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流动青少年

流动青少年

流动青少年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法律、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4226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2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会议、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社会政策研究”分论坛、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第一届学校卫生学术交流会暨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等;流动青少年的相关文献由171位作者贡献,包括支愧云、金小红、白璐等。

流动青少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 占比:0.4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4226 占比:99.52%

总计:24343篇

流动青少年—发文趋势图

流动青少年

-研究学者

  • 支愧云
  • 金小红
  • 白璐
  • 江莹
  • 王道阳
  • 赵晓敏
  • 金安
  • 陈永进
  • 刘春霞
  • 夏一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金安铭
    • 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测评法、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体育活动开展为手段,从体育活动开展的结构板块、项目确定、人员分工以及开展流程等环节构建培养流动青少年领导力的可操作模式;此外,在研究前和研究后采取量表测评的方式对研究构建的领导力培养模式进行效果验证,以期为流动青少年领导力培养过程中手段方法的选取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 张恒瑞; 冮勇
    • 摘要: 流动青少年犯罪数量近几年一直呈攀升趋势,已然成为未成年人犯罪中占比最大的一类犯罪,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对流动式家庭中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了解流动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便于社会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从流动式家庭未成年子女犯罪的特点、类型以及作案方式进行分析,探讨流动式家庭中父母、压力以及所处生活环境对未成年子女犯罪的影响。最后就以上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 江莹
    • 摘要: 探讨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对流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以及自我控制双系统(冲动系统和控制系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805名流动青少年(平均年龄14.44岁,女生331人)报告了教养方式、自我控制双系统、网络成瘾行为的情况.分析表明:流动青少年网络成瘾在性别和年级上差异显著.父亲关怀能负向预测流动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父亲自主和母亲过度保护能正向预测流动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自我控制双系统在教养方式(父亲关怀、父亲自主和母亲过度)和流动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其中,自我控制双系统在父亲自主和流动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因此,教养方式对流动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不同,且这种影响可以由自我控制双系统加以解释.
    • 江莹
    • 摘要: 探索家庭因素对流动青少年外化行为问题的影响,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和青少年自评量表(YSR)对805名苏州地区流动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流动青少年感知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方面存在差异,母亲比父亲采用更多过度保护和关怀的教养方式,而父亲比母亲更多采用冷漠拒绝的教养方式.(2)父亲的"冷漠拒绝"和母亲的"过度保护"是影响流动青少年违纪行为、攻击行为和外化行为问题的重要诱发因素;母亲的"关怀"是流动青少年违纪行为、攻击行为和外化行为问题减少的重要预防因素.(3)家庭经济、父母学历和流动青少年违纪行为、攻击行为和外化行为问题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相比家庭经济因素和父母学历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对流动青少年外化行为问题具有更为突出的影响.其中,父亲冷漠拒绝和母亲过度保护是流动青少年外化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母亲关怀是流动青少年外化行为问题减少的积极影响因素.
    • 江莹
    • 摘要: 对870名流动青少年进行了父母教养方式、外化问题行为和冲动性的问卷调查,以考察父母教养方式与流动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及冲动性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关怀教养负向预测外化问题行为;过度保护和冷漠拒绝教养正向预测外化问题行为;冲动性在关怀、过度保护和冷漠拒绝教养与外化问题行为之间有中介作用;冲动性在过度保护教养与外化问题行为之间有调节作用,过度保护教养对外化问题行为的不良影响在高冲动水平个体上表现显著而在低冲动水平个体上表现不显著.
    • 王定
    • 摘要: 流动青少年因自身的流动性,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特殊群体.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流动青少年的同伴依恋的心理更严重.并且流动青少年对学校生活、学校环境的适应程度也不尽相同.教师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领路人,应更关注流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流动青少年的性格特点做出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引导,帮助流动青少年健康成长.本文从流动青少年同伴依恋的心理特征的角度出发,结合问卷调查的数据和访谈资料,探析流动青少年的学校适应行为.
    • 徐薇薇; 向明芳; 张文娟; 许小明
    • 摘要: 目的 了解珠海市流动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及需求现状,为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生殖健康教育管理策略和措施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珠海市1060名流动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电子问卷平台"问卷星"进行在线调查.结果 流动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总分为(12.1±2.2)分.有85.8%赞同没有生育要求就应该避孕,72.9%反对婚前性行为,但有87.8%(931/1060)发生过性行为,其中男性、女性性行为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性行为年龄≥16岁且<20岁占19.1%(178/931),首次性行为未采取避孕措施占27.9%(260/931);有过怀孕经历的女性流动青少年占57.5%(329/572),怀孕结局为人工流产占72.9%(240/329).流动青少年最想学习的生殖健康知识是"性生理卫生知识"(48.3%);最期望的生殖健康知识来源是学校(74.3%);经常获得生殖健康宣传资料和经常参加生殖健康促进活动者仅占20%和13%.结论 流动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认知存在误区,在生殖健康方面存在知行分离现象,对生殖健康教育需求较高,但对相关资源利用不足,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管理策略和措施以改善其性与生殖健康状况.
    • 武玮; 李佳丽
    • 摘要: 探索影响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因素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使用似不相关回归(SUR)分析父母参与对本地和流动青少年认知能力、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亲子沟通、父母监督和家校联系显著影响青少年发展,家庭间联系的影响并不显著.第二,亲子沟通和家校联系对本地和流动青少年的影响存在差异.第三,父母参与可以通过改变子女和父母的未来信心间接影响青少年发展.因此,应充分发挥学校在父母参与中的指导作用;同时,向弱势家庭尤其是流动家庭提供教育补偿计划,并努力完善配套改革以提升青少年和父母的未来信心.
    • 张小华; 李德; 夏一巍
    • 摘要: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中学863名学生的同伴社交网络进行分析,探究正向匹配效应在青少年同伴社交网络建构过程中的作用.采用指数族随机图模型分析发现:(1)基于流动身份的正向匹配效应会对青少年同伴社交网络的建构产生显著影响,并造成流动青少年与本地青少年的社交隔离;(2)因青少年身份的不同,正向匹配效应对其同伴社交网络建构的影响各异,对流动青少年之间的同伴社交网络建构无显著影响,但对本地青少年之间的同伴社交网络建构有显著影响;(3)基于流动身份的正向匹配效应会逐渐被年级和班级中的聚焦效应所调节,仅对低年级青少年的同伴社交网络建构有显著作用.建议从初一年级流动青少年入手,消除社交歧视,提高班级学生互动频率,增加本地青少年与流动青少年的互动机会,以促进流动青少年融入学校生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