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沉积地球化学

沉积地球化学

沉积地球化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2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海洋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31736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福建质量管理、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四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第十届全国矿床会议等;沉积地球化学的相关文献由250位作者贡献,包括杜远生、邵磊、徐亚军等。

沉积地球化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31736 占比:99.94%

总计:131818篇

沉积地球化学—发文趋势图

沉积地球化学

-研究学者

  • 杜远生
  • 邵磊
  • 徐亚军
  • 朱伟林
  • 杨江海
  • 张克信
  • 张翔
  • 朱如凯
  • 朱杰
  • 李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阳东; 林鹤鸣; 汪旭东; 邱欣卫; 阙晓铭; 李敏; 赵泽颖; 陈艳
    • 摘要: 陆源营养物质输入是湖泊成油母质(细菌和藻类、浮游植物等)生长的主要外部营养源。古气候条件影响了陆源输入,湖盆水体沉积环境控制了有机质保存,因此沉积期古气候古水体条件对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预测至关重要。针对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文昌组烃源岩进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运用CIA、V/Cr、Mn/Al、Sr/Cu、Ti/Al等多种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综合恢复了陆丰凹陷文昌组沉积期古风化强度与气候温湿度、湖泊古水深、古氧相、古盐度等环境条件,揭示了古环境对文昌组烃源岩的重要控制作用为:(1)珠江口盆地文昌组时期气候温湿度与化学风化强度呈明显分段,文三段下段与文四段高强度对应高有机质含量。(2)珠江口盆地文昌组时期古水深与古氧相对有机质富集起到重要控制作用,古盐度对有机质影响不大。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LF-A井文四段与文三段下部烃源岩形成于化学风化较强、气候温暖湿润、营养物质供应充足、湖盆生产力高、水体较深、含氧量较低的水体环境下,有机质富集。
    • 沙启舟; 张华锋; 孙继超; 童英
    • 摘要: 华北克拉通中北部五台杂岩中出露一套变质砂岩,归属于上太古界五台群,其物质来源和构造环境分析对理解本区新太古代末期的地壳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该变质砂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粘土质胶结物组成,岩相学特征显示为杂砂岩,利用主量、微量元素判别的结果与岩相学观察一致。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样品的SiO_(2)含量变化较大(64.51%~71.80%),成熟度较低(SiO_(2)/Al_(2)O_(3)=3.98~4.73)。化学蚀变指数(CIA)、风化指数(CIW)和斜长石蚀变指数(PIA)分别为60~76、63~91、61~89,反映该套砂岩是由近源风化的碎屑物质经过快速搬运沉积而成。与区域潜在源区物质的不活动元素比值(Th/La、Sm/La、Zr/Hf、Y/Ho)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该套砂岩的物源可能主要来自于区内的酸性火山岩。这一特征与大陆边缘弧的沉积物质主要来自酸性火山岩的特性相吻合。同时,多种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结果也都显示该砂岩与大陆边缘弧的砂岩特征相似。因此,认为华北克拉通五台群变质砂岩形成于新太古代末大陆边缘弧的构造环境。
    • 方德声
