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油棕

油棕

油棕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699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作物、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55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热带农业科学、热带作物学报、中国热带农业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14年年度会议、第二届生物质能发展论坛、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青年学术)研讨会等;油棕的相关文献由649位作者贡献,包括林位夫、曹红星、曾宪海等。

油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1 占比:63.09%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43%

专利文献>

论文:255 占比:36.48%

总计:699篇

油棕—发文趋势图

油棕

-研究学者

  • 林位夫
  • 曹红星
  • 曾宪海
  • 邹积鑫
  • 曹建华
  • 雷新涛
  • 潘登浪
  • 张希财
  • 谢贵水
  • 王永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程秋如; 刘子凡; 曾宪海; 曾精; 杨宗明
    • 摘要: 低温是限制油棕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影响因子,探究低温条件下油棕的生理响应机制,为油棕耐寒种质资源的选育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以云南大理抗寒高产油棕成龄树的自交F1代有性系苗木为试验材料,在4°C低温胁迫下处理0(对照)、1、3、5 d,根据叶片寒害程度及其恢复生长情况将其划分为4个寒害等级,即1级(无)、2级(轻)、3级(中)、4级(重),然后测定不同寒害等级油棕叶片的丙二醛含量(MDA)、脯氨酸含量(Pro)、可溶性糖含量(SS)、过氧化物酶活性(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寒害等级油棕材料进行抗寒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云南大理抗寒油棕自交F1代的所有植株在低温处理期间均无寒害症状,但在恢复生长阶段逐渐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寒害症状;低温胁迫下,4个寒害等级油棕叶片的各项生理指标在不同寒害等级材料之间、不同胁迫处理时间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油棕叶片的MDA、Pro、SS含量和SOD活性均不断升高,POD活性则呈波动性降低;较轻寒害等级材料的MDA含量显著低于较高寒害等级材料(P2级>3级>4级,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与低温胁迫后植株叶片寒害程度及其恢复生长情况的观测一致,说明隶属函数法在油棕抗寒性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 封加平
    • 摘要: 油葡萄又名山桐子,为东北亚树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堪称中国国宝。油葡萄属大风子科山桐子属植物,全球仅一种。油葡萄集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油用价值、保健价值、材用价值、观赏价值于一身,是一种多用途、多功能、可大规模工业化利用的不可多得的树种,在我国大力发展具有明显优势和特点。第一,产量高。种植油葡萄3年初挂果,5年后丰产,10年进入盛果期,产果期达70~100年,每亩产果可达3000~5000斤,产油300~500斤左右,种植一亩油葡萄相当于种植12亩油菜,可与世界油王油棕争高低,成为名副其实的“空中油库”。
    • 冯美利; 张海清; 曹红星
