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沈周

沈周

沈周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505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中国文学、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3篇、会议论文2篇、相关期刊244种,包括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中国历史文物、故宫博物院院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八届年会暨2011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中国古书画鉴定修复与保护国际高峰论坛等;沈周的相关文献由432位作者贡献,包括汤志波、清风慕竹、何鸿等。

沈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3 占比:99.6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40%

总计:505篇

沈周—发文趋势图

沈周

-研究学者

  • 汤志波
  • 清风慕竹
  • 何鸿
  • 徐慧
  • 秦晓磊
  • 沈周
  • 韩雪岩
  • 黄朋
  • 丽虹
  • 何丽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伟松
    • 摘要: 一传为明代沈周画作《名贤雅集图》(图1,纵252.9cm,横44.5cm,设色山水,纸本),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续编》[1]及阮元《石渠随笔》[2]著录。图上石渠八玺全,又钤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无逸斋精鉴玺、宣统鉴赏诸玺。《名贤雅集图》画前作松、柳各一,木桥跨溪,桥上四贤者、三童仆,其中两童仆挑担携具.
    • 邱俊霖; Adam(图)
    • 摘要: 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南直隶 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 著名的画家,在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 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 《落霞孤鹜图》是唐寅山水画的代表 作。此画为立轴水墨画,描绘的是耸峙的 高岭中,几株疏垂的杨柳掩映着精巧典雅 的水榭楼阁,阁中一人独坐怅望远处的晚 霞与归鸟,旁有童子侍立。阁楼之下是茫 茫大江,烟水微茫,远处山峦叠嶂,陡立 的山石间生长着盘根错节的古藤老木,画 面尽显辽阔苍凉。
    • 朱天曙; 吴倩
    • 摘要: 齐白石(1864-1957)是近代艺术史上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大家。在绘画上,他早年反复临习《芥子园画谱》,后来转益多师,对明代的徐渭、沈周、董其昌,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和李鱓以及近现代的吴昌硕等画家皆有取法。齐白石心中最推重的画家还是石涛,他对石涛的学习不仅仅止于艺术形式,在艺术主张与人生经历等方面也都以石涛为榜样。
    • 王充闾
    • 摘要: 桃源图啼饥儿女正连村,况有催租吏打门。一夜老夫眠不得,起来寻纸画桃源。沈周作为美好理想的现实化,作为自由平等的社会、安宁富庶的家园的一种虚拟的典型,“桃花源”的意象一经面世,便成了千千万万人憧憬、向往、追逐的所在,更是历代诗人、画手驰骋才思、寄托心志的一个原型母题。画家沈周也不甘人后,不仅绘制了《桃源图》的画面,同时,还在上面题写了一首十分别致的七绝。
    • 谈薇
    • 摘要: 明弘治年间,沈周作《落花诗》十首,后吴地文人唱和,创作了一系列以“落花诗”为主题的书画作品,沈周《落花诗意图》即为其中的一件。文章从沈周《落花诗意图》的画法、书法、印鉴与著录等方面对其进行考析。
    • 秦晓磊
    • 摘要: 形成于明清时期的“细沈”“粗沈”二词,后被现代学术界借用,逐渐演化为描述沈周绘画风格与转型的一组重要概念。沈周画风存在由“细”向“粗”的转变,在其40岁前后的画作中,已有用笔严谨细密与率意粗放两种不同面貌,反映出沈周向粗简笔墨风格转型的尝试与成效。始于沈周绘画生涯早期的画风转型,既源于画家的人生选择及艺术目标,也受到明代初中期画坛占据主流地位的浙派画风的潜在影响。吴门致仕文官群体在这个过程中也发挥了一定的助力作用。
    • 徐小虎
    • 摘要: 自唐宋以来,后人创造的书画赝品远多于真迹。这不仅因为自东晋以降书画收藏之风对大师名作的过量需求远多于大师创作作品的数量,也因为书画极易损耗的特殊媒材条件导致古老真迹长期存世困难重重。加之对有大师名款之作不假思索的热衷,以及传统书画鉴定法对于作品外在因素(如收藏者的落款、印章、题跋,书画裱褙材料或模式)的强调,导致大量赝品被视为真迹,而本就被视作赝品的存世书画更被研究者忽略。可是,赝品虽不是其所题大师之真迹,却是赝品制造者的“真迹”。研究这些“真迹”呈现的视觉风格变迁,我们反而可能总结出各个时代书画作品的样式、结构、形态和笔墨行为的特征。由此,书写出独一无二的没有大师的美术史。
    • 汤志波
    • 摘要: 沈周早年学诗宗唐,这既受当时主流文坛风尚的影响,也是作为诗坛晚辈在诗歌交际时的必然选择。沈周30岁以后开始绘画交际,图画逐渐取代诗歌成为其主要交际工具,于是不再留心诗艺,并创作了大量即兴题画诗,语言浅白近于宋诗一路。沈周终身不仕,晚年多作描写日常生活、个人感受的田园诗与闲适诗,给人以“卒老于宋”的印象。沈周的诗学转向,是由其诗人、画家、隐士的交际身份不断转变乃至交融之产物,也与自身性格及吴中崇尚博雅的诗学环境有关。对沈周交际身份与诗学实践之考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明代吴中文坛的诗学宗尚问题。
    • 赵近
    • 摘要: 无论是“吴门”鼻祖,还是“艺术巨匠”,都无法真正描绘出沈周这位遁世名士。他关注的是自己的生活、生命,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是位执着于艺术的痴者。这似乎令人想起了另一个大声疾呼“艺术永远有理”的身影——叔本华。他们一位是视功名利禄为累赘的明代画仙,一位是认为人只有靠艺术创作,才能克服充满虚幻世界的西方哲学家。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个人却完美诠释了“异于表象,同于意志”的深刻含义。本文借助叔本华关于艺术与美,以及世界与人生的哲学观点来解读沈周创造的绘画世界,这无疑更能直抵沈周绘画的本质。
    • 高强
    • 摘要: 沈周作为吴门画派与书派前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诗、文、书、画俱精。其书法对于后世的影响远不如绘画,但是在明代书法史上有着其他人不可代替的地位。他的书法独树一帜,打破了明人学元人之风,直追宋人,开明代学宋人风气之先,在他的影响下,明代书画界形成了“吴门书派”。这篇文章首先对沈周生平背景进行介绍,其次追溯其书法风格形成的渊源,再次对其风格形成之中各阶段的书法作品进行鉴赏和简要分析,最后,阐述了沈周对吴门书家的影响以及以吴门书派为代表的书法对当时馆阁体的冲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