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流化特性

流化特性

流化特性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58417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2015中国化工学会学术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第十七届中国有机硅学术交流会等;流化特性的相关文献由392位作者贡献,包括赵跃民、丁淑芳、岑可法等。

流化特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58417 占比:99.82%

总计:58521篇

流化特性—发文趋势图

流化特性

-研究学者

  • 赵跃民
  • 丁淑芳
  • 岑可法
  • 骆振福
  • 刘小军
  • 孙志翱
  • 张卫华
  • 王辉
  • 耿凡
  • 袁竹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鑫; 王深; 沈来宏
    • 摘要: 木屑成型颗粒的大尺寸、非球形等特点,使其在流化床内的混合特性显著影响化学链气化中三相产物的分布。为研究成型颗粒流化及化学链气化特性,分别在冷态和热态工况下进行了颗粒混合实验和化学链气化实验,研究了不同流化速度下成型颗粒在轴向的浓度分布特性和三相产物组分分布规律。冷态混合实验表明:低流化速度下,成型颗粒浓度分布不均匀,在中上层形成堆积,流化速度适当增加,颗粒与床料混合更充分;热态气化工况中,在隔绝外部蒸汽的条件下,硫化气体体积流量的增加有利于颗粒与载氧体的接触,从而降低了焦炭产量,但缩短了挥发物的停留时间,三相产物中大分子焦油产量上升,合成气有效组分相应下降。
    • 王坤; 朱丽云; 李安俊; 王振波; 王国涛
    • 摘要: 采用欧拉-拉格朗日研究方法,通过数值模拟对湍动流化床流化特性开展研究,得出了床层内压力、固含率、颗粒速度及粒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床层中心处的压力沿轴向高度逐渐减小;固含率沿轴向高度逐渐减小,呈"ε"型分布,分为底部密相区、中间过渡段及上部稀相区,在稀相区呈现出中间低、边壁高的"环核"结构,且该结构沿轴向逐渐减小,直至消失;颗粒轴向速度沿轴向起伏变大,中心区域的颗粒速度普遍大于边壁处的颗粒速度,且颗粒下落位置由边壁向中心存在移动;颗粒粒径分布沿轴向逐渐降低,稀相区分布相对比较均匀.
    • 蒋旭光; 魏邦吉; 胡林飞; 王汝佩; 宋菲菲; 陈少卿
    • 摘要: 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作为一种新型焚烧处理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燃烧稳定、排放低等优点.布置外置换热器可以在提高锅炉蒸汽的压力、温度参数及容量的同时避免过热器高温腐蚀,灵活调节床温.虽然目前国内外对外置换热器已有相关研究,但以电站燃煤锅炉为主.垃圾焚烧炉由于锅炉蒸汽的压力和温度参数较低,采用外置换热器还很少.本文综述了带外置换热器的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的研究现状,同时介绍了具有相同换热原理、极具参考价值的带外置床的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与床内传热系数、流化特性相关的影响因素,指出在试验和实炉运行时存在受热面出口壁温热偏差较大、边壁区域流化质量不佳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最后总结当前的研究重点,提出了针对试验台和实炉测试的改进措施,并针对垃圾流化床外置换热器的研发提出了研究思路,为今后建设高参数垃圾焚烧炉提供了合理建议.
    • 张曜; 林晨; 于娟; 冯帆; 张忠孝
    • 摘要: NOx的生成控制与流化床流化特性及气固流动有关,而冷态试验能更直观地反映气固流动状态和流化效果,因此冷态试验的研究结果可为流化床脱硝反应热态试验的参数选取提供参考.前人研究大多使用窄筛分床料颗粒,且较多针对传统的墙式布置二次风,鲜有学者综合研究中心布置二次风的穿透性能及其对炉膛流化特性的影响.因此,在循环流化床冷态试验台上,研究了中心布置二次风和宽、窄筛分的床料对流化特性的影响,采用无量纲剩余温度、物料循环流率和表观颗粒体积分数来定量描述二次风穿透性能、物料循环效率和颗粒浓度的分布.结果 表明:喷射高度附近的颗粒浓度会随二次风射流增大而增大.二次风喷射高度为15 cm时,在35 cm以下的密相区,二次风占比越大,颗粒浓度的增长越明显.增大二次风占比、提高二次风射流的速度、提高二次风射流的喷射位置等可以有效提高二次风射流的穿透性能.其中,当二次风喷射高度距炉膛底部5 cm处,射流穿透率为0.4;喷射高度为15 cm时,射流穿透率为0.84;当喷射高度继续上升10 cm后,射流穿透率达到1.0.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越靠近炉膛底部,床料颗粒的浓度越大,二次风所受的阻力急剧增加.随着窄筛分床料的平均粒径减小,炉膛整体的压降上升,且压降会在炉膛更高位置趋于平稳,物料循环流率也随之提高.这说明更多的颗粒能够随流化风的扬析被带到炉膛外,进入分离器参与炉外循环.与窄筛分床料不同的是,床料组分中,细颗粒占比也决定了宽筛分床料的炉膛压降、颗粒浓度分布和物料循环流率等参数.细颗粒占比越高,炉膛压降和物料的循环流率越大.宽筛分中,平均粒径大的床料颗粒浓度分布和物料循环流率不一定小,这是由于试验风速下,<300 μm颗粒更易随流化风的扬折作用,被携带至炉膛出口.这部分细颗粒占比越高,造成颗粒浓度分布和物料循环流率越大,而粗颗粒更倾向于聚集在炉膛底部.