    • 摘要: 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是世界上产油效率最高的热带木本油料作物之一,享有“世界油王”之称。缺少自主选育的优良品种是限制我国油棕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选育适应我国栽培的油棕品种并对优良育种材料提供参考,对6个引自哥斯达黎加的油棕品种的植株生长、果穗、果实、产油量等性状进行观测与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种植4年后,6个品种植株的自然高度为3.45~4.78 m,冠幅为5.28~6.11 m,茎高为81.50~105.00 cm,叶片总数为32.50~41.50片/株,叶片长度为332.25~391.75 cm,新增叶数为18.00~22.50片/(株·年),其中2号和5号品种的植株相对较矮小;6个品种均属于中小果且为薄壳类型,其中1号品种的幼果为绿色,且成熟果穗中有30%~75%的果实没有核果(无籽),3号品种的幼果有绿色和黑色,其他品种的幼果均为黑色;6个品种的果穗数为8.48~13.31串/(株·年),果肉/果实比重为73.65%~83.50%,果实/果穗比重为53.45%~59.21%、果肉出油率为47.92%~54.10%、果穗出油率为20.83%~24.93%,具有高产的潜力。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个品种间在第一主成分无明显分离,层次聚类和热图可视化了6个品种植株农艺性状指标的聚类情况。6个品种综合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产油量与果穗性状、果实性状和果穗出油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这些指标可作为产油量鉴定指标,为未来油棕高产选育提供基础。
    • 石鹏; 王永; 张大鹏; 李东霞
    • 摘要: 为了解油棕花序和雌雄花结构特点,分别取油棕雌雄花序,在体式显微镜下观察雌雄花的形态特点;并利用冷冻和石蜡切片技术,在光学显微镜下对其雌雄花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油棕雌雄同株异序,花序腋生,肉穗花序(佛焰花序),雌雄花序均由2层苞片包裹,花序由众多小穗组成。雌花有6片花瓣,内含1枚雌蕊,湿型柱头,开放型花柱,三心皮三室,每个子房室中有1枚胚珠,花柄中散布大量维管束。雄花有3片萼片3片花瓣,内含6枚雄蕊,每个花药含4个花粉囊,中间被药隔相分,花粉形态近似三角形或椭圆形,花柄主要包含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其中遍布大量维管束和纤维,为花发育提供养分和发挥支撑作用。因此,油棕花序和花的形态特征符合棕榈科植物的基本特征,但在花序性别和花解剖结构上与椰子、槟榔和椰枣等棕榈科植物存在差异。
    • 王梦娣; 李睿; 曹红星; 金龙飞; 李新国
    • 摘要: ^(Δ)9硬脂酰-ACP脱氢酶(^(Δ)9 stearoyl-ACP dehydrogenase,SAD)是植物中重要的脂肪酸脱氢酶,在调控不饱和脂肪酸合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非洲油棕和杂交油棕为材料,在油棕果实油脂积累期,分别测定花后120、140、160 d 3个时期的脂肪酸组分;从油棕中克隆SAD基因,并对其理化性质、进化关系、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AD在2个油棕品种果实成熟期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非洲油棕中总不饱和脂肪酸(棕榈酸和硬脂酸)比例(55.76%~60.27%)显著高于杂交油棕(37.2%~45.43%),杂交油棕中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比例(51.61%~56.92%)显著高于非洲油棕(35.54%~38.64%);鉴定了7个基因命名为:EgSAD1~EgSAD4和OeSAD1~OeSAD3;EgSAD基因编码的肽链平均为413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3.41~45.92 kDa,等电点为5.99~7.13,蛋白不稳定指数为44.07~53.25,总平均亲水性为-0.496~-0.405。OeSAD基因编码的肽链平均为405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4.94~49.39kDa,等电点为6.05~7.14,蛋白不稳定指数为43.44~44.61,总平均亲水性为-0.554~-0.489。多序列比对分析,油棕SAD基因氨基酸序列中存在典型SAD特征的保守组氨酸富集区:EENRHG和DEKRHE。在SAD的启动子上鉴定出植物激素响应、逆境胁迫响应、光响应和逆境响应顺式作用元件。EgSADs在油棕果实成熟过程中呈上调表达趋势,EgSAD1和EgSAD2在杂交油棕中表达量显著高于非洲油棕,OeSADs在杂交油棕果实花后140 d中表达量最高,在杂交油棕的3个时期中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在花后120 d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花后120 d和160 d。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SAD调控油棕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机制奠定基础。
    • 金龙飞; 李睿; 曹红星; 颜彦
