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永磁体

永磁体

永磁体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5409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金属学与金属工艺、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9篇、会议论文86篇、专利文献62410篇;相关期刊418种,包括稀土信息、电工技术学报、电机与控制学报等; 相关会议64种,包括2014年全国永磁电机技术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第十三届全国永磁电机学术交流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大电机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大电机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2006年全国直线电机学术年会等;永磁体的相关文献由798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卫、闫阿儒、樱田新哉等。

永磁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9 占比:1.36%

会议论文>

论文:86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62410 占比:98.51%

总计:63355篇

永磁体—发文趋势图

永磁体

-研究学者

  • 李卫
  • 闫阿儒
  • 樱田新哉
  • 美浓轮武久
  • 饶晓雷
  • 不公告发明人
  • 堀内阳介
  • 白晓刚
  • 陈仁杰
  • 王卫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明岩; 司东宏; 余永健; 马喜强; 李济顺
    • 摘要: 磁性离合机构可以通过磁力装置产生的磁力间接地将加载机构所产生的轴向力施加在试验轴承上,而磁力装置产生的磁力大小取决于永磁体的布置方式,永磁体的布置方式又会影响试验轴承处的磁场。针对磁性离合机构磁力装置中永磁体的两种布置方式,分别建立等效磁路模型,对这两种布置方式下磁力装置所产生的磁力进行理论计算;利用推拉力测力计测量磁力装置产生的磁力,并应用Ansoft Maxwell电磁分析软件分析这两种布置方式下磁力装置所产生的磁力以及试验轴承处的磁感应强度。结果表明:相比永磁体单个布置时,当永磁体成对布置时磁力装置所产生的磁力提高约150%,试验轴承处的磁感应强度最大值降低约50%;磁力装置中永磁体成对且磁极相反布置时永磁体对试验轴承处的磁场影响最小。
    • 苏伟龙; 许志红
    • 摘要: 高压直流(HVDC)继电器触头系统结构紧凑,难以利用栅片或产气材料来提高触头的开断性能。通过磁吹系统的外加磁场能够加快电弧的运动速度,提高灭弧能力。永磁体作为磁吹系统的关键部分,其外部磁感应强度分布不均匀,且尺寸对磁场的大小和分布影响较大,这对磁吹系统的设计造成了一定的困扰。针对此问题,该文建立磁吹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重点分析永磁体尺寸对其外部磁场的影响,并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分析永磁体外部磁场分布的特点,得出外部磁场分布均匀度与永磁体尺寸的关系。最后,结合高压直流继电器的开断电弧特性,考虑电弧的受力情况及电弧的停滞时间,对永磁体的尺寸、充磁方向及安装位置进行设计,为提升高压直流继电器触头开断性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 高锋阳; 齐晓东; 李晓峰; 陶彩霞; 高鹏
    • 摘要: 针对高功率密度的永磁同步电机电磁转矩波动和永磁体涡流损耗大的问题,提出一种Halbach部分分段结构,永磁体采用Halbach充磁方式,每极分为三段,主磁极采用单侧部分分段,边界磁极与主磁极不等厚且不等宽,并将其永磁体扩展为两种型式,即Hat型和T型。采用精确子域模型法,将求解域划分为槽身、槽口、气隙以及永磁体四个区域,在二维极坐标下计算电机负载气隙磁通密度分布和电磁转矩。建立10极12槽三维电机模型对Hat型、T型以及其他相关五种电机结构进行电磁仿真、分级优化以及对比分析,求出最优Hat型和T型结构。结果表明,Halbach部分分段结构可以降低永磁体涡流损耗、电磁转矩波动以及负载气隙磁通密度总谐波畸变率(THD),T型Halbach部分分段结构的电磁性能高于Hat型,而Hat型Halbach部分分段结构可以进一步减小永磁体体积,节约生产成本。同时,在有限元应力场中建立三维永磁同步电机求解模型,求得等效应力和总变形,确保Hat型和T型Halbach部分分段结构永磁体的机械强度都维持在允许范围内。
    • 摘要: 专利名称:一种不均匀气隙的方形电机专利申请号:CN202120024775.8公开号:CN213959838U申请日:2021-01-06公开日:2021-08-13申请人:宁波精成车业有限公司法律状态/事件:授权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不均匀气隙的方形电机,旨在提供一种改善气隙磁密波形、减小转矩脉动、电机效率的以及空间利用率高的方形电机,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定子及位于所述定子内的转子,所述定子包括一个外壳,所述外壳包括若干个侧壁,相邻的两个所述侧壁之间连接有永磁体;所述永磁体朝向转子中心的面为平面,所述转子的外侧面为弧面,以使所述转子与永磁体相对时,所述转子外侧面与所述永磁体之间形成从永磁体中部向两侧均匀增大的气隙;本实用新型适用电机技术领域。
