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流动度

流动度

流动度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133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化学工业、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7篇、会议论文73篇、专利文献165114篇;相关期刊296种,包括福建建材、粉煤灰、粉煤灰综合利用等; 相关会议57种,包括第四届“全国建筑材料测试技术”交流会暨中国(深圳)建设工程测试及质量大会、2017年非开挖技术会议 、第六届全国商品砂浆学术交流会等;流动度的相关文献由3832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强、丁燕、李辉等。

流动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7 占比:0.46%

会议论文>

论文:73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65114 占比:99.49%

总计:165954篇

流动度—发文趋势图

流动度

-研究学者

  • 周强
  • 丁燕
  • 李辉
  • 王栋民
  • 张世斌
  • 项恩广
  • 任玉明
  • 宋子逵
  • 项茹
  • 鲍俊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吴世芳; 付弯弯; 任皓; 周微; 吕格云
    • 摘要: 套筒灌浆料的工作性能对装配式建筑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中流动度、抗压强度和微膨胀性对预制构件连接影响最为关键。笔者研究了不同水胶比、硫铝酸盐水泥、减水剂和石英砂的级配对套筒灌浆料流动度、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水胶比的增大流动度不断增大而抗压强度先增大后降低;硫铝酸盐水泥掺量在低于10%流动度无明显变化,在掺量大于10%流动度不断降低,在掺量为30%时30分钟流动度低于280 mm,而早期抗压强度呈增大的趋势;减水剂的添加可有效改善流动度,但掺量大于1%时会降低流动度和抗压强度;在粗砂质量固定下,随着中砂质量降低细砂质量增大,流动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而抗压强度先增大后降低;综合考虑,在水胶比为0.26,硫铝酸盐水泥占胶凝材料总质量25%,减水剂为总胶凝材料的1%,石英砂颗粒级配m(粗)∶m(中)∶m(细)=5∶3∶2时,套筒灌浆料的流动度和抗压强度较佳。
    • 冯琪; 冉晋; 张新波; 王琳; 王冬梅
    • 摘要: 利用拜耳法赤泥制备具有自流平、自填充和自密实特性的可控性低强度材料替代级配型传统回填材料,通过测试其流动度、泌水率和无侧限抗压强度,研究其工作性能和强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利用拜耳法赤泥制备的可控性低强度材料的流动度和泌水率随拌合用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在满足目标流动度的条件下,泌水率基本可控制在3.0%以内;无侧限抗压强度不仅与养护龄期有关,还与灰砂比和水固比有关;较低的水泥掺量不仅有利于降低材料成本,还有利于未来的二次开挖。
    • 孙晓燕; 陈龙; 王海龙; 张静
    • 摘要: 随着陆地资源紧缺,水下建造成为工程开发的必经之路。现阶段水下混凝土的研究较为系统,尚无针对水下3D打印混凝土的研究见诸报道。水下智能建造可数字成型、免模施工,有利于推动深地深海工程的发展,3D打印混凝土为其核心技术。目前面向水下混凝土和陆地3D打印混凝土的设计方法尚未综合考虑水下智能建造工艺和服役环境的特殊性。因此,本工作根据力学性能、可打印性能、水下工作性能建立了水下3D打印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流程,针对水胶比、矿粉掺量、砂胶比、细骨料级配、絮凝剂掺量、触变剂掺量等材料参数开展序列化试验设计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成型后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随水胶比、矿粉比例和砂胶比等参数的增长呈现降低趋势,其中水胶比影响最显著,其次为矿粉比例,砂胶比和絮凝剂掺量对材料强度的影响较小。基于试验数据和鲍罗米公式提出了具有较高拟合精度的水下3D打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模型。综合考虑打印成型混凝土强度和水下不分散性确定絮凝剂最佳掺量为胶凝材料质量的2%。确定流动度在165~190 mm范围可保障水下打印建造,基于DIC监测信息以砂胶比、触变剂掺量以及细骨料级配为基本变量建立3D打印混凝土建造期竖向变形时变预测模型,可用于水下3D打印混凝土建造稳定性控制。本工作首次面向水下智能建造建立了3D打印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流程,提出了水下3D打印混凝土强度设计模型和建造期竖向变形预测模型,为水下智能建造提供理论依据和工程借鉴。优化后水下打印成型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达到55 MPa,水陆强度比达到93.9%,可满足水下智能建造结构的性能要求。
    • 温金保; 杜志芹; 唐修生; 刘兴荣
