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化作用

水化作用

水化作用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151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54415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黑龙江科技信息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三届两岸四地高性能混凝土国际研讨会、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暨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论坛、2008年全国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交流会等;水化作用的相关文献由427位作者贡献,包括梁利喜、刘向君、熊健等。

水化作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4415 占比:99.75%

总计:54554篇

水化作用—发文趋势图

水化作用

-研究学者

  • 梁利喜
  • 刘向君
  • 熊健
  • 郭建春
  • 朱炬辉
  • 赵志红
  • 刘厚彬
  • 孟英峰
  • 尹丛彬
  • 张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金浩增; 赵志红; 唐鹏程; 张鑫
    • 摘要: 为了深入研究内应力场的变化对诱导微裂缝的影响,针对黏土矿物水化膨胀这一问题,运用复合材料理论的等应力和等应变理论估算黏土矿物和非黏土矿物的力学参数,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黏土矿物吸水膨胀后诱导微裂缝的起裂和扩展规律。结果表明1)内应力最大处产生在黏土矿物与非黏土矿物的界面处,最大Mises应力可达40.86 MPa,并随着与黏土矿物中心距离的增加而减小;2)2个黏土矿物膨胀诱导对称分布的内应力场,黏土矿物膨胀挤压导致其与非黏土矿物界面处的应力放大,当黏土矿物之间的距离由2d增加到4d时,最大Mises应力由47.45 MPa减小到40.81 MPa;3)黏土矿物水化膨胀对压后裂缝网络的形态具有显著的影响,黏土矿物间距离越近,黏土矿物和非黏土矿物界面处的应力越大,越容易形成复杂缝网。当黏土矿物间距大于4d后,这种放大效应消失;4)页岩孔隙中的水向前推进形成含水量梯度,导致微裂缝沿自吸端面不断向前扩展。为页岩储层水力压裂的优化及压裂液的返排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促进我国页岩气压裂水平的进步。
    • 朱炬辉; 梁兴; 曾晶; 耿周梅; 吴凯; 张俊成; 邹龙庆
    • 摘要: 页岩气藏进行体积压裂后,大量压裂液侵入地层与储层发生水化作用,对压裂改造产生影响,开展页岩水化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提升压裂缝网复杂度为目的,文章提出了一种页岩气藏压裂前的清水水化预处理工艺,泵注一定量清水对即将压裂的层段进行浸泡,并开展了四川盆地页岩气水平井水化预处理工艺的现场试验。压裂前水化预处理使压裂初期的地层破裂点普遍多于相邻未水化处理的层段,结合储层最小水平主应力分析,水化层段延伸压力相对于邻段较低。前期室内岩心水化实验和现场水化处理结果显示,页岩储层通过水化预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诱导储层内部空间产生变化,改变压裂前地层原有的孔隙结构,从而改变破裂压力与破裂特征,对页岩气储层改造的裂缝复杂度提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许闯; 张祖华; 陈慕翀; 史才军; 李宁; 刘翼玮
    • 摘要: 碳化、硫酸盐侵蚀以及氯离子诱导腐蚀等三种常见混凝土耐久性问题的本质是外界离子进入混凝土与水泥石或钢筋发生不利的物理化学反应。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具有独特的层状结构和阴离子吸附功能,可作为混凝土内部有害离子的吸附剂,从而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目前,尽管LDHs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但其相关作用机理研究已经开展得较丰富。本文综述了水泥混凝土(包括复合硅酸盐水泥和碱激发材料体系)中类水滑石产物(MgAl-LDHs)和AFm相(CaAl-LDHs)的形成机制,阐述了LDHs与混凝土中离子的作用机制,评估了MgAl-LDHs和CaAl-LDHs对水泥混凝土强度发展和耐久性能的影响,并指出开发LDHs作为混凝土矿物外加剂的广阔应用前景。