    • 摘要: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下,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吉涛领衔的国际合作团队对我国华南石炭纪地层开展了沉积学、地层学、沉积地球化学、数值模拟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首次发现石炭纪晚期冰室气候下的一次巨量碳排放及其引起的全球变暖和海洋缺氧事件。相关研究结果以“地球上次冰室气候下的全球变暖及海洋缺氧”为题,于2022年5月2日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在线发表。
    • 周永章; 杨威; 虞鹏鹏; 郑义; 沈文杰; 张前龙
    • 摘要: 钦杭成矿带是扬子和华夏两个古陆间的巨型构造结合带,古海洋海底喷流热水沉积多层位多类型分布,是研究喷流热水沉积体系的精细时空结构与古陆间构造结合带演化耦合机制的理想场所。本文在评述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深化钦杭成矿带古海洋喷流热水沉积及其成矿作用研究的建议。从钦杭成矿带同时也是两个古陆结合带的整体视角,分析喷流热水沉积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发育背景,区分不同沉积建造类型,剖析喷流热水沉积体系的地球化学三维空间结构,揭示喷流热水沉积体系时空结构与古陆间构造结合带演化的耦合机制。通过新设备、新手段和新思路,厘定不同层位和类型喷流热水沉积在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方面表现出的同一性和多样性,剖析不同喷流热水沉积矿物微组构、微成分,以及B、S、Fe、Cu、Zn同位素信息的精细差异,揭示这些同一性、多样性和信息精细差异对古陆间构造体系及喷流热水沉积体系演化的响应,可望引发喷流热水沉积成矿作用研究的突破,研究结果将深化对喷流热水沉积成矿作用的认识,为海底喷流热水沉积矿床勘查提供指导,提升钦杭带成矿理论研究水平。
    • 刘奕志; 庞崇进; 冯佐海; 康志强; 蓝健宁; 朱家明; 肖冰清; 喻文亮
    • 摘要: 桂东北位于南岭西段,为江山-绍兴断裂带的南部延伸地带,较好地保存了华南晚震旦世-寒武纪构造演化的沉积记录.本文对桂东北晚震旦世-寒武纪砂岩开展了岩相学、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工作,试图揭示其物质来源及地质意义.分析结果表明,永福、贺州两地浅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和石英杂砂岩具有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弱Ce负异常,明显Eu负异常的特征,母岩以上地壳长英质岩石和再循环古老沉积物组分为主.地球化学构造判别图显示,研究区在晚震旦世-寒武纪时可能处于类似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永福地区晚震旦世砂岩中900~780 Ma的碎屑锆石含量丰富并少量出现2.0 Ga的锆石,与扬子陆块具有明显的亲缘性;但贺州地区晚震旦世砂岩以含大量~1.0 Ga碎屑锆石,与华夏陆块具有明显的亲缘性.永福与贺州地区寒武纪砂岩中的碎屑锆石均以~1.0 Ga为主,暗示其物源区在早-中寒武世前(>520 Ma)由扬子陆块转变为华夏陆块.结合古地理特征,这一物源变化暗示早寒武世开始南华裂谷盆地逐渐变浅和缩小.受加里东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扬子与华夏陆块于早-中寒武世再次拼合,其西南分界线可能从永福与贺州之间通过.依据碎屑锆石物源分析,我们认为晚震旦世-寒武纪时期华南位于东冈瓦纳大陆北缘,可能在印度北西缘的外围.
    • 丁仲昭; 马志鑫; 张启跃; 文芠; 胡世学; 范可静; 蔡金君; 李润根
    • 摘要: 罗平生物群赋存于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中部,是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生物复苏与辐射的典型代表。通过对云南罗平江边村剖面的关岭组二段进行宏观沉积组构、微相分析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重建了罗平生物群赋存层位的沉积环境和古海洋条件。根据沉积相展布和地球化学指标的变化,恢复出四个沉积阶段。阶段Ⅰ主要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相:Mo_(EF)、V/Cr较低,U_(EF)中等,指示氧化—次氧化环境;阶段Ⅱ主要为潮坪、局限台地环境:Mo_(EF)、U_(EF)、V/Cr均较低,指示氧化环境;阶段Ⅲ主要为台盆相:表现出Mo_(EF)、U_(EF)、V/Cr显著升高,指示缺氧环境;阶段Ⅳ主要为潮坪、浅滩、开阔台地环境:Mo_(EF)、V/Cr较低,U_(EF)中等,指示氧化—次氧化环境。罗平生物群主要产于阶段Ⅲ缺氧的台盆环境中,说明缺氧和较为封闭和稳定的盆地环境在罗平生物群化石的特异埋藏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程建; 郑伦举
