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汉代墓葬

汉代墓葬

汉代墓葬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164篇,主要集中在文物考古、中国史、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91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考古与文物、南方文物、丝绸之路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16年第十六届全国纺织品设计大赛暨国际理论研讨会、第七届全国高校学生考古论坛等;汉代墓葬的相关文献由16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尊志、刘斌、宋蓉等。

汉代墓葬—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1 占比:63.1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1.18%

专利文献>

论文:91 占比:35.69%

总计:255篇

汉代墓葬—发文趋势图

汉代墓葬

-研究学者

  • 刘尊志
  • 刘斌
  • 宋蓉
  • 曾庆硕
  • 李则斌
  • 淯璞
  • 滕铭予
  • 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 陈事美
  • 顾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温松松
    • 摘要: 葬玉制度在两汉得到极大的发展和完善,并在此基础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制玉、用玉文化,汉玉的一大特色是极端迷信神秘化的葬玉文化。文章关注汉代墓葬中出土的玻璃蝉和改制玉蝉,在已有的内容基础之上,通过对其材质、造型纹饰和出土地区的整理和挖掘,这对于了解汉代葬玉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张卓远; 包明军
    • 摘要: 唐河北部众多的汉代画像石墓表明该区域在西汉晚期一定存在一个地主阶级中层社会集团。唐河因先秦唐国故地而得名,西汉舂陵侯内迁于上唐乡,魏晋以后至唐代将其地望定在今湖北枣阳地区,这一观点至明清时期得到了固化。石泉先生从“吴师入郢”历史事件入手,确定了古唐国地望应位于今唐河南境、西汉蔡阳县位于今唐河西北境,西汉舂陵侯国也应位于唐河北部区域。有关历史资料表明,西汉晚期王莽势力的扩张及对刘氏宗族的打压,迫使舂陵侯及蔡阳县南迁,唐河北部汉墓的墓葬规模、时代特征及清代《枣阳县志》等有关资料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 任欣; 练春海
    • 摘要: 汉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琥珀制品,本文通过对其分布特点以及形式风格的具体梳理与阐释,追溯其源头;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琥珀制品,尤其是琥珀珠饰的用途与功能,分析琥珀制品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以及汉代人对其接受的特点。
    • 汪力
    • 摘要: 个旧黑蚂井M16,是同区内规模大、级别最高,随葬品最丰富、纹饰最精美的古墓葬,深入研究和解读该墓葬,对于了解汉代滇东南地区政治、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 霍雨丰
    • 摘要: 广州南越文王墓为西汉时期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之墓,墓中出土了一件雕琢精美的角形玉杯(图一),应是南越王生前喝酒的饮酒器,它是目前汉代墓葬中出土的唯一一件角形玉杯(也称玉角杯)。此外,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传世品玉角杯(图二)与南越王墓角形玉杯相似,依照南越王墓的角形玉杯,于近些年才被断代为汉代[1]。这两件角形玉杯,其独特的造型,与国内同时期的其他玉质容器迥异,也有别于汉代常见的饮酒器,但是它们却与希腊时期横跨亚平宁半岛至小亚细亚半岛地区出土的来通杯(Rhyton)极为相似。有专家认为,南越王墓的角形玉杯虽然不是海外舶来品,但是其造型设计很可能借鉴了西方的来通杯。本文将主要探讨南越王墓角形玉杯与西方来通杯之间的关系。
    • 摘要: 仓、囷本是古代先民用于储存粮食的空间,在春秋中晚期被制作成陶器用于随葬。《汉书·郦生陆贾列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1)《史记·管晏列传》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2)粮食是民之根本,是百姓安居乐业之大计,只有百姓的粮仓盈溢,丰衣足食才能顾及礼义廉耻。因此,"仓廪实"亦是国泰民安的象征。因汉代流行"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所以仓、囷之类明器与仓廪题材的图像广泛出现于汉代墓葬中。
    • 贾叶青
    • 摘要: 1968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保定市满城县的陵山上发掘了两座汉代墓葬,墓主人分别是中山靖王刘胜及王后窦绾。两墓共出土短兵器、长兵器、发射器具、防御兵器等各类兵器100余件。其中,有些兵器为当时先进的"百炼钢"和铸铁固体脱碳钢制品,反映出西汉手工业制作的高超水平,是研究西汉兵器的珍贵资料。
    • 孟颖
    • 摘要: 随着汉代墓葬结构、汉画中的建筑图像及其他丧葬器物的现世,汉代建筑之恢宏精妙得到重现,其中,人形立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人形柱在汉代大量出现,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制特殊的建筑构件,更在墓葬中起着镇墓辟邪的作用,承载着汉代独特的丧葬观念和建筑文化.文章对汉代墓葬中的人形立柱及其图像进行初步的梳理分析,推本溯源,厘清人形柱的发展脉络,解读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
    • 彭军超; 李电萍
    • 摘要: 统计与分析两汉墓葬中出土案情况可知:西汉早中期,随葬案的墓葬数量较少,但是案多为漆、木质,少部分为铜质,做工精致,使用者身份较高,为贵族或官吏,主要功能为宴享;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末,随葬案的墓葬数量较多,陶案成为主流,除贵族和官吏外,地主和平民墓葬也有随葬,功能为宴享或祭奠.
    • 摘要: 近日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考古人员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发掘出31座汉代墓葬,根据墓葬形制与出土陶器、钱币可推断出,墓葬横跨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约200年时间。发掘的汉墓位于和林格尔县小红城古城西北约1千米的一处台地上。墓葬以西约2千米的明代大红城古城附近曾发现众多散布的汉代遗物,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初步推断明代大红城古城下可能叠压了一座汉城。此次发掘墓葬分布密集且形制多样,有土坑竖穴墓、土洞墓、砖壁墓、砖室墓等,均为中小型单室墓。出土随葬器物种类包括陶器、釉陶器、铜器、铁器、石器、木器、贝壳等,共200余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