    • 张路; 唐冲; 覃荫俊
    • 摘要: 磷矿渣作为一种常见的工业废渣,长期露天堆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雨水的冲刷作用下,里面的微量元素逐渐溶出,渗入地下进而污染水体,不仅影响环境,更是一种资源浪费。磷矿渣是一种以硅酸钙为主要成分,具有一定活性的酸性矿渣。根据磷矿渣的成分及特点,先分析其在不同条件下的浸出特性,再分别从磷矿渣对水泥水化作用、沥青混合料的影响及水泥混凝土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叙述,简述中国磷矿渣研究近况。
    • 张诗杰; 孔宇; 李玉峰; 黄训文
    • 摘要: 百色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东经104°28′~107°54′,北纬22°51′~25°07′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平均气温19.0~22.1°C,年平均降雨量1114.9mm,雨热同季,适宜水稻生长,年种植面积保持在6.67万hm 2以上,为区域主粮自足提供保障,由于百色地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经过富铝化作用和氧化铁的水化作用,土壤多为红壤土或黄壤土,质地黏重,肥力低下,因此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需要进行育苗壮秧以增加产量。
    • 余致理; 郭高峰; 余恒; 李庆; 张艳玲
    • 摘要: 为明确压裂过程中水化作用对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的伤害特征,选取渝西地区龙马溪组页岩,通过扫描电镜、低场核磁共振和单黏土矿物水化实验,在对比蒙脱石和伊利石的单矿物水化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页岩T_(2)谱分布变化特征,并建立了水化伤害程度评价指标,定量分析了页岩水化过程中微观孔隙结构的伤害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黏土矿物水化后,易于在晶体表面形成水化膜,降低了岩石骨架颗粒间的引力与胶结强度,造成颗粒松动、脱落和运移。蒙脱石水化后的膨胀体积、膨胀应力和线性膨胀率均大于伊利石,其中应力膨胀的滞后性是导致微观孔隙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水化伤害程度随浸泡时间的增加先快速增加后趋于稳定,而水化作用下的微裂缝则扩展延伸后趋于闭合。
    • 冷钇江; 唐洪明; 冯于恬; 伍翊嘉; 郑马嘉; 吴伟; 罗超; 赵圣贤
    • 摘要: 以四川盆地威远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页岩水化浸泡和返排实验。首先,通过核磁成像技术、核磁共振T2谱和低温N2吸附等测试手段,评价水化过程中样品的孔缝形态与宽度、微孔径分布及比表面积等参数变化;其次,通过高速离心机对比模拟页岩水化前后水相返排过程,探究不同尺度孔隙中流体的返排特征;最后,探讨页岩水化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水化过程改变了页岩的孔隙结构;在水化应力的作用下黏土矿物导致页岩孔隙和微裂缝的扩展与衍生,页岩样品孔缝总体积增加6.9%~9.0%,微孔径及比表面积增大,孔隙开放程度及连通性变好;页岩水相返排过程存在孔隙阈值,研究区页岩平均孔隙阈值为31.9 nm,孔隙直径大于阈值的孔隙越多,水相返排效率越高;水相返排过程与孔隙尺度及孔隙类型密切相关,随着返排压差增大,液体克服多种微观作用力控制,返排率不断提高,水化作用对返排率的提高有明显促进效果。
    • 高科超; 魏玉印; 窦蓬; 李煜文
    • 摘要: 在渤海油田存在的深部存在风化带砂砾岩地层,具有一定的水化作用,对钻井井壁稳产生影响.通过对比泡水后强度实验,发现水化作用对井眼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泡钻井液与未浸泡钻井液相比,岩心强度、弹性模量均有一定量的下降,泊松比上升较大.对现场作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曾凡辉; 张蔷; 郭建春; 曾波; 张宇; 何颂根
    • 摘要: 选取四川盆地长宁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样品,开展电镜扫描、CT扫描、高压压汞、低温N2吸附、水化自吸等实验,对比蒙