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求善

求善

求善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6篇、相关期刊140种,包括科学与无神论、中国天主教、才智等; 求善的相关文献由14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丽、卢燕平、强以华等。

求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6 占比:100.00%

总计:156篇

求善—发文趋势图

求善

-研究学者

  • 刘丽
  • 卢燕平
  • 强以华
  • 徐令彦
  • 李似珍
  • 王志强
  • 王炜
  • 石鸥
  • 袁江洋
  • 赵春福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袁江洋
    • 摘要: 我们今天熟悉的科学文化,始于1644年威尔金斯和波义耳等人在牛津组建的“无形学院”,以及1660年组建英国皇家学会时以科技知识重建伊甸园的蓝图。当代的科学文化,就源自这群科学家既求真,也求善,并将其合二为一的希望。就像培根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愈多,则我们离上帝愈近而非愈远。”
    • 袁江洋
    • 摘要: 我们今天熟悉的科学文化,始于1644年威尔金斯和波义耳等人在牛津组建的“无形学院”,以及1660年组建英国皇家学会时以科技知识重建伊甸园的蓝图。当代的科学文化,就源自这群科学家既求真,也求善,并将其合二为一的希望。
    • 马国新
    • 摘要: 对于人类来说,生活是生命的活动,是生命为了生存和更好地生存而采取的行动,涉及价值、意义和幸福感。生命的久远和生命活动的无限,让我们总是无法准确地描述生活或定义生活。在我看来,生活在形式上是一种活动或场景,在本质上是一种感觉,一种求真、求善、求美的感觉。所以,倘若你理解了生活,你就会发现,课堂本身也是一种生活。课堂生活作为生活的一种,应当具备生活的基本特征,所以,求真、求善、求美也是课堂生活的核心。
    • 强以华
    • 摘要: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所比喻的是他的理念论和理想国,或曰,比喻的是他以理念论为基础的理想国.贯穿于洞穴比喻中的非洞穴世界和洞穴世界、理念论中的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理想国中的理想国度和非理想国度的中心线索是真与善以及假与恶的统一,它为柏拉图探寻走出洞穴世界的路径提供了基础.正是在此基础上,柏拉图提出了走出虚假和不善的洞穴世界并且进入真实和善的非洞穴世界的两条路径,即求真(知识论)和求善(价值论)的路径.透过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可以看到,在形式上,柏拉图所提出的走出洞穴世界的两条路径具有启蒙意义,它把培养智力和获得知识与运用智力及知识进行独立思考看成是人摆脱愚昧、走向真实(善或正义)国度(社会)的必要条件.
    • 陈强强
    • 摘要: 以美国“超导超级对撞机”(SSC)项目和中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和超级质子对撞机”(CEPC-SPPC)项目为案例探讨大科学的求真-求善困境。对还原论、超对称模型及大科学认识限度的怀疑使其深陷求真困境;难以满足来自其他科研领域、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的诉求使其深陷求善困境。科学实践中求真困境与求善困境紧密地关联在一起,由此形成求真-求善困境。这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以典型大科学项目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大科学治理基础理论;为大科学管理部门制定适合中国科学实践的大科学治理制度提供知识资源;加强中国大科学立项决策机制和制度创新,以满足科学组织形态变化和中国公众参与意识与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的需要。
    • 李保玉
    •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将"美丽"一词列入国家发展目标,使中国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趋向完美.然而,对于"何谓美丽",学界众说纷纭、观点不一,须从概念上辩驳明晰.马克思以社会劳动为中介,从人与物联系中探讨美,真正还原了美丽的本质.据此,美丽应界定为基于实践上的对象的合目的 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其本质是人的本质属性的对象化.它是求善、求真、求实与求变的统一,具有社会价值性、客观对象性、充实性与时代性四大特性.从反面看,遗忘初心、主观臆断、贫乏单调与孤立静止均不是美丽;从正面看,美丽是对人类价值的坚守与彰显,是对客观自然的遵从与改造,是"对内求善"与"对外求真"的统一,是自我革新与积极进取的决心与勇气.
    • 姜海丽
    • 摘要: 学习数学不只是为了求真,也是为了求善、求美,使自己成为更高尚、更丰富、也更有力量的人。
    • 林淑雅; 黄丰双(指导)
    • 摘要: 戏里戏外真难辨,春秋皆在弹指间。休说曲中怨,对镜昨日现。衔杯玉酒问君安,屈身一拜尽婉转。胭红醉步颠,笑看世中仙。——题记自长安城内一年一度的诗会结束,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谈常提到鱼幼薇这个名字。此女年方九岁,善诗文,于诗会中薪露头角,一时声名鹊起。
    • 石鸥
    • 摘要: 教科书编写是一项非常专业化的工作。为了编出优秀教科书,需要处理好一系列复杂关系。其中求真与求善的关系就是一对如影随形的关系。教科书承担着传播真理、揭示谬误的重任,也担负着引领良善、鞭挞丑恶的使命。前者是求真的体现,多涉及教科书的科学标准,本质上是科学性追求;后者是求善的体现,往往涉及教科书的道德标准,本质上是伦理道德意义的追求。既传播科学知识,又宣扬良善价值,既求真又求善,同时达成真和善两个标准,是所有优秀教科书所必备的两种品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