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流空间

流空间

流空间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51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90306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新视野、城市观察、物流时代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流空间的相关文献由301位作者贡献,包括修春亮、张宏乔、魏冶等。

流空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90306 占比:99.94%

总计:190429篇

流空间—发文趋势图

流空间

-研究学者

  • 修春亮
  • 张宏乔
  • 魏冶
  • 万年庆
  • 乌格斯·霍佩
  • 孙中伟
  • 楼狄明
  • 特吕·普赖斯
  • 罗震东
  • 郝泳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沣爵; 杨滔
    • 摘要: 基于A股上市公司对外投资行为所构拟的资本流、人口迁徙大数据所构拟的交通流和搜索引擎指数所构拟的信息流构建“流空间”网络,对珠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特征与演进趋势进行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并对城市群内流空间网络结构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珠三角城市群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紧紧围绕广、佛、莞、深这一南北纵深的区域发展走廊,在信息流上呈现广州、深圳双核,交通流上呈现广州、深圳与东莞三核,资本流上呈现深圳单核发展的态势;城市网络呈现显著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的非均衡结构,珠江东岸成为珠三角地区功能集聚、要素流动与城镇联系的高地,在城市网络中具有较高的资源配置能力;发展要素在湾区城市间自由流动仍存阻碍,城市间呈梯度发展差异,广州、深圳不论在流要素的吸引还是输出上均大幅超出其他城市。要实现珠三角地区城市群物理层面真正的同城、协同或融合,一方面需要打通阻碍要素自由流通的壁垒,另一方面需要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
    • 王长建; 叶玉瑶; 汪菲; 黄正东; 李启军; 陈宇; 林浩曦; 吴康敏; 林晓洁; 张虹鸥
    • 摘要: 在充分理解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科学内涵的基础上,从产业协同创新、环境协同治理、服务协同共享和制度协同安排4个维度构建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流”空间、大数据、网络分析和联锁网络模型等理论与方法,对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流动性、连通性和边界效应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之间的资本流动集中在广深之间,城市之间的知识流动集中在香港、广州和深圳之间;澳门、珠海、中山和江门等城市之间的环境协同治理水平更高,深莞惠和广佛等城市之间的环境协同治理水平稍差;广佛、广深、深莞等城市之间交通、通信、物流和银行等基础设施的服务协同共享水平更高;香港和澳门在跨境区域协同方面具有制度优势。2)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水平表现最优的是广州与深圳、广州与佛山、深圳与东莞、香港与深圳;同时,广州与东莞、深圳与佛山呈现联动趋势。虽然去边界化趋势明显,城市间流动性增强,但是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水平总体不高。3)广州和深圳两座中心城市的协同能力最强,香港和澳门两座国际化城市的协同能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 欧阳鹏; 郭继凯; 卢庆强; 曾亚婷; 程婧炜
    • 摘要: 信息化、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时代,多尺度流空间视角下的超大城市对外协同治理日益重要。文章立足整体系统思维和协同治理逻辑,面向全球、国家和区域三大尺度,整合资金、技术、人口、货物和信息五类要素流,构建涵盖产业经济、科技创新、社会文化和交通信息四大功能网络的超大城市对外协同治理研究框架,并以北京为例对多尺度流空间网络协同水平进行测度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协同治理策略,旨在探讨客观规律与主观调控治理之间的逻辑贯通链条,更好地服务超大城市的监测和治理工作。
    • 秦雪旖; 钱勇生; 曾俊伟; 魏谞婷
    • 摘要: 2019年6月福建省划分出闽东北和闽西南两个协同发展区,旨在“山海协作”,统筹布局。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本研究使用百度指数乘积法、C-Value和D-Value层级分析法以及万有引力模型公式等方法研究福建省城市网络空间联系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城市网络呈现“双核引领,由东向西指状发展”的帆船型结构形态。城市网络层级呈现非均衡化特征,且代表经济实力和“城市质量”的引力模型的城市网络和代表互联网用户网络关注度的百度指数的城市网络差异明显。全省信息网络围合成梯形整体,但东高西低及南强北弱态势明显。因此,应充分发挥福州大都市区和厦泉漳大都市区在闽东北闽西南两区的引擎作用,推动区域资源优势整合,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构筑闽东北“三带三轴”和闽西南“三带两轴”的空间结构,缩小东西差距,推动全省一体化发展。
    • 赵芮; 丁志伟