    • 摘要: 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原产非洲,是重要的热带木本油料作物,产油效率极高。目前油棕广泛种植在东南亚、非洲、中南美洲和我国的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区),油棕果实压榨的棕榈油是重要的食用油和工业原料。脂肪酸在植物质体中合成,然后转运到内质网上进行加工和修饰。为了研究油棕脂肪酸的转运机制,以‘热油4号’油棕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信息学和荧光定量PCR挖掘控制油棕脂肪酸转运的关键基因。脂肪酸外运蛋白1(fatty acid export 1, FAX1)是植物脂肪酸转运蛋白,介导细胞内脂肪酸从质体向外运输,在脂质合成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从油棕中克隆了3个EgFAX1基因(EgFAX1-1,EgFAX1-2,EgFAX1-3),对其氨基酸长度、分子量、等电点、蛋白不稳定指数、脂肪族系数、总平均亲水性、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保守功能域、进化关系和表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EgFAX1基因编码的肽链氨基酸长度分别为189、231和232,分子量分别为20.43、24.85、24.92 kDa,等电点为分别9.82、9.82和9.93,蛋白不稳定指数分别为48.01、49.71和50.09,脂肪族系数分别为81.06、84.07和83.28,总平均亲水性分别为为0.071、0.121和0.106,分别含有2、5、7个外显子,都含有FAX1的特征结构Tmemb;4蛋白结构域。将油棕与拟南芥、水稻、大豆、油菜、番茄、绿藻、红藻、盘藻、团藻、长囊水云、细小微胞藻和小球藻的FAX1氨基酸序列做进化分析,发现EgFAX1与大豆和番茄的亲缘关系较近。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3个EgFAX1基因EgFAX1在油棕根、茎、叶、花和果中的表达特征,发现EgFAX1在花和果实中的表达量较高;同时分析3个EgFAX1基因油棕花后15周、17周、21周和23周果实中的表达特征,发现3个EgFAX1基因均在油棕果实发育过程中先升高,到达峰值后逐渐降低,其中EgFAX1-1在花后17周的果实达到峰值,EgFAX1-2和EgFAX1-3在花后21周的果实中达到峰值。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EgFAX1调控油棕脂肪酸运输的机制奠定基础。
    • 张安妮; 曹红星; 陈萍; 金龙飞
    • 摘要: 油棕是世界上产油效率最高的热带木本油料作物,其棕榈油产量与合子胚发育密切相关。油棕的合子胚发育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生物过程,其中涉及许多基因的精确调控。MicroRNAs(miRNAs)是重要的信号分子,调节植物的各种发育过程。一些miRNAs已经被整合到基因调控网络中协调植物胚发育的可塑性,但对于其在油棕合子胚发育过程中的作用知之甚少。本研究采用小RNA测序对油棕S1(早期)、S2(中期)和S3(晚期)的合子胚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鉴定了6个已存在的和334个已知的miRNAs,并预测到376个新的miRNAs。其中97、102和19个miRNAs在S1与S2、S1与S3、S2与S3之间差异表达;从S1到S3共有7个miRNAs持续差异表达。另外,miRNAs在调控胚胎早期和晚期的发育差异明显,即与S1相比,S2有36个miRNAs上调和61个miRNAs下调,但与S2相比,S3只有12个miRNAs上调和7个miRNAs下调。依据表达量的变化将135个miRNAs划分为4种趋势,并将对应的938个靶基因与转录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检测到71个miRNA靶基因对。GO富集分析显示7个miRNAs的9个靶基因富集到152个生物过程,且与生长发育相关的基因被鉴定为miRNAs的靶标,表明miRNAs可能在调控油棕胚发育的激素信号、生殖生长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作用。另外,KEGG分析表明miRNAs通过调控次生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影响合子胚的成熟。进一步筛选出4个miRNAs家族参与植物激素的合成和信号传导调控:miR159-MYB调控赤霉素和脱落酸来维持胚的发生潜力以及诱导胚成熟,miR164-NAC调控乙烯和生长素参与胚细胞扩增,miR172-AP2调控乙烯和脱落酸诱导胚成熟,novel-m004-SPL调控赤霉素来诱导胚的形态建成。本研究初步鉴定了参与油棕合子胚发育相关的miRNAs,为后续研究miRNAs调控合子胚发育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 周丽霞; 杨蒙迪; 曹红星; 杨耀东
