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土保持效益

水土保持效益

水土保持效益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79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0621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山西水土保持科技、水土保持应用技术、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水土保持学会2012学术年会、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等;水土保持效益的相关文献由452位作者贡献,包括谢云、孟广涛、王志强等。

水土保持效益—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7 占比:0.4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0621 占比:99.59%

总计:40790篇

水土保持效益—发文趋势图

水土保持效益

-研究学者

  • 谢云
  • 孟广涛
  • 王志强
  • 何丙辉
  • 廖晓勇
  • 张科利
  • 方向京
  • 李贵祥
  • 李锡泉
  • 殷水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刚
    • 摘要: 以连霍高速公路乌苏至赛里木湖段为例,归纳总结出适宜干旱区高速公路的水土保持措施,对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并对生态效益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公路施工区内的水保工程措施极为重要,是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举措;较易产生变动的区域是施工直接影响区,应注重实时的防护。生产建设过程中,兼顾工程效益和环境效益是保证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方式。
    • 黄博文; 查瑞波; 毛兰花; 吴洁玲; 刘家明
    • 摘要: 为探究花岗岩红壤侵蚀退化坡面植草措施实施中植被在不同生长阶段水土保持效益的演变规律,设置条带型(D1)、随机型(D2)、斑块型(D3)3种不同植草格局坡面,并以侵蚀退化裸地坡面(CK)作为对照开展试验,在天然降雨条件下监测整个植被生长过程中的坡面土壤侵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植被的生长可显著提升坡面的水土保持能力,随着植被生长阶段的推进,坡面的产流产沙量明显下降,减流效益达20.74%~79.03%,减沙效益达97.42%~99.40%,但在不同降雨类型下,随着植被生长,坡面减流减沙效益表现出的递增变化规律具有差异。(2)植被生长能逐渐削弱降雨因素对坡面产沙的影响,使得坡面减沙率在不同雨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最终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不同雨型间坡面减流率的差异在植被生长各时期皆较大。减流率、减沙率与植被生长时间二者之间存在对数函数关系,相关系数分别大于0.491和0.792。植被生长指标(分蘖数、盖度、株高)与坡面产流产沙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3)从整个植被生长过程来看,3种植草格局的水土保持效益大小表现为D1>D3>D2,在植被生长的前期以及前中期,高植株密度的分布格局强于低植株密度分布格局,后期各格局差异较小。研究结果为南方红壤水土流失区严重侵蚀退化地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及技术支撑。
    • 袁小红
    • 摘要: 减少水土流失对于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探究土壤侵蚀作用下不同控制措施对水土保持效益的影响,本文对试验小区选取三种水土保持控制措施,并与天然状态下裸露地表的径流量和泥沙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小区各月份的降雨量具有明显差异,雨水主要集中在汛期4月~8月。采用人工施肥改良控制措施后的试验小区减流、减沙效应最为显著,其次是封山育林和人工栽种措施,地表裸露状态下的泥沙量和径流量最高。径流小区3的年均径流量和泥沙量最低,水土保持效果最好。此外,对土壤侵蚀地区植被进行施肥改良措施时,尤其在汛期期间,要着重增强人为干预和调控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土壤侵蚀地区的水土保持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 白晶
    • 摘要: 作为重要的水库边坡防护生态模式,乡土植物灌木化建植向来受到业界重视,为研究水土保持效益受到的乡土植物生活型构成影响,笔者开展了持续5年的生态监测研究.结合研究可以确定,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植被的水土保持性能联系紧密,二者成正相关,乡土植物生活型构成在水库边坡生态性能改善、物种多样性提高方面也有出色表现,乡土植物生活型构成具备较高推广价值.
