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油茶果

油茶果

油茶果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88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林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3503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科技创新与生产力、南方农机、农机化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2012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国际学术年会等;油茶果的相关文献由117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木华、饶洪辉、李立君等。

油茶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0 占比:0.3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503 占比:99.65%

总计:43655篇

油茶果—发文趋势图

油茶果

-研究学者

  • 刘木华
  • 饶洪辉
  • 李立君
  • 高自成
  • 赖琼玮
  • 罗秋兰
  • 杨耀学
  • 黄闺
  • 伍德林
  • 谢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邹敏
    • 摘要: 2021年12月21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与湖南农友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油茶果采收技术成果转化合同,我国首台油茶果采收机正式进入产业化阶段.长期以来,油茶果的采摘完全依靠人工,"请人难,工费高"日益成为严重制约油茶产业发展的痛点和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08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李立君率领团队刻苦攻关.2019年12月,李立君团队的"油茶果采摘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通过成果鉴定,被认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钟南清; 高浪
    • 摘要: 霜降后,正是采摘茶籽的好时节。在江西省新余市各地的油茶基地上,白色的油茶花苞、沉甸甸的油茶果随处可见,在渝水区罗坊镇新和村的油茶基地,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油茶果。据基地负责人介绍,2021年的降水量偏少,由于技术管理得当,基地内所种植的油茶树长势良好,果实饱满,预计茶油果会有可观的收成。
    • 杨慧琴; 姜佳艳; 胡玉玲; 杨胜优; 杨小菊; 龙雪燕; 李建新; 杨红
    • 摘要: 以8年生“湘林210#”油茶为材料,采用L_(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施肥时间、施肥方法下氨基酸肥浓度和沼液浓度对油茶果经济性状的影响,以期为油茶丰产栽培提供液体肥及其施用技术。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氨基酸肥对油茶果鲜籽重、果体积、鲜出籽率有显著影响,对茶籽含水率有极显著影响;不同浓度沼液对单果重、果形指数有显著影响,对鲜出籽率、茶籽含水率、总果重、果皮厚度有极显著影响;果实经济性状指标以处理9(成熟期采用叶喷+根灌600倍氨基酸肥及10倍沼液)较好,茶籽经济性状指标以处理7较好,即在9月以1200倍氨基酸肥和100倍沼液配比进行叶面喷施,能有效促进油茶果生长,降低茶籽含水率。
    • 刘明福
    • 摘要: 近年来,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地方党委政府的指导支持下,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田坝镇新民村立足于地方独特环境和气候,积极探索打造新民油茶果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可持续发展农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新的生态试点,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生态效益。田坝镇山高、坡陡、谷深,有种植油茶的气候优势和环境优势,新民油茶果基地作为田坝镇主要油茶果种植基地,可源源不断为全镇各地输送优质的油茶果苗.
    • 伍德林; 杨俊华; 刘芸; 赵恩龙; 刘路; 曹成茂
    • 摘要: 近年来,我国油茶产业发展迅速,但采摘环节仍相对滞后,油茶果机械化采摘装备的研究对油茶产业大力发展有着显著地推进作用。重点研究目前国内已研制的油茶果机械化采摘装置和采摘机,系统地比较各自在采摘过程中的机理机制和性能参数等,可以看出当前研究技术不够成熟,采摘装备机械化程度普遍较低。分析油茶果机械化采摘时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等,针对油茶果花果同期以及采摘装备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给出一些建议与对策,应在设计采摘装备时最大程度避免花苞掉落进而减少损伤的方式,来提高油茶果产量。提出我国油茶果采摘装备今后要向便携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对今后研究人员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近年我国油茶果采摘环节的研究进展和趋势,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王玉龙; 饶洪辉; 王保阳; 李庆松; 刘木华
