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沙尘气溶胶

沙尘气溶胶

沙尘气溶胶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209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4篇、会议论文47篇、专利文献15760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大气科学、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十届海峡两岸沙尘与环境治理学术研讨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沙尘气溶胶的相关文献由535位作者贡献,包括韩永翔、牛生杰、赵天良等。

沙尘气溶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4 占比:0.96%

会议论文>

论文:47 占比:0.29%

专利文献>

论文:15760 占比:98.74%

总计:15961篇

沙尘气溶胶—发文趋势图

沙尘气溶胶

-研究学者

  • 韩永翔
  • 牛生杰
  • 赵天良
  • 何清
  • 张镭
  • 黄建平
  • 吕达仁
  • 成天涛
  • 熊洁
  • 刘新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田雨; 潘小乐; 姚维杰; 刘航; 张宇婷; 雷山东; 孙业乐; 李杰; 辛金元; 曹军骥; 王自发
    • 摘要: 大气中的沙尘气溶胶颗粒物会通过与太阳辐射相互作用、参与云的形成过程等,对气候系统产生强烈影响。对流层中的沙尘气溶胶通常是含有各种粒子成分的不均匀混合物,只有通过详细了解单个沙尘粒子的理化特性才能充分认识其对气候的影响效应。基于此,对过去20年基于光学方法对大气沙尘气溶胶观测分析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回顾了利用电子显微镜、激光雷达以及单颗粒质谱等光学技术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基于扫描电镜和能谱、偏光特性、非对称因子等的观测分析技术,并讨论其优缺点;总结了沙尘气溶胶形貌、混合态特征研究,讨论其参与大气物理化学过程的主要方式;讨论了污染沙尘的光学性质、吸湿特性及成核能力,这些特性都对气候变化和预测有重要影响。大气中的沙尘气溶胶是复杂多样的,如何将精确的单粒子分析技术和快速响应的在线检测技术结合将是未来大气探测的研究重点,这些研究成果也将进一步扩展到气溶胶的环境和气候影响研究,以及人类健康风险评估中。
    • 周任君; 颜天源; 杨述评; 傅云飞; 黄辰; 朱红霞; 李锐
    • 摘要: 2017年5月3日,一场来自蒙古和内蒙古的强沙尘暴向中国东北移动,与一个典型的中纬度锋面系统相遇。本文利用GPM卫星观测、WRF模式模拟和再分析数据集,研究了沙尘气溶胶对云、降水和潜热(LH)的冰核效应。WRF模拟正确地反映了系统的主要特征,模拟的地面降雨率分布与GPM微波成像仪的反演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随着对降水率进行平均的面积的增加。WRF模拟的降雨垂直结构与GPM双频降雨雷达(DPR)观测也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尤其是在低层。卫星观测和模式模拟的不同高度降雨率联合概率分布之间存在~0.80的强正相关。根据葵花8卫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观测和大气环流长地带。只有在精心挑选的重沙尘区,WRF模拟才显示出沙尘气溶胶可以增强非均质冻结过程,从而导致较多的云冰、降雪、高空降水率和潜热,且这种效应只在−15°C至−38°C的温度下显著,并且要求沙尘数浓度大于106 m^(−3)。在此类个例研究中,准确地划定含沙尘区域非常重要。在选定的垂直横截面中,WRF模拟潜热和DPR反演潜热在垂直形状和大小方面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它们都可以反映倾斜的锋面结构,其上方为潜热加热,下方为潜热冷却。WRF模拟中的区域平均潜热剖面显示出潜热加热贯穿整个气柱、以对流为主导的特点,该特征不受沙尘的显著影响。而不同的DPR反演潜热剖面显示出不同的潜热垂直分布特点。
    • 马明杰; 何清; 杨兴华; 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 王顺胜; 杨帆; 霍文