    • 摘要: 为了深入研究四川盆地南部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烃源岩发育环境及源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分析川南井研-犍为地区金页1井麦地坪组与筇竹寺组烃源岩岩矿组成、有机碳含量、成烃生物组合、氧化还原性指标及各项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麦地坪组与筇竹寺组烃源岩岩矿组成与成烃环境存在很大差别:麦地坪组烃源岩为含硅质云岩,有机碳丰度中等,δU大于1.7,指示超强还原环境,其成烃生物主要为具有浅水生活习性的小壳生物形成的微生物席,推测其强还原性可能与大量繁盛并死亡的小壳生物迅速消耗海底水中氧气有关,并非由深水相环境造成,虽还原性很强,但烃源岩有机碳丰度并不高,各种沉积地球化学参数关联性分析认为麦地坪组应形成于潮坪沉积环境.筇竹寺组烃源岩主要由硅质与粘土质页岩组成,下、上两段有机碳丰度高低不一,成烃生物以无定形絮状有机聚集体为主,δU指数0.8~1.7,有机碳含量与氧化还原性之间对应关系明显,沉积环境应为氧化至较强还原环境的浅水-深水陆棚相.川南地区早寒武世时期的构造-沉积-岩相古地理环境、原始生物类型、岩石矿物质组成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了烃源岩品质的优劣及其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 郑宇龙; 牟传龙; 王秀平
    • 摘要: 晚奥陶—早志留世转折期是一个重要的地质历史时期,在这一相对短暂时间内(440~453 Ma),全球板块构造形态、古气候条件、古海洋环境、生物群类型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扬子地区在这一全球大背景之下沉积了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两套富有机质泥页岩,是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层位.有机质丰度决定着页岩生烃能力的强弱,同时还影响着储层吸附能力及储集空间的大小,是储层含气性的决定因素.有机质富集所涉及的因素较多,过程复杂,古海洋初级生产力、古氧相及沉积速率、成岩降解等对其都有影响,其中古生产力决定有机质数量,古氧相是有机质保存的决定性条件,这两者是富有机质泥页岩主要影响因素.然而五峰组—龙马溪组纵向上有机质丰度差异较大,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因此,为厘清五峰组—龙马溪组垂向沉积环境演化及有机质丰度差异原因,对四川盆地南缘叙永地区田林剖面上奥陶统临湘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地层剖面进行实测及连续采样,并开展了岩石矿物学及详细沉积地球化学(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研究.结果表明:田林剖面五峰组—龙马溪组Al/(Al+Fe+Mn)值、Ce异常、Eu异常指示非陆源硅主要为生物成因,SiO2、Sixs与CaO、TiO2含量的强负相关性表明硅质含量受陆源输入量及古水深控制;Mo/TOC值与Mo/U值指示五峰组沉积初期具有强滞留环境,而有机质富集层段主要在半滞留环境下沉积形成;斑脱岩密集层段较高古生产力表明火山活动对古生产力有提升作用;总有机碳与古氧相代替系数的高相关性表明有机质富集整体主要受古氧相控制;而古生产力代替系数整体与总有机碳相关性不高是由于生境类型的差异及陆源输入量与古生产力、古氧相的利弊关系导致对古生产力有利的沉积环境往往对应较差的还原条件.综合分析认为,五峰组—龙马溪组不同沉积阶段有机质富集模式不同.非灭绝期为低陆源输入量的深水环境产生的良好缺氧条件;第一幕灭绝期(五峰组沉积末期),成烃母质生物勃发、强"海洋雪"作用以及高成烃母质生物沉降速率致使有机质十分富集;第二幕灭绝期(龙马溪组沉积初期),高成烃母质生物沉降速率加之大量有机质在水底分解消耗氧化剂的同时,分层水体阻碍O2补给造就的水底长期极度缺氧环境,致使该时期有机质极为富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