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汉画

汉画

汉画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3年内共计394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中国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8篇、专利文献8944篇;相关期刊223种,包括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南都学坛、人文杂志等; 汉画的相关文献由33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克、季伟、刘辉等。

汉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8 占比:4.16%

专利文献>

论文:8944 占比:95.84%

总计:9332篇

汉画—发文趋势图

汉画

-研究学者

  • 刘克
  • 季伟
  • 刘辉
  • 廖静好
  • 崔乐泉
  • 李建
  • 王强
  • 范曾
  • 高梓梅
  • 刘建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剑华
    • 摘要: 贺西林教授的新作《读图观史:考古发现与汉唐视觉文化研究》收录了作者近20年来发表的十篇有关汉唐视觉文化研究的论文,展现了他在学术视野与研究方面的开拓创新。作者将图像与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拓展了美术研究的范围。
    • 程万里
    • 摘要: 汉代先民以神仙境界为生命的终极境界,同时也认为是亡者的最佳去处与归宿,在这种信念的影响下,在"此岸"与"彼岸"之间构建出一整套特定内涵的墓葬空间图像系统。一方面,安抚着逝者,表达了生者对于此生与往生知识性的解释;另一方面,又显示出宗族、家族、个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其所对应的社会、组织、环境、文化、信仰等的文化属性,并通过物态化的视觉形象来感知宗法理念下的自我认证与族群归属。
    • 杨孝鸿
    • 摘要: 日本研究汉画的学术史可划分为六个阶段。其中的第二阶段为初创期,以滨田耕作与原田淑人为代表,他们采用近代考古学研究方法,脱离中国金石学窠臼,使研究走向科学之路。这一阶段对于日本汉画的研究方向和方法的运用起着非比寻常的导引作用。滨田耕作对整个东亚地区的美术考古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以他为核心,形成了考古学京都学派。以原田淑人为首的东京学派与以滨田耕作为首的京都学派,构成了日本近代考古学与日本近代东洋考古学两大学术派别与学风体系。
    • 孙凯珩
    • 摘要: 大傩是秦汉时期在腊日前日,通过声势浩大的击鼓,来驱逐“疫鬼”、迎接新年的一种典型辟邪风俗,也是汉代颇具影响力的打鬼邪仪式。先秦时期,人们妄以巫术支配命运,战国时期又以楚国巫风最盛,汉在继承楚“好巫信鬼”后将其进一步发展,从而初见辟邪风俗端倪。这种风俗又在泛滥的迷信思想和修仙思想影响下,加快了发展速度。这一风俗的兴盛在已出土的大傩仪式汉画中得到印证。笔者将结合《巫傩之祭——文化人类学的中国文本》,从出土的大傩仪式汉画中,探析其蕴含的宗教人类学义理,希望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 杨璐
    • 摘要: 在中国古代死亡观中,死后的世界往往是阴冷潮湿的地下黄泉,暗示着“死亡”与“水”之间有着某种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水”的概念往往需要借助其他载体来诠释,于是汉代墓葬中出现了许多与舟、桥和渔猎题材有关的绘画,借以表达死亡语境下水的意义。在汉画复杂的构图中,舟、桥和渔猎图像既继承了死亡的本意,又延伸出承载灵魂去往仙境,以及隔绝、沟通不同空间的隐含意义,在保留现实功能的同时,又强调了宗教祭祀的作用。
    • 崔乐泉; 王晓娜
    • 摘要: 在呈现两汉社会生活的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墓葬壁画等汉画中,射艺文化是其中描绘最为直接和全面的形象史料之一,并为广大射箭史研究学者所关注。研究通过汉画中射艺题材分类与分布的梳理,就其体现的汉代射艺类型、器材形制与特点以及文化意蕴进行了解析。研究认为,反映在不同汉画体裁中的射箭形态,就其呈现的内容形式而言,主要分为狩猎之射、战争之射、历史故事之射及以武艺健身与教育为主的习射等类型;就其展现的射艺方式而言,包括了步射、骑射和跪射等3种。在此基础上所体现出的汉代射箭器械形制,主要为弓矢、矰弋和弓弩等3种。汉画中所反映的汉代射艺活动,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继承先秦时期射艺形式与技术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逐渐走向了弱化礼射形式化的道路,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实用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的中国古代射箭技术与文化内涵的基本格局即奠基于这一时期。
    • 黄忱忱; 刘敏
    • 摘要: 近年来,汉画成为学界追索汉代人如何理解天地宇宙的重要研究对象,但仍有一些核心问题急需解决.首先,汉画的空间生成是基于其作为图像性丧葬器物的定性,它不仅是图像的形式存在,还是器物的物质存在与丧葬的价值存在共生的意义物.其次,将汉画视为空间结构的主体,其在成型形态、透视法则与装饰技法中彰显出不同于平面图像的空间构图特征.最后,将丧葬建筑视为空间结构的主体,汉画的空间位置不仅与建筑装饰系统有关,还在建筑之间发挥特殊的功能意义.可以说,对汉画的空间特征进行研究,其本质是要重构汉代人真实的空间概念.
    • 季伟; 季千晖
    • 摘要: 从乐、图、文三方面,对汉代画像上刻画的铜钟用乐图像进行深入剖析后发现,这种对铜钟松散的使用,不是先秦礼崩乐坏的延续,而是汉初无为而治形成的较为松散的用乐制度所造成的.这种使用,恰恰又成为汉武帝重新制礼作乐的创新基础.其创新突破旧有礼制乐制,最终形成了铜钟既可礼乐、又可娱乐的新的礼复乐兴的繁荣局面.
    • 李川; 田雨竹
    • 摘要: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刻于墓室、祠堂上的装饰石刻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涵盖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蕴含丰富 的文化内涵。孝文化是中华传统伦理价值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汉代以孝立国,汉画像石中孝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本文对汉画 像石中体现的孝文化进行分析诠释,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孝文化,赢得文化认同,树立国家形象。
    • 刘晓曦
    • 摘要: 中国的剪纸是象征生命的艺术,更多的反映人类最原始的情感及单纯的想法.就徐州剪纸来说,纯朴、清新的乡土风格是其艺术特点.对于汉画来说,更多地讲究线条,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和风土人情等.徐州剪纸和汉画无论在艺术题材还是艺术形式上都有一定的共性.首先阐述了徐州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色和发展现状以及汉画艺术文化,接着分析了剪纸和汉画之间的关系,并为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提出一些措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