    • 摘要: 园艺化栽培的油茶株间行距一般为3m×4m或者4m×4m,成林后的茶树枝条纵横交错,现有的油茶果采摘机械难以在油茶林中穿行和采摘。为此,设计了一种轻便电动液压油茶果采收机,长宽为1.5m×1m,能在园艺化栽培油茶林中行走和采摘。运用Creo软件对整机进行三维建模,对关键部件和液压系统进行了设计,并以胶辊间隙和胶辊转速为试验因素,以油茶果漏采率和花苞损伤率为评价指标,在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油茶种植基地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电动液压油茶果采收机的油茶果漏采率为18.90%,花苞损伤率为25.11%,当胶辊直径为32mm时胶辊间隙对油茶果漏采率影响显著。
    • 宋怀波; 王亚男; 王云飞; 吕帅朝; 江梅
    • 摘要: 针对油茶果体积小、分布密集、颜色多变等特点,为实现自然复杂场景下油茶果的快速精准定位,并依据果实的疏密分布,确定恰当的自动振荡采收装置夹持位置,利用YOLO v5s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开展了自然环境下油茶果图像检测方法研究,用3296幅油茶果图像制作PASCAL VOC的数据集,对网络进行了150轮训练,得到的最优权值模型准确率为90.73%,召回率为98.38%,综合评价指标为94.4%,平均检测精度为98.71%,单幅图像检测时间为12.7 ms,模型占内存空间为14.08 MB。与目前主流的一阶检测算法YOLO v4tiny和RetinaNet相比,其精确率分别提高了1.99个百分点和4.50个百分点,召回率分别提高了9.41个百分点和10.77个百分点,时间分别降低了96.39%和96.25%。同时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密集、遮挡、昏暗环境和模糊虚化情况下的果实均能实现高精度识别与定位,具有较强的鲁棒性。研究结果可为自然复杂环境下油茶果机械采收及小目标检测等研究提供借鉴。
    • 胡逸磊; 姜洪喆; 周宏平; 许林云; 鞠皓; 王影
    • 摘要: 为解决油茶果采摘期判断不准确可能导致的茶油产量降低问题,应用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化学计量法对油茶果成熟度进行定性判别。完成了高光谱图像的曲率校正,分析不同成熟阶段油茶果的光谱特征和理化特征的变化情况。使用4种不同的分类算法建立基于全波段光谱数据的油茶果成熟度判别模型,发现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的分类正确率最高为97%。结合5种特征变量选择方法对全波段光谱数据进行降维,发现经过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选择的特征波长建立的模型正确率最高为82%。提取高光谱图像中的颜色特征和纹理特征建立SVM模型后发现,融合颜色特征和光谱特征建立的SVM模型的正确率高于使用单一的光谱特征(经CARS降维)建立的模型正确率:训练集分类正确率为95%,测试集正确率为93%。结果表明,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能够对不同成熟度的油茶果进行较准确的分类,为茶农对油茶果最佳采摘期的判断提供科学依据,在保障茶籽产量最大化、油质最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杜小强; 宁晨; 贺磊盈; 钱寅; 张国凤; 姚小华
    • 摘要: 针对油茶人工采收效率低,劳动力成本大,且油茶果成熟期短、花果同期等问题,设计了可实现连续振动落果和收集的履带式高地隙油茶果振动采收机。采收机采用骑跨式车架沿油茶树种植行行走,利用曲柄摇杆机构驱动多排阵列的指排杆按照一定的运动轨迹对树冠两侧同时击打作业,落果通过收集板汇集后输送到果箱。根据击打轨迹对采收机击打装置的曲柄摇杆机构进行设计,并用ADAMS软件验证指排架运动轨迹。通过ANSYS软件对击打装置机架和采收机车架进行有限元模态分析,获得其前6阶固有频率,确定其不会发生共振。为接收振动掉落的油茶果,设计了高低错落分布的收集板,不仅能接收落果,且能顺利避开树干,实现整机在运动中完成振动落果和收集作业。最后,加工装配振动采收机样机,在击打液压马达转速为360 r/min条件下进行油茶林地整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油茶果采收率为87.56%,花苞掉落率为25.86%,满足油茶果采收要求。
    • 李昕; 陈泽君; 李立君; 谭季秋; 吴发展
    • 摘要: 针对目前株洲丰科林业装备有限公司智能–1型油茶脱壳机中分选识别系统存在的识别方法单一、受分选目标颜色影响大、自适应功能较差等问题,建立了基于多特征降维的油茶果壳籽粒的分选识别方法:提取油茶果壳籽粒的6维形态和颜色特征;根据这些特征的特性采用降维的方法,以保证算法的识别效率;将降维方法融入人工免疫网络算法中进行算法模型的辨识。选用颜色特征区分较明显的分别已晾晒3 d和12 d的油茶果进行采集分选,通过降维优化得到2分量、4分量与6分量的3 d晾晒样本识别率均值达70%、80%、90%;晾晒12 d的识别率均值达50%、60%、75%;晾晒3 d识别时间均值为60 ms、350 ms、450 ms;晾晒12 d的识别时间均值为80 ms、420 ms、480 ms。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