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治理有效

治理有效

治理有效的相关文献在2015年到2022年内共计136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专利文献76143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品牌、探索、云南社会科学等; 治理有效的相关文献由18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华胤、詹国辉、严雪雁等。

治理有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6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76143 占比:99.82%

总计:76279篇

治理有效—发文趋势图

治理有效

-研究学者

  • 李华胤
  • 詹国辉
  • 严雪雁
  • 刘晨华
  • 吴春来
  • 宋才发
  • 张树旺
  • 张蕾
  • 施奉
  • 李淇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望超凡
    • 摘要: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提高农村社会的自治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浙江宋村的治理实践表明,基层政府以改善村民自治运作条件为核心的行政介入是提高农村社会自治能力的有效路径之一。随着农村社会的持续快速变迁,保障村民自治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正在逐渐瓦解,其结果是农村社会的自治能力快速弱化。通过选择性治理事务下沉、民主性议事规则供给、发展性经济资源输入,基层政府可以将行政力量有效嵌入村级治理。生活性治理事务下沉可以重建农民与村级治理间的利益关联,从而增强村级组织对农民的动员能力;规范性协商规则供给可以为农民之间的理性协商提供空间与指导,从而引导农民围绕治理事务达成共识;发展性经济资源嵌入可以壮大集体经济,从而为自治活动提供灵活、持续的资源保障。由此,基层政府的行政介入能够重塑村民自治的实践基础,进而再造农村社会的自治能力。
    • 唐京华
    • 摘要: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迭代更新推动了基层治理模式的创新与转型。作为基层治理改革的重要方向,数字乡村治理变革实际是在“三维驱动”的综合动力机制下行进,其运作总体上呈现以下基本逻辑:规范行为重塑乡村治理空间、组织联动优化乡村治理结构、敏捷思维再造乡村治理流程、技术支撑整合乡村治理资源。面对地方改革实践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未来需要以促进协同共治为方向,着重增强数字乡村治理的适应性、匹配性、包容性和参与性,从而有效提升乡村治理绩效。
    • 刘光旭; 牛海
    • 摘要: 乡村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新时代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有助于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增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参与感与获得感,明确乡村治理价值主体,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当前乡村社会治理中存在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发挥不充分、治理实践主体地位不明显、价值评价主体地位不明确等主要问题。推进新时代乡村治理成效提升,要正确认识人民历史作用,发挥人民群众智慧力量;坚持人民实践主体地位,畅通人民群众参与机制;坚持人民价值主体地位,创新治理成效评价机制,实现乡村治理人人参与、治理利益人人共享,进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乡村生活的向往。
    • 李彪; 刘飞
    • 摘要: 道德银行嵌入乡村治理能契合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公共性和规范性,促成治理走向有效,是实现治理有效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意涵。道德银行的探索,开启了乡村治理的自治新格局,开放了乡村治理的法治新领域,开拓了乡村治理德治新体例。同时,道德银行参与乡村治理还面临着价值性壁垒、技术性阻力和结构性掣肘等挑战。为此,应从观念上厘清公共私、强化价值观,技术上构建利益表达、调整利益整合、增设利益反馈机制,结构上取得社会、行政和政治合法化,从而构建乡村治理新模式,实现乡村治理走向治理有效
    • 莫盼盼
    •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多元主体参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内在要求和现实任务,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而言,“治理有效”是实施该战略的基础条件,充分发挥其助推器作用,才能够做好乡村振兴的各方面工作。本文论述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开展乡村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工作为前提,分析了该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和乡村治理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 汤夺先; 朱相发
    • 摘要: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农村人口流动为乡村社会治理有效提供了重要的机会。然而,农村人口流动对乡村社会治理产生的负面影响成为目前需要关注的问题。人口流动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遭遇村民自治主体缺位、基层组织结构和功能偏移、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乏力、资源整合能力不足、乡村社会共识基础弱化等诸多困境。化解路径在于:数字化治理赋能、盘活社会治理参与;构建多方联动治理机制、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创新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机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农村社会资源整合能力、优化社会基础公共服务;重塑乡村社会共享价值、凝聚乡村社会共识。
    • 李紫瑶; 班涛
    • 摘要: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对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乡村文化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有机系统包含了农民主体、价值规范及乡风文明三个层面。当前村庄价值生产异化,少数富人精英主导了村庄价值生产从而将大多数人裹挟进来,由此造成村民在乡土社会中的主体性面临不断消解。基于此,以农民经济分化与价值生产话语权的转移为逻辑,以乡村文化治理中动员型双轨结构的生成、运作与效果为切入点,分析将乡风文明纳入到乡村振兴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社会作为农民的精神家园与故土亟需建设与治理。
    • 张领
    •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中治理有效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传统乡村治理自发性、弱约束模式无法应对乡村发展失序、社区失灵的问题。乡村自愿组织整合经由“社区空间”形成的公共关切,通过向村“两委”输入而形成公共议题,并协助村“两委”协调村民和地方政府的利益矛盾。社会关联度高的社区空间中的农民随着“乡-城流动”增加收入,进而提高了行动能力,积极支持自愿组织的活动,参与乡村振兴。然而,在约束性的治理场景中村“两委”和自愿组织就难以发挥作用,陷入“社区失灵”的困境,因而需要基层政府介入承担元治理的角色,弥补村级治理体系权威性不足的问题。这样,下沉的基层政府权力、村“两委”、自愿组织和村民几大主体形成了强约束和自治相配合的合作治理格局。这一多元合作治理网络实现了德治、自治和法治的有机组合,进而破解乡村治理失效的困局。
    • 吕培进
    • 摘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而治理有效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治理秩序基础之上。建构基于法治的乡村治理秩序,是从善秩到善治的关键,其取决于村内部治理秩序和村外部治理秩序的良性运转、协调与平衡。逻辑框架在于:村内部层面,村民依法自治、依法用权维权;村外部层面,政府依法行政,推进治理法治化;协调与平衡层面,良法善治、缘法而治。同时,从善秩到善治还需要转变治理理念、价值、主体和方式,这样,乡村治理才能实现由"人治"到法治、由权力本位到权利本位、由单主体到多中心、由经验之治到规则之治的转换。
    • 李纳川; 王文昌; 崔腾飞
    • 摘要: 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关系到农民的根本福祉。为摆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践暴露出的农民自主治理行为动机弱、合作意愿低、规则效力差等诸多现实困境,在结合自主治理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与无结构式访谈对山西省晋中市TG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实践困境进行分析,并最终从行为动机、合作意愿和规则效力三方面提出化解机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