    • 摘要: 沙尘气溶胶不仅影响天气和气候,而且对海洋生态及全球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塔克拉玛干沙漠作为我国和东亚地区重要的沙尘气溶胶源区,其西南缘和田市沙尘气溶胶浓度及粒径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将不利于该区域沙尘气溶胶远距离输送和沉降的机理研究。因此,本文利用粒子分级采样仪,通过对和田市不同天气(晴天、浮尘、扬沙天气)下沙尘气溶胶浓度及粒径分布特征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晴天,0.1~2.5μm、2.5~10μm、10~20μm的沙尘气溶胶浓度平均为2612、1059.3、126μg/m^(3),分别占68.8%、27.9%、3.3%;浮尘天气,0.1~2.5μm、2.5~10μm、10~20μm的沙尘气溶胶浓度平均为6273、1403、139μg/m^(3),分别占79.6%、17.8%、2.5%;扬沙天气,0.1~2.5μm、2.5~10μm、10~20μm的沙尘气溶胶浓度平均为7135、2108、315μg/m^(3),分别占74.6%、22%、3.3%。2)晴天、浮尘、扬沙天气0.1~2.5μm、2.5~10μm的沙尘气溶胶浓度夜间均高于白天;10~20μm的沙尘气溶胶浓度仅在晴天时夜间高于白天,浮尘和扬沙天气则是白天高于夜间。
    • 邸文婧; 牛笑应; 陈子琦; 刘俊; 王鑫
    • 摘要: 本次研究利用MODIS、CALIPSO等卫星观测资料以及MERRA-2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2017年撒哈拉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撒哈拉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高值区位于撒哈拉北部地区,高达0.6以上;而冬季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高值区位于撒哈拉南部地区,最大值约为0.5.此外,撒哈拉地区在不同季节的主要气溶胶类型均为沙尘,但在撒哈拉南部地区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对总气溶胶光学厚度的贡献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基于CALIPSO体积退偏比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撒哈拉南部地区,夏季人为气溶胶占比大,气溶胶粒子趋于球形,冬季气溶胶粒子的退偏比则明显高于夏季,粒子非球形程度更高.夏季撒哈拉北部地区位于脊前槽后的位置,以南地区近地面主要为偏西风,携带了大量水汽的气流由大西洋吹向撒哈拉地区,使撒哈拉南部地区进入雨季,增强了沙尘气溶胶的沉降,因此夏季撒哈拉地区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北高南低;冬季高压控制着撒哈拉北部地区,撒哈拉南部地区近地面盛行偏东风,且冬季温度偏低,容易形成逆温,不利于沙尘气溶胶和局地污染物扩散,导致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南高北低.此外,局地温度变化也进一步促进了撒哈拉地区沙尘气溶胶空间分布的季节性差异.
    • 黄悦; 陈斌; 董莉; 张芝娟
    • 摘要: 2019年5月中旬,中国北方出现大范围沙尘暴天气,此次天气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较大.利用星载激光雷达CALIOP(Cloud-Aerosol Lidar with Orthogonal Polarization)和地基激光雷达AD-NET(Asian Dust and aerosol lidar observation NETwork)数据,对此次沙尘天气过程中沙尘气溶胶的分布特征以及沙尘传输过程进行分析;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小时天气实况数据对星载激光雷达资料以及后向轨迹模型HYSPLIT(the HYbir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得到的传输路径进行验证,同时结合空气质量数据分析此次天气过程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利用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此次沙尘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1) 2019年5月10~16日沙尘天气主要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5月10~12日,第二阶段为13~16日.(2)通过CALIOP垂直特征层产品,发现在太平洋地区5~10km的较高高度上,存在沙尘气溶胶,到达日本地区时,沙尘气溶胶的退偏比和色比平均值分别为0.14和1.29.(3)经过星载和地基激光雷达数据的综合分析,发现5月13~18日期间,沙尘气溶胶对日本长崎站点和韩国济州岛地基激光雷达站点的平均贡献率均值分别为42.16%和39.25%.(4)筛选了星载激光雷达经过日本和韩国站点的轨迹,对比分析两种数据的衰减后向散射系数以及表观散射比,发现两种数据的表观散射比廓线分布具有相近的变化趋势.(5)在沙尘天气期间,颗粒物浓度显著增加,PM10浓度最大值超过1500 μg m-3,是国家一级浓度标准的30倍;而5月11日PM2.5浓度在甘肃省最大,最大值达到国家一级浓度标准的7倍,14日最大值甚至达到12倍;PM10与PM2.5的浓度比值也在甘肃新疆多地达到6以上.(6)内蒙古西部的小槽的加深以及南压,使得西北冷空气稳定南下;在14日,不稳定层结加深导致沙尘天气再一次爆发.