    • 摘要: 通过测试流动度和由Bingham流变模型拟合所得的流变参数,研究了未掺与掺聚羧酸减水剂(TX50)两种条件下含泥量对水泥浆体流变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结果表明:含泥量对水泥浆体塑性黏度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其对流动度的影响;水灰比与未掺减水剂的水泥浆体的流动度、塑性黏度、屈服应力分别呈线性关系、幂函数关系、指数关系;减水剂与RP8抑制组分的掺入均可增加水泥浆体的流动度,降低塑性黏度,且对流动度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对塑性黏度的影响程度。
    • 张洪刚; 蒋逸雯; 陈杰; 赵忠忠; 焦晓东; 黎碧云; 刘文欢; 李辉
    • 摘要: 针对大孔隙沥青混合料路面对灌浆材料工作性能要求较高的特点,本文开发了一种半柔性路面用早强型水泥基灌浆料。采用快硬硫铝酸盐水泥与普通硅酸盐水泥在不同比例下进行复掺,确定了水泥体系的基础配比;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粉煤灰、硅灰、赤泥等矿物掺合料最佳配比。通过在灌浆料体系中复掺减水剂、胶粉、缓凝剂及早强剂外加剂,对灌浆料的工作性能进行了优化调控,最终获得满足性能要求的半柔性路面用水泥基灌浆料。结果表明,灌浆料体系的最优配比为m(快硬硫铝酸盐水泥)∶m(普通硅酸盐水泥)=7∶3,外掺粉煤灰、硅灰、赤泥的量分别为硫铝酸盐-普通硅酸盐复合水泥质量分数的9%、6%、3%,水胶比为0.40,砂胶比为0.25,早强剂、胶粉、减水剂、缓凝剂的掺量分别为0.08%、2.5%、0.35%、0.20%(质量分数),其初始和20 min流动度分别为13 s和19 s,初凝和终凝时间分别为62 min和65 min, 3 h、1 d、7 d和28 d的抗压强度分别为17.08 MPa、18.13 MPa、24.59 MPa和26.19 MPa, 7 d干缩率为0.18%。
    • 程勇刚
    • 摘要: 机制砂是一种人工砂,可利用碎石制造而成,可有效替代部分天然砂进行灌浆料的生产,但其石粉含量和级配控制对灌浆料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了掺入不同比例机制砂,灌浆料的流动度、强度、和易性及竖向膨胀率等性能。结果表明,当水粉比为0.15且机制砂替换河砂比例达50%~75%时,灌浆料强度显著提高,流动度及和易性状态良好,竖向膨胀率与基准配比相比略微提升,灌浆料整体性能进一步提升。
    • 杨辉; 徐鹏; 袁伟; 李磊; 柯伟席; 田晓航; 周天正
    • 摘要: 本文研究了一元缓凝体系和二元复合缓凝体系对高强磷酸镁修补砂浆凝结时间、流动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元缓凝体系中,与硼砂和三聚磷酸钠相比,单掺蔗糖的缓凝效果最优,但蔗糖掺量过高会显著降低磷酸镁修补砂浆的流动性能和早期力学性能;在二元复合缓凝体系中,硼砂和蔗糖组成的二元缓凝体系的缓凝效果优于硼砂和三聚磷酸钠组成的二元缓凝体系,在硼砂5%(质量分数)和蔗糖2.5%(质量分数)时,磷酸镁修补砂浆的凝结时间达到18 min,流动度为230 mm,1.5 h、3 d和28 d强度分别为22.6 MPa、56.8 MPa和62.4 MPa,实现了磷酸镁修补砂浆在凝结时间和早期强度之间的动态平衡。
    • 何华庭; 李庚英; 张敏; 王海洋
    • 摘要: 通过不同硅灰掺量配合比对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进行抗压试验和抗折试验,分析研究了硅灰掺量对ECC材料强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硅灰掺量的增大,ECC试件抗压强度得到大幅提升,总体抗压强度增加30%以上,增长程度随着硅灰掺量逐渐上升。一定量的硅灰能够增强ECC抗折强度,其中硅灰掺量为5%时抗折强度达到18.6MPa;但硅灰掺量超过8%时,ECC材料的抗折强度和流动度都受到部分抑制;继续增大硅灰掺量会影响ECC材料发挥其韧性。
    • 朱宝贵; 蔡星; 朱研; 吴浩; 李云杰; 吴其胜
    • 摘要: 通过对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不同掺量下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性能的影响研究,制备高早强、高流动度的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并测试了其初始流动度、30 min流动度、抗压强度、抗折强度、3 h竖向膨胀率和3 h与24 h竖向膨胀率差值。结果表明:随着减水剂掺量的增加,套筒灌浆料的初始流动度和30 min流动度均增加,在减水剂掺量为3.7 g时,其1 d和28 d抗压强度最大,分别为58.2 MPa和121.1 MPa,此时初始流动度为358 mm,30 min流动度为344 mm,28 d抗折强度为21 MPa,3 h竖向膨胀率为0.16%,3 h与24 h竖向膨胀率差值为0.11%,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JG/T408—2013《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标准。
    • 马军涛; 张慧芳; 林明驹; 罗滢; 夏磊; 杨涛
    • 摘要: 使用废弃的萤石尾矿制备水泥砂浆,试验配合比采用修正的Anderson-Andreason模型进行设计,并对不同尾矿替代量的水泥砂浆性能和作用机理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当使用萤石尾矿替代细砂制备水泥砂浆时,对水泥砂浆的流动性和28 d抗压强度均有明显改善,其中替代量为30%时效果最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