    • 佟瑞利; 杨卓; 鲁波娜; 冯留海; 杜冰; 赵用明; 卜亿峰; 门卓武
    • 摘要: 传统上浆态床费托合成铁基催化剂主要采用浆态床反应器进行还原,之后转移至费托合成反应器中进行反应.随着费托合成反应器规模的扩大,配套的浆态床还原技术显现出了生产能力小,还原周期长等不足.通过对费托合成铁基催化剂气固流化特性进行研究,开发产能大、还原周期短的气固流化床还原技术能够显著提高费托合成装置的经济效益.在分析了费托铁基催化剂物性参数的基础上,利用氢气和氮气的混合气模拟还原合成气,在能够升温加压的不锈钢气固流化床反应器内,研究了工艺条件对催化剂气固流化特性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条件对床层压差脉动幅值的影响,温度、表观气速对反应器床层内气固分布的影响,并结合数值模拟揭示了加压条件下表观气速和温度条件对反应器床层轴向和径向的颗粒体积分数分布、径向颗粒速度分布的影响规律,获得了加压条件下床层从鼓泡流化态到湍动流化态的转变速度并与常压结果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压力增加能够降低床层压差脉动幅值;床层气固分布变化规律及关联计算结果表明在3.0 MPa条件下床层由鼓泡流化态转变为湍动流化态的气速为0.26 m/s.床层不同高度的径向模拟结果表明,在不同表观气速下,反应器内颗粒体积分数都沿径向呈中心稀、边壁浓的“环-核结构”,颗粒速度沿径向呈中心上行、边壁下行的流动趋势;温度升高会造成床层压差脉动幅值减小,但对颗粒体积分数和颗粒速度分布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气固流化床的工业运转中适当加大操作压力,利于湍动流化态的形成及流化质量的改善.
    • 徐贵玲; 李梦慧; 卢平
    • 摘要: 为考察烘焙林业废弃物生物质与煤粉二元混合物的流化特性,在自行搭建的流化试验装置上,进行不同质量配比的烘焙生物质与煤粉二元混合颗粒系统的流化试验,获得该系统的流化特性曲线,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二元混合颗粒的起始流化速度、最小流化速度和完全流化速度等特征速度,进而获得"组分-特征速度"的相平衡图,探讨烘焙生物质质量分数(0,20%,40%,60%,80%和100%)对二元混合颗粒流化特性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预测烘焙生物质与煤粉二元混合颗粒最小流化速度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煤粉颗粒与烘焙生物质颗粒单独流化时,流化曲线可以划分为4个区域:I固定床区域,II过渡区域,III起始流化区域和IV完全流化区域.完全流化区域标准化床层比压降值的大小依次为:无烟煤1(0.90)>无烟煤2(0.86)>烘焙生物质1(0.84)>烘焙生物质2(0.53),流化质量依次变差.烘焙生物质与煤粉二元混合颗粒的流化曲线与其单组分颗粒的流化曲线近似,但区域II和III所对应的气速的范围明显缩小.随着烘焙生物质质量分数的增加,完全流化区域的标准化床层比压降值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混合颗粒的流化质量逐渐变差,起始流化速度先增大后减小,完全流化速度先减小后增大,最小流化速度逐渐减小.不同特征速度对应着不同流化阶段间的过渡,通过流化气速所处的区间并结合"组分-特征速度"相平衡图,可以对二元混合颗粒所处的流化状态进行预判,并可根据实际工程应用需要对操作流化气速进行相应的调节.该文所获得的不同配比烘焙生物质与煤粉二元混合颗粒最小流化速度经验公式可以在–25%~+20%的误差范围内对烘焙生物质与煤粉二元混合颗粒的最小流化速度进行较好地预测.研究结果可为生物质与煤流化床共气化工艺中的气化炉等相关工艺设备的设计和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参考.
    • 周文平; 付龙虎
    • 摘要: 在秸秆流化床锅炉中,秸秆颗粒的流化特性对燃烧效率、床料聚团及积灰等有重要的影响.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秸秆颗粒在流化床内的流动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颗粒直径对最小流化速度、颗粒速度场和平均体积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最小流化速度与颗粒直径呈现近似线性的关系;达到流化状态后,流化床的床层压降不会随颗粒直径的改变而改变;随着颗粒直径的增加,床层高度减小,床内固相的体积分数增加,气泡直径增大,气泡破裂时引起的床层表面波动增大.分析结果能够为秸秆流化床锅炉的优化设计和运行提供指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