    • 摘要: 【目的】挖掘并鉴定油棕生长素上调小RNA(SAUR)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油棕生长素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拟南芥SAUR基因序列,在油棕全基因组数据库中同源序列搜索,并利用CDD和Pfam数据库进行SAUR蛋白结构域分析,剔除无保守结构域的序列,最后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油棕SAUR基因家族成员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从油棕全基因组中共鉴定出40个SAUR基因家族成员(EgSAUR1~EgSAUR40),有31个基因在油棕14条染色体上呈不均匀分布,其中4号染色体上分布的基因最多为7个;除EgSAUR14和EgSAUR24基因含有2个外显子外,其余38个基因均仅含1个外显子,无内含子。40个EgSAURs蛋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其二级结构均由α-螺旋、β-转角、无规卷曲和延伸链组成,以无规卷曲和α-螺旋所占比例较高,其中有11个EgSAURs蛋白呈酸性,29个EgSAURs蛋白呈碱性。40个油棕SAUR蛋白被划分为四大类,其中第Ⅰ(除EgSAUR27蛋白外)、Ⅱ(除EgSAUR3和EgSAUR22外)、Ⅲ、Ⅳ类蛋白均有Auxin_inducible保守结构域。40个EgSAURs蛋白共含10种保守基序(Motif),其中Motif 2存在于所有基因成员中。在花中特异表达的EgSAURs基因(EgSAUR4、EgSAUR9、EgSAUR10、EgSAUR24、EgSAUR29、EgSAUR30、EgSAUR32和EgSAUR33)数量最多,其次为根、茎和叶,在中果皮中特异表达的基因数最少。【结论】基因重复和组织表达特异性是油棕SAUR家族基因的两大特点,推测该家族基因对油棕花的生长发育及授粉受精过程发挥调控作用。
    • 陈伟文; 潘登浪; 林位夫; 曾宪海; 邹积鑫; 李炜芳; 曾精; 李哲
    • 摘要: 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为棕榈科多年生乔木,是热带重要油料作物之一。其果实生产的油脂可作为食用油脂、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用途广泛,市场需求逐年增加,而用于种植的土地有限,因此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成为油棕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以优良油棕母树叶片为外植体的组培苗既保存亲本优良的遗传性状,遗传性状又均一,可明显提高油棕单位面积产油量。因此油棕组培苗繁育是短期内满足产业技术需求的有效途径。移栽驯化是油棕组培苗繁育的关键环节之一,但该环节存在组培苗较难移栽成活、长势弱等问题,为选择适合驯化移栽的油棕组培苗的关键因素,建立系统高效的油棕组培苗驯化移栽技术,本研究对油棕组培苗开展了根系状况、基质、遮荫条件、湿度调控措施、不同月份的对比实验,观察其成活及生长情况,统计成活率和平均每株新增叶片量。结果表明,高6~8 cm,具3张叶,有侧根的油棕组培苗适宜出瓶移栽;椰糠+砂壤土表土(体积比2∶1)适宜用于移栽基质;驯化移栽时期宜选在高温季节(如儋州市3—11月);移栽后宜置于具遮光度为75%的遮阳网双层遮荫;组培苗栽植于穴盘后宜置于可自动调控湿度的育苗箱中,移栽0~15 d设置湿度下限值95%,15~30 d设置湿度下限值75%,30 d后打开育苗箱,停止湿度调控装置运转,置于自然湿度条件下培养,其移栽驯化成活率达98.67%,新增叶片量1.20片/株。综上,根系状况、基质、遮荫条件、湿度调控措施、不同月份是油棕组培苗移栽成活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结果可为油棕组培苗规模化驯化移栽提供技术支撑,也可为其他棕榈科植物的组培苗驯化移栽提供参考。
    • 金龙飞; 杨蒙迪; 周丽霞; 冯美利; 曹红星
    • 摘要: 以三年生的油棕小叶为材料,研究低温胁迫对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酚、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以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采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油棕品种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9个油棕品种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差异显著,隶属函数值的平均值表现为RYCR2>RYCR3>RYNG1>RYCR6>RYCR4>RYMY8>RYCR5>RYMY9>RYCR7.9个油棕品种中RYCR2、RYCR3、RYNG1的抗寒性较强,RYCR6、RYCR4、RYMY8次之,RYCR5、RYMY9、RYCR7最弱.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