    • 摘要: 基于菜鸟运输市场网站的1251123条有向物流线路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分析中原城市群物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原地区物流网络空间优化提供支撑。结果表明:(1)从区域网络结构看,市域和县域尺度下物流网络密度较为接近且其值较低,其内部连接程度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研究尺度细化,县域层面的空间分异格局被放大,片区组团格局逐渐向“核心-边缘”结构转变。(2)从流量特征看,市域尺度下呈现出“南北中高、东西侧低”格局,县域尺度下则呈现出“三足鼎立、中低交织”特征。此外,郑州及下辖县区具有较强的“虹吸效应”,表现出以郑州大都市圈为核心区的高联系强度网络。(3)从网络子群看,两种尺度下均呈现出“核心-边缘”的圈层结构,以郑州大都市圈为主体的子群网络密度和作用强度最高。(4)从影响因子分析看,决定力排名由大到小依次为地区生产总值、网购指数、人口密度、物流网点数量、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公路里程,网络结构的形成受地区经济实力与消费能力的影响较为显著。
    • 黄柳倩; 胡蝶; 赵亚博
    • 摘要: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题形态,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流空间”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为城市群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基于文献分析法对“流空间”视角下的城市群研究进行分析与梳理。研究发现:研究历程呈现出较显著的阶段性;研究主题与社会技术发展及政策指向密切相关;从研究热点来看,研究内容不断多元化,研究区域向中西部城市群拓展;研究作者呈现“部分集中,整体分散”的特点。最后对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与展望。
    • 王玉珊
    • 摘要: 随着社会网络与组织结构的优化,"流空间"对区域空间模式的影响不断深化.基于此,从"流空间"视角对区域协同创新网络进行了剖析,从"流"要素、"流"载体、"流"节点和"流"系统等层面建立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四层次结构系统.
    • 黄松; 王梦飞; 李燕林
    • 摘要: 提出基于在线平台的旅游信息流流空间特征定量研究普适方案,并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典型区域展开研究,通过5大在线旅游平台获取经济带11个核心城市2019年旅游信息流有效数据,构建旅游信息流关联矩阵,继而从流向与流量特征、规模特征、主从关系特征3方面,对经济带旅游信息流的流空间特征进行全面刻画,为该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旅游信息流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结果 表明:1)省会城市广州和南宁既是经济带旅游信息流的主要聚集城市又是主要输出城市,非省会城市中有特色旅游资源的崇左、百色是旅游信息流的主要聚集城市.省会城市之间和有特色旅游资源的非省会城市之间的顺、逆向旅游信息流流量基本相当,省会城市与有特色旅游资源的非省会城市之间旅游信息流顺、逆向流量差距悬殊;2)广州的旅游信息流规模远超经济带其他城市,有特色旅游资源的崇左、百色旅游信息流规模次之且两者基本相当,南宁、佛山旅游信息流规模再次,其他城市的旅游信息流规模均较低;3)经济带旅游信息流具有明显的流空间极化现象,广州是其主导型城市和规模最大的流空间节点.南宁、崇左、百色分别由第1大旅游信息优势流的次级主导发散型城市、次级主导聚集型城市与从属型城市转化为第2、3大优势流的次级主导聚集型城市、主导型城市与次级主导聚集型城市,表明旅游信息优势流的流向重心逐步向广西区内偏移,同时崇左、百色具有较为显著的次区域特征,是旅游信息流重要的流空间节点.其他城市均属于旅游信息流的从属型城市.
    • 李苑君; 吴旗韬; 吴康敏; 王洋; 张虹鸥; 邹志鹏
    • 摘要: 基于"流空间"视角研究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网络,以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络大数据作为物流"流"数据,综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以珠三角城市群为案例探究电商快递物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并利用QAP回归方法探究影响网络形成的因素.结果表明:珠三角电商快递物流网络结构存在空间非均衡特征,联系方向偏中心指向,中东部县区间联系更为密切,形成"穗莞深"物流轴线.东莞市,广州市增城区、荔湾区、白云区,深圳市南山区、龙岗区等为主要的快递物流对外辐射节点;江门市新会区、台山市,惠州市惠城区、惠东县等为主要的快递物流接收节点.珠三角城市群电商快递物流网络形成主要受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影响,人口因素已不构成其发展优势;网络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距离因素的负作用力.
    • 张宏乔; 万年庆
    • 摘要: 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城市间铁路客运联系数据和社会网络分析、空间结构指数等,从流空间的角度研究高铁对城市网络空间结构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①高铁发展对中原城市群交通联系的方向、对象改变不大,但显著地增加了交通联系的强度,使中原城市群网络密度在低水平基础上得到增加.②铁路客运优势城市或劣势城市仍延续其地位,如郑州、商丘、洛阳的相对关注度、相对点出度和相对点入度在无、有高铁两种情况下都始终保持前三名,济源、运城、濮阳则始终是后三名.但其余城市从高铁发展中受益不均衡,高铁发展加剧了流空间网络中城市地位的差异性.③高铁发展对流空间网络的总体结构产生影响,使得中原城市群单极化程度有所降低.但影响程度有限,区域空间结构仍呈现单极化,郑州扮演着"极"的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