    • 张帅; 王明; 施奇兵; 叶丛雷; 刘东
    • 摘要: 拉曼-米气溶胶激光雷达因无需假设雷达比,而在准确测量气溶胶消光系数方面较传统米散射雷达更具优势.在合肥市的外场探空比对实验结果表明,2.5 km以下拉曼-米激光雷达反演的消光系数更为准确,相差可达0.04 km-1,且获取的水汽混合比廓线与探空数据一致性良好.利用该技术获得了2019年—2020年秋、冬季期间淮南市的气溶胶消光系数廓线和边界层高度等数据,进而对空气质量污染期间的污染类型(本地污染排放、传输型污染、传输型污染叠加本地污染累积)和颗粒物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市在此期间受到20次细颗粒传输和8次沙尘传输影响.其中沙尘传输主要来自西北方向,由高空沉降至近地面(厚度达2 km以上),平均大气边界层高度达1.23 km以上.在典型细颗粒传输过程中,边界层高度基本维持在1.1~1.2 km左右,近地面风向以西北风为主,少量东南风主导.在细颗粒传输叠加本地累积的复合污染过程中,边界层高度略低(平均高度在1.0 km左右),近地面风向以偏北风为主,污染气团自低空出现后,其下沿高度持续降低并最终与近地面污染耦合.在细颗粒导致的重污染过程中,近地面水汽混合比及相对湿度数据与PM2.5的浓度变化趋势一致性良好,说明颗粒物的吸湿性增长和气态污染物二次转化过程可能助推了P M 2.5的生成,加重污染形势.对边界层的统计结果表明,其高度变化对污染气团的沉降和近地面污染累积有十分明显的正相关性.秋冬季期间,该市的小时边界层高度大部分分布在1.6 km以下,平均为1.0 km左右,小时空气质量达重度污染期间,边界层高度普遍不足0.6 km.从气团后向轨迹模拟结果来看,该市空气质量为中度及以上污染期间的气流主要来自偏北方向,少量来自东南沿线,因而污染期间需要加强市区偏北方向污染源的管控,防止叠加影响.
    • 郑先念; 康永德; 杨兴华; 杨帆; 何清
    • 摘要: 利用1994年-2016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肖塘站和塔中站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沙尘天气及沙尘气溶胶之间的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风蚀和沙尘天气的发生频次二者符合指数函数关系,y=1.89e0.062x,R2=0.62;沙尘气溶胶和沙尘天气二者发生的频次符合线性函数关系,y=0.382x-0.81,R2=0.73;1998年-2014年塔里木盆地沙尘暴发生频次约为931次,春季和夏季发生频次高达395次、446次.研究结果可为塔里木盆地持续性沙尘天气研究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 韩超信; 汤耀国; 韩永翔; 李嘉欣; 郭建茂
    • 摘要: 尘卷风是沙尘气溶胶的重要来源,它可能对全球和区域环境、气候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获得尘卷风起沙量的时空特征,通过利用尘卷风起沙参数化方案并将其耦合到WRF(Weather re⁃search andforecastingmodel)模式中,模拟了中国北方尘卷风的日月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10:00—14:00(北京时),每日空间分布从东往西尘卷风逐渐出现且强度逐渐增强,然后在14:00—20:00,尘卷风区域从东逐渐向西收缩且强度逐渐减弱。月空间分布从3月起逐渐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和柴达木盆地出现了尘卷风中心,然后逐渐扩展到所有沙漠并在6月达到峰值。7月以后尘卷风出现区域与强度急剧下降,到10月已经没有尘卷风出现。(2)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尘卷风日变化均呈单峰分布,从早晨09:00开始出现,到14:00—15:00达到峰值,之后快速下降。其月变化趋势大体均呈单峰分布,从3月开始尘卷风出现并且强度增加,到6月达到峰值,然后快速下降,9月底尘卷风消失,巴丹吉林沙漠尘卷风波动幅度大于塔克拉玛干沙漠。(3)模拟与观测的尘卷风日、月时间变化特征在细节上略有不同,但二者的趋势是大体一样,表明尘卷风起沙参数化方案具有较高的适用性。这一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我们对沙尘气溶胶的来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深入理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