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流动模式

流动模式

流动模式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98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农业经济、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84493篇;相关期刊133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今日中国:中文版、决策探索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周培源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2011年非开挖技术会议等;流动模式的相关文献由372位作者贡献,包括白先旭、何冠男、唐锐等。

流动模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1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84493 占比:99.81%

总计:84650篇

流动模式—发文趋势图

流动模式

-研究学者

  • 白先旭
  • 何冠男
  • 唐锐
  • 居本祥
  • 张登友
  • 杨百炼
  • 祝安定
  • 袁显举
  • 李玲
  • 郑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谭江蓉; 杨君
    • 摘要: 推动女性尤其是流动女性就业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性别平衡,实现性别红利,激发潜在的社会生产力。由于不同的流动模式对女性就业状态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从个人特征、流动特征和家庭功能三个层面出发,实证分析了不同流动模式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结果发现:配偶随迁时女性就业几率比单人流动低19.4%;子女随迁时比女性单人流动的就业几率低32.5%;祖辈随迁时,流动女性的就业几率会显著提高34.3%。运用倾向值得分匹配方法对上述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依旧成立。为了释放流动女性的性别红利,提出了建议:对流动的模式进行调整与优化,同时政府、社会、家庭等主体要加大对流动女性劳动参与的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
    • 周高伟; 阎凯; 李峰
    • 摘要: 建立了流动聚焦/模糊喷嘴试验平台以及内部气液流动数值模型,在常温下对喷嘴内部气液流动形态及流动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流动聚焦/模糊喷嘴内部存在流动聚焦、流动过渡和流动模糊3种流动模式;不同工况时,流动聚焦/模糊喷嘴内部气液流动形态及流动模式的转变与喷嘴内部的气液相互作用以及气液流动漩涡有关。在本试验选择的气相流量10~100L/min、液相流量0.1~1L/min、管孔距1~5mm、喷孔直径3~7mm和喷孔长度5~15mm范围内,流动聚焦模式主要出现在液相流量和气相流量较小工况,流动模糊模式主要出现在液相流量较小而气相流量较大工况;喷嘴管孔距和喷孔直径的增加均不利于喷嘴内部流动模糊模式的出现,喷孔长度的增加虽然有利于喷嘴内部流动模糊模式的出现,但影响相对较小。
    • 郭珊; 韩梦瑶; 杨玉浦
    • 摘要: 随着中国各省份间能源生产、消费的关联日益紧密,隐含在商品贸易中的能源流动有助于平衡中国总体能源供需,但跨省能源流动伴随的能效冗余问题也逐渐凸显.本文通过刻画中国2007年和2015年省际隐含能源流动,测度中国隐含能源流动的能效冗余,主要结论如下:①中国区域间隐含能源流动主要从华北、华东、华中、东北地区流向华南、西北、西南地区;②中国大部分省市的隐含能源流动逐渐由消费驱动转向投资驱动,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隐含能源流动仍以消费驱动为主;③中国整体直接能源利用大于完全能源需求,但是近年来部分省份直接能源利用与完全能源需求之间的缺口有所缓解;④中国整体隐含能源冗余情况有所改善,但河北、辽宁、山西等隐含能源供给省份的能源利用效率仍有待提升.本文结果有助于针对性地辨识低能效省份的能源效率、降低全供应链的能效冗余,对中国各省份间的高效能源配置利用具有借鉴意义.
    • 于苗苗; 曲绍卫; 马万里
    • 摘要: 基于2019年全国调研数据,利用描述统计、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详细刻画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城市群际流动的就业地域分布、流动模式、教育支持背景、流动收益等特征.研究表明:2019年,专业学位毕业研究生城市群际流动频繁,流动率高达62.6%,城市群际流动已成就业新常态.此外,还有23.6%的在读研或择业过程中发生过城市群内流动.总体上,毕业生留在上学地城市群就业的比例较大,前期流动和未流动是主要的城市群际流动模式,教育资源配置对城市群际流动有显著影响.宏观调控区域流动初见成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城市群际流动有助于专业匹配、符合社会需求等多维就业质量收益,也有助于人际交往、逻辑思维、综合素质等就业能力收益的改善.
    • 梁增贤; 陈颖欢
