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两山理论

两山理论

两山理论的相关文献在2015年到2022年内共计25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中国政治、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9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38101篇;相关期刊191种,包括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前线、发展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8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宁年会、香山科学会议第S42次学术会议等;两山理论的相关文献由421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瑛娟、王倩、万庆等。

两山理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9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38101 占比:99.81%

总计:138357篇

两山理论—发文趋势图

两山理论

-研究学者

  • 杨瑛娟
  • 王倩
  • 万庆
  • 严卿
  • 何仁伟
  • 刘艳芳
  • 向建红
  • 姜碧泓
  • 孙晓峰
  • 宗海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旭东; 赵梦霖; 解佳琦
    •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两山"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内含深刻的"转化论"哲学意蕴,成为新时代指导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转型发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工具.高等教育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特殊使命,在践行"两山"理论,创新绿色发展上具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近年来,各高校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以"两山"理论的"转化"要义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努力开拓"绿色大学"建设.
    • 李蕊; 李英杰; 袁家根; 刘宇; 杨阳
    • 摘要: 陕西省平利县地处秦巴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功能区,生态环境良好,近年来扎实践行“两山”理论,形成了“两山”转化的“平利模式”,为陕南秦巴山区乃至全国“两山”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为进一步提升平利县“两山”实践创新水平,对其“两山”转化实践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
    • 杨琴; 卜文虎
    • 摘要: “两山”理论一方面,它破解了经济和生态互斥的局面,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平衡点;另一方面,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所探寻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目前,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公共卫生事件等接踵而来,“两山”理论蕴含的方法论,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构建,有助于人类进一步理解“两山”理论的当代价值。
    • 向建红
    • 摘要: 为了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能量的同时加大对自然资源的维护、保养、投入等,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协同发展这一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两山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向,而探讨科学的核算方法和机制,构建合理有效的自然资源核算体系又是重要的基础。通过分析自然资源核算体系的现状和问题,遵循自然资源体系核算原则,构建以相应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核算体系。
    • 陈文烈; 周明顺
    • 摘要: 迫切需要从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层面回答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什么”“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三个层次的理论问题,本文基于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结构困境,剖析、梳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瓶颈与制约,在内生聚合理论的框架内,对民族地区发展模式的特殊性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回应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提出:一是科学构建基于“结构困境”“工业—生态”杜能圈层结构、“两山理论”的理论框架;二是基于民族地区生态优势与价值夯实对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三是明确民族地区新发展阶段的国土空间发展定位、新发展理念的根本遵循与行动方案,服务与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现代化路径。
    • 陈菲
    • 摘要: 【目的/意义】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能够为经济发展落后但生态资源富集的“生态高地、经济洼地”打通“两山”转化渠道提供决策依据,以期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与城乡区域间发展的相互协调。【方法/过程】在对共同富裕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互动机制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搜集一手资料,针对南平生态银行的典型案例展开研究。【结果/结论】围绕生态银行运作模式与实践成效凝练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的困境,提出在共同富裕视阈下探索多元渠道促进生态产品市场化运作、协调多方主体助推生态产品产业化运营、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长效化发展的三大实现路径。
    • 郑强; 喻晓玲
    • 摘要: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旅游的方式休闲、娱乐。新疆,特别是南疆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本文以阿拉尔市为例,分析其拥有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结合实际对其旅游形式进行阐述,以“两山理论”的视角提出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开发性保护的建议,为阿拉尔市生态旅游提供参考。
    • 冼静怡; 马永强; 于纪锋
    • 摘要: 为了推动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为我国“两山”转化和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的新思路提供参考,助推乡村实现产业和生态的双振兴,采用实践调研的方法,以漳平市上界村的调研数据为起点,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并以“两山”理论作为基础,研究目前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描述其生态产业化发展模式,并提出应对举措。研究发现:乡村环境与资源是其发展的根本,政府高校等多方支援是其发展的助力。但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还比较突出,乡村未来要在生态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上进行持续有效的生态资源转化,筑牢新兴生态产业的发展根基。
    • 刘磊
    •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愈发得到国家重视,然而现阶段仍面临“绿水青山”失守、生态价值估评不易量化、“绿水青山”难转变为“金山银山”诸多挑战。实践“两山”理论,生态价值转化是关键。在规划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从3个方面进行思维转变:由“补丁”到“底线”、由“管控”到“治理”、由“约束”到“供给”。文章以成都市双流区生态绿隔区暨村镇体系规划为例,探索了特大城市近郊生态区域的生态价值实现途径,提出了“锚固本底、加强生态治理”“产业提质、培养新型业态”“文化铸魂、体现地方韵味”“环境提升、重塑乡村风貌”“配套保障、完善基础设施”五大举措,为相关地区的生态价值转化实践提供了系统性思路和切实经验。
    • 朱巧灵; 马悦; 梁赵飞
    • 摘要: 龙文化作为铜梁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精神标识。长约400m的巨型天然石龙位于重庆西部的铜梁区少云镇高碑村,依托美丽富饶的青云湖,代表着龙乡铜梁独具特色的“龙”文化起源,被誉为“中华第一龙”。以铜梁龙景区为实例,以“两山”理论为指导,将龙文化元素应用至乡村景观中的多种形式,实现了文化与旅游景观的有机融合。龙文化主题景观的营造对于弘扬铜梁传统文化精神、带动铜梁旅游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