    • 孙凤; 裴文哲; 金俊杰; 赵川; 徐方超; 张明
    • 摘要: 磁悬浮技术应用于超洁净传送,可有效减少粉尘污染.可变磁路式永磁悬浮平台具有低功耗、抗吸附的特性,可避免电磁悬浮传送平台温升大和混合磁悬浮平台安全性差的弊端.为解决永磁悬浮平台起浮过程易发散的问题,提出并验证分散控制、集中控制和积分分离法3种起浮控制方法.首先,分析可变磁路式永磁悬浮平台的磁力控制原理,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采用分散控制实现悬浮平台起浮;然后,针对起浮后平台倾斜的问题,提出了三自由度集中控制方法,其中平台的垂向控制为PD (proportional differential),侧倾与俯仰方向为PID(proportional integral differential);最后,应用积分分离法进行分段控制,以实现垂向的精确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集中控制方法实现了平台倾斜角的自纠偏,可有效解决分散控制下各磁极磁力特性差异引起的平台倾斜问题,调节时间为0.5 s;垂向采用积分分离方法后,平台垂向的稳态误差由0.23 mm可减小为0,调节时间为3.0 s.
    • 孟丽君; 于全全; 潘天翔
    • 摘要: 文章设计了一种磁吸式传感器永磁体,并且运用COMSOL软件仿真分析了磁吸式传感器永磁体的磁场分布情况。利用几何的对称性和磁场的反对称性,建立了四分之一钕铁硼圆柱永磁体磁场模型,得出了圆柱型永磁体磁通密度模的空间分布图、吸附钢板的磁力值,分析了永磁体磁场强度和吸附钢板厚度对磁力的影响关系,确定了磁吸式传感器永磁体的大小和数目。实验证明,永磁体提供的磁力满足吸附安装的设计要求。磁场的仿真分析避免了理论公式计算的繁杂,为磁吸式传感器永磁体的设计提供参考。
    • 许贞俊
    • 摘要: 以设计结构合理的轴向混合磁力轴承永磁体为目的,满足飞轮系统的工作要求,通过运用ANSOFT电磁分析软件对矩形截面结构和梯形截面结构永磁体在磁轴承中两种工作状态的磁路特性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梯形截面结构永磁体较为合理;同时对梯形截面结构倾斜角度进行分析优化,得出梯形截面结构倾斜角度为20°是最优结构,这为飞轮系统中轴向混合磁力轴承可靠性设计提供依据。
    • 潘哲贤; 张洪信; 步天翔; 韩明轩; 杨健
    • 摘要: 为了兼顾纯电驱动和混合驱动的优点,本文主要对基于田口法的机电液耦合器永磁体分布进行优化,研究了一种将电驱动系统和液压驱动系统高度集成的机电液耦合器。针对机电液耦合器参数众多且互相耦合的特点,参照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的优化设计方法,提出了基于田口法的机电液耦合器内置式永磁体分布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分析了永磁体转子的布置形式和永磁体宽度、厚度对机电液耦合器输出电磁转矩的大小及其工作稳定性的影响,根据影响的权重大小,选定其中最合理的参数组合方案进行计算并完成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未优化模型,采用田口法优化后的机电液耦合器,输出的电磁转矩提高了9.78%,永磁体的利用率提高了28.86%,齿槽转矩降低89.68%,纹波转矩降低45.4%。说明优化后的机电液耦合器电磁性能输出转矩更大,转矩波动更小,优化方法效果显著。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
    • 丁文; 李可; 付海刚
    • 摘要: 为了提高传统开关磁阻电机(CSRM)的输出转矩、功率密度,降低电机的转矩脉动,该文提出一种新型的三相12/10极模块化定子混合励磁开关磁阻电机(MHSRM)。该电机定子由6个U型定子模块组成,每个U型定子块两极之间的槽口处嵌入永磁体,每个定子块构成独立的磁路,提高了电机的容错性,同时由于永磁体的加入,拥有更大输出转矩和功率密度。该文介绍MHSRM的拓扑结构、工作原理。为了验证该电机的良好性能,运用有限元方法对相同结构尺寸的MHSRM、CSRM和无永磁体的分块定子开关磁阻电机(SRM)的静态电磁场和电磁特性进行对比,并分析了永磁体对MHSRM电磁转矩的影响。最后,制作相同尺寸的MHSRM和CSRM样机各一台,对两种电机的静态电磁特性、稳态和动态性能进行实验测试,并与6/5极结构的MHSRM进行部分性能对比,实验结果验证了有限元计算分析的正确性,证明MHSRM具有相对更好的电磁性能。
    • 向枫桦; 杨宾峰; 李博; 赵震; 郭娇娇
    • 摘要: 针对传统磁信标采用幅值进行目标定位存在测量误差大、定位精度低等诸多不足,提出一种基于心脏形调制磁信号的目标定向机理。首先,借鉴无线电导航天线的心脏形方向图原理,利用永磁体和通电导线生成心脏形调制磁信号。其次,探究不同距离对心脏形调制信号的影响,发现随着距离的增加,调制信号仍然是单峰信号。然后,研究通电导线的倾斜角度对调制信号的影响,发现通电导线倾斜30°时,心脏形调制信号效果更佳。最后,利用调制磁信号进行角度测量,发现测角误差与距离无关,并通过构建实验平台,利用无磁转台验证磁信号相位式测角的的可行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