    • 摘要: 退休移民已经成为全球化的时空流动现象.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退休移民在我国许多城市快速增长,并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现有研究认为,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能够有效降低社会冲突.然而,退休移民的非经济性高流动模式对迁入地社会空间影响与一般就业导向的流动人口不同,其流动模式与社会融入的关系仍存在广泛争论,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缺乏实证支持.文章以珠海为例,研究不同流动模式下退休移民的社会融入和主观幸福感.该研究根据流动模式将退休移民主要分为循环型和定居型两类.前者以舒适型动机为主;后者以协助型动机为主,总体更注重家庭需求,与欧美退休移民的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表明,不同流动模式退休移民的社会融入存在显著差异.定居型退休移民社会融入在人际交往和心理距离方面均显著高于循环型退休移民.退休移民的社会融入是有层次的,总体上较容易实现生活习惯、文化接纳和心理距离方面的融入,但难以做到人际交往和经济适应的融入.研究进一步表明,不同流动模式或社会融入程度的退休移民在主观幸福感上并无显著差异.流动模式和社会融入并不是影响退休移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但"与谁一起"会显著影响移民主观幸福感.文章基于上述结论进一步提出一系列管理建议.
    • 邵演明; 刘祝华
    • 摘要: 目的 运用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技术(PC MRI)探讨老年性脑萎缩患者的脑部流体动力学模式及脑组织顺应性改变情况.方法 选取42例老年性脑萎缩患者作为脑萎缩组,29例同时间段接诊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PC MRI检查,比较对照组、脑萎缩组双侧颈内动脉(ICA)、颈内静脉(IJV),基底动脉(BA)在心动周期内的收缩期达峰流速(PSV)、舒张期达峰流速(PDV)、平均流量(MF)、血管阻力指数(RI)水平,入颅总血流量、IJV引出血流量,中脑导水管(CA)、侧脑室(LV)的面积(Area)、PSV、PDV、MF水平,ICA、BA的"时相-流速曲线",不同程度及不同年龄段脑萎缩患者左侧(L)-ICA、右侧(R)-ICA、BA、L-IJV、R-IJV的RI水平.结果 脑萎缩组L-ICA、R-ICA、L-IJV、BA的PSV分别为(42.10±12.59)、(39.96±12.90)、(20.48±12.61)、(46.06±11.80)cm/s低于对照组的(49.93±11.41)、(50.97±12.25)、(28.24±12.19)、(55.03±6.78)cm/s;L-ICA、R-ICA、L-IJV、R-IJV、BA的PDV分别为(16.81±7.32)、(13.32±13.35)、(4.60±10.11)、(15.37±9.66)、(14.83±19.03)cm/s低于对照组的(22.95±7.45)、(23.72±8.14)、(13.28±8.42)、(22.47±12.69)、(26.15±5.80)cm/s;R-ICA的MF为(3.13±1.01)ml/s低于对照组的(3.93±0.94)ml/s;L-ICA、R-ICA、L-IJV、R-IJV、BA的RI分别为(2.22±0.99)、(2.23±1.35)、(5.10±7.23)、(2.52±1.20)、(2.17±1.99)高于对照组的(1.37±0.33)、(1.54±0.43)、(2.26±1.75)、(1.64±0.56)、(1.31±0.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萎缩组患者L-LV、R-LV的Area分别为(8.20±2.30)、(8.07±2.47)cm2大于对照组的(4.69±1.00)、(4.45±1.53)cm2,CA的PSV为(4.40±1.12)cm/s、PDV为(3.67±1.17)cm/s低于对照组的(5.86±2.98)、(4.23±0.77)cm/s,CA、L-LV、R-LV的MF分别为(0.035±0.023)、(0.020±0.019)、(0.020±0.016)cm/s低于对照组的(0.100±0.185)、(0.031±0.027)、(0.033±0.037)cm/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脑萎缩患者L-ICA、R-ICA、BA、L-IJV、R-IJV的R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萎缩组ICA、BA"时相-流速曲线"的波峰较对照组圆钝、增宽,CA、LV脑脊液"时相-流速曲线"峰值较对照组下降,对照组与脑萎缩组IJV"时相-流速曲线"相似.结论 ICA、BA"时相-流速曲线"可反映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程度,评价脑组织顺应性变化.
    • Jason Kelly Johnson; Nataly Gattegno
    • 摘要: Constellations属于动态沉浸式艺术作品,采用光影的流动模式和规则系统结构。Constellations是一个标志性雕塑,融合了数字工艺和尖端制造技术,以及各种尺度的抽象现象数据可视化。圆形的剧场像是一个门户,通向以科学、艺术和技术为灵感的动态视觉世界。
    • 姜乾之
    • 摘要: 21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和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深刻地改变了全球人才的概念内涵、流动路径与集聚方式。区别于传统研究范式中人才线性、点对点流动模式,全球人才流动与集聚的新范式将全球人才置于一个发达的全球人才网络,基于全球人才与全球人才网络节点城市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全球城市这个载体进行系统考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