    • 张真真; 单延功; 吴明洲; 王正诚; 陈家栋; 龚畅
    • 摘要: 利用南京市桥头小流域2015—2017年日降雨量、最大30 min降雨强度I 30数据和4种植被措施下径流小区的产沙量、产流量等监测数据,分析不同植被措施在64场不同类型侵蚀性降雨条件下的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1)侵蚀性降雨主要集中在4—10月份,7月份发生频率和降雨总量都最高。(2)研究区侵蚀性降雨可分为5类,发生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Ⅲ型(小雨量、小雨强)、Ⅴ型(中雨量、小雨强)、Ⅱ型(小雨量、大雨强)、Ⅳ型(中雨量、中雨强)、Ⅰ型(大雨量、中雨强)。(3)Ⅰ型降雨侵蚀力最大,Ⅲ型降雨侵蚀力最小,就减沙率而言,玉米地在Ⅰ型降雨条件下减沙率最好,其他类型下林地措施减沙率最好;对于减流率,花生地在Ⅱ型、Ⅲ型、Ⅴ型3种类型的降雨条件下减流率最高,油菜地适合Ⅰ型,玉米地适合Ⅳ型。
    • 邹鑫; 朱习爱; 陈春峰; 刘文杰
    • 摘要: 农林复合系统作为一种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人工生态系统,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及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全球不同类型的农林复合系统分别展开讨论,阐述其防止水土流失的机制和特点,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估算了其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农林复合系统能够平均减少54.0%(1.0%~95.8%)的径流和71.7%(17.8%~99.9%)的土壤损失,河岸植被缓冲带减少径流和泥沙效益最高,分别为60.0%(1.0%~94.4%)和76.8%(28.0%~97.0%);农林间作、林草(牧)复合和农田防护林则分别减少56.6%(14.2%~95.3%)、49.0%(9.0%~88.5%)、49.6%(1.7%~95.8%)的径流量和72.4%(30.7%~99.9%)、73.5%(30.0%~96.7%)、61.4%(17.8%~99.9%)的产沙量,表明农林复合系统具有显著的水土保持功能.未来有关农林复合系统的水土保持效应的研究应该聚焦于其效益评估综合化、机理研究深入化、实践指导科学化的方面.
    • 颜婷燕
    • 摘要: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发挥其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及治理等工作决策中的作用,基于2019年北京市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常规站点定位观测等监测成果,通过计算和综合分析表明,2019年北京市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均有下降,典型水土保持措施和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水土保持监测、预防、监督、治理等各方面工作应持续加强.
    • 曾建辉; 李占斌; 马波; 王杉杉; 张泽宇; 王阳修
    • 摘要: 为定量研究小麦秸秆覆盖对坡面产沙产流过程及减水减沙效益的影响,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在降雨强度为90 mm/h时,不同秸秆长度和秸秆覆盖量下的坡面产流产沙特征和产流产沙过程规律,结果表明:(1)在相同秸秆长度下,随秸秆覆盖量增加,产流量产沙量极显著减少(p<0.01)。相同覆盖量水平下随秸秆长度增加,产流量显著增加(p<0.05),在4.5 t/hm2覆盖量下产沙量极显著增加(p<0.01)。(2)秸秆覆盖坡面的初始产流时间较裸露坡面延迟6.23倍,产流量平均下降19.5%,产沙量下降31.6%。覆盖措施通过保护土壤的结构有效抑制了细沟侵蚀过程向切沟侵蚀发展。产流产沙过程受秸秆长度和覆盖量的交互作用影响,交互效应对产流过程的影响更突出。(3)随覆盖量增加,减水减沙效益极显著增加(p<0.01);随长度增加,减水减沙效益分别减少为17.26%,27.97%。不同覆盖条件下的坡面产流量、产沙量和减水、减沙效益均与秸秆长度、秸秆覆盖量呈二元线性关系。(4)在当前试验条件下,当秸秆长度为3~5 cm,覆盖量为4.5 t/hm2时达到最优减水减沙效益。
    • 杨静怡; 谢云; 辛艳
    • 摘要: 基于人工降雨试验,研究不同残茬覆盖度在4°坡对黑土坡面水土保持效益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平行条件,分别为4个雨强(30,60,90,120 mm/h),5个残茬覆盖度(15%,35%,55%,75%以及裸土对照组)以及2种土壤初始含水量(8%和30%,分别对应干、湿运行)。结果表明:对黑土坡面进行残茬覆盖处理,能够起到抑制土壤产流产沙的作用,且覆盖度越高,其抑制作用越明显。15%,35%,55%,75%覆盖度下保水效益可以分别可以达到30%,27%,57%,72%;保土效益分别可以达到36%,53%,89%,94%。根据保水保土效益与覆盖度的关系建立了指数函数关系式。与保水效益相比,残茬覆盖处理的保土效益更为明显。残茬覆盖不仅能提高黑土养分,更是保护黑土的有效方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