与钻探资料对比,结果表明,浅地层剖面法取得了较好的探测效果,为海上地质勘探提供了一种快捷、低成本、准确的物探技术手段。
    • 黄必桂; 李家钢; 周庆杰; 李西双; 刘乐军; 高珊; 周航; 张承艺
    • 摘要: 海底浅表层(小于1 m)沉积物的物理性质,如粒度、孔隙度、密度等是海洋沉积学研究和海洋工程地质分析的重要内容,目前主要基于有限的海底取样或原位测试获取这些沉积物的物理性质。浅地层剖面是基于声学信号(频率几千赫兹)在沉积物中的传播得到可反映沉积地层结构的数据,其中的一些声学参数,如海底反射系数、波阻抗等与沉积物物理性质密切相关。如何充分而有效地利用浅地层剖面资料,反演得到剖面覆盖区海底浅表层沉积物的物理性质参数,极具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且基于声学属性反演沉积物物理性质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为此,本文基于渤海LD16-3CEPA至LD10-1PAPD路由段的浅地层剖面数据和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实测物理参数,利用Biot-Stoll模型建立研究区海底反射系数和沉积物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并基于浅地层剖面数据计算得到的海底反射系数,反演了研究区海底浅表层沉积物的孔隙度、密度、平均粒径等物理性质参数。其中反演的孔隙度、密度、平均粒径与实测孔隙度、密度、平均粒径基本相符,偏差度基本都在20%的偏差范围内,表明该反演方法在该区的应用是可行的。
    • 李宝鑫
    • 摘要: 海洋水下管线探测是海洋开发建设的基础工作,海洋物探是海洋水下管线探测的主要方法。为了完成某海域水下管线探测,本文提出了磁法探测与侧扫声呐和浅地层剖面探测相结合的综合探测法,该方法先采用磁法探测对整个测区进行全面扫测,建立海洋磁场分布图,然后采用侧扫声呐和浅地层剖面探测技术对磁力异常值区域进行二次探测,查明磁力异常原因,判断管线分布情况。以某海域为例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探测法具有较好的探测效果,侧扫声呐技术能够探测到微小的铁磁性物体。
    • 陈冠军; 佘稳; 年永吉; 冯湘子
    • 摘要: 埋藏古河道是一种常见的灾害地质类型。本文通过对浅地层剖面的解释分析,获得埋藏古河道的剖面、平面以及空间展布特征,在钻孔取样、孔压静力触探(CPT)的基础上进行钻井平台插桩深度预测,综合多种分析结果,开展钻井平台就位可行性评价,为钻井平台的插桩就位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当钻井平台桩腿分别位于埋藏古河道侧缘和河谷时,插桩深度差异较大,钻井平台就位风险极大。这种工程物探与工程地质相结合的调查手段既能宏观把握地下灾害地质现象,又能有效克服工程地质调查结果只针对单个位置点的局限性,有助于更加精准地做出判断,躲避风险,实现钻井平台的安全就位。
    • 陈冠军; 佘稳; 年永吉; 冯湘子
    • 摘要: 埋藏古河道是一种常见的灾害地质类型.本文通过对浅地层剖面的解释分析,获得埋藏古河道的剖面、平面以及空间展布特征,在钻孔取样、孔压静力触探(CPT)的基础上进行钻井平台插桩深度预测,综合多种分析结果,开展钻井平台就位可行性评价,为钻井平台的插桩就位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当钻井平台桩腿分别位于埋藏古河道侧缘和河谷时,插桩深度差异较大,钻井平台就位风险极大.这种工程物探与工程地质相结合的调查手段既能宏观把握地下灾害地质现象,又能有效克服工程地质调查结果只针对单个位置点的局限性,有助于更加精准地做出判断,躲避风险,实现钻井平台的安全就位.
    • 刘宏扬; 张异彪; 李斌; 李俊杰; 蔡春麟; 唐松华; 刘大鹏
    • 摘要: 为了解浅部地层结构,探测地层属性,查明海底障碍物的分布情况、海域灾害地质情况(如浅层气、滑坡等),经济性、高效性、方便性、分辨率高的浅地层剖面测量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浅地层剖面测量野外施工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干扰,这些干扰严重影响着资料的质量,增加室内处理的难度,影响解释的准确性.以浅地层剖面测量实际资料为基础,介绍了海流、船速、机械、海况等野外施工时常见的干扰因素及声学特征,并对消除或减弱这些干扰的一些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针对上述几种典型情况提出了测量作业时减少干扰的建议,如:选择较好的天气条件下作业、控制船速在4~5 kn、远离干扰源等.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提高对干扰因素的认识和识别,为获得高质量的资料打好基础.
    • 李官保; 周庆杰; 华清峰; 王景强; 刘晨光; 刘保华
    • 摘要: 北极周边陆架海域第四纪时期曾多次受到冰川活动的影响,但楚科奇海作为北极陆架海之一,其第四纪古冰川活动的存在尚需要更多数据的支持.本文利用2019年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中获取的楚科奇海北部的陆架和陆坡上700余km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数据,在剖面上识别出了冰川接地带楔状体、冰成碎屑流沉积、冰下混杂沉积和冰下水流沉积等多种类型的冰成沉积结构,可知研究区曾受到古冰川作用的影响.陆架坡折处被半远洋沉积隔开的上下两套接地带楔状体、隆起东南宽海槽中冰成混杂沉积中的层状泥质透镜体都指示研究区存在不止一期古冰川活动,且均曾扩展到楚科奇陆架边缘.
    • 雷雁翔; 何磊; 叶思源; 赵俐红; 袁红明; 杨士雄; 薜春汀; Edward A.Laws
    • 摘要: 渤海湾及其沿岸是中国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虽然研究成果众多,但仍有一些基础的地质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晚更新世晚期黄河是否流经渤海湾?全新世黄河在渤海湾及其沿岸形成的多期次三角洲叶瓣在海域如何展布?以上问题一直是中国海洋地质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借助2016—2017年在渤海湾获取的约2000 km的浅地层剖面数据、2个30 m左右的取芯钻孔(BXZK2017-1和BXZK2017-2孔)及相应的AMS 14C和OSL测年数据,同时结合前人的一些浅剖数据和钻孔的研究成果,将渤海湾中部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自上而下划分出4个地震单元(SU1~SU4)和6个沉积单元(DU1—DU6),分别对应前三角洲相、潮坪与浅海、泛滥平原、河道相、海陆交互相、湖沼相.在此基础上综合探讨渤海湾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总体的地层框架和沉积演化特征.研究表明:黄河可能在21.8~9 cal ka BP,由近东西向流经渤海湾北部进入渤海中部盆地;全新世以来,渤海湾从西北侧至南侧,依次分布4期次的三角洲叶瓣,对应的发育时间可能分别是1400 AD~现在、11~1128 AD、700 BC~11 AD和1855~现在;渤海湾西侧最北两期次的水下三角洲可能主要与海河有关,而南侧其余2期次三角洲叶瓣则可能分别对应岐口超级叶瓣以及现代黄河三角洲超级叶瓣.加深了解渤海湾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地层序列演化、古河道发育以及全新世三角洲在渤海湾的展布情况,将有助于渤海湾海岸带开发、海底工程建设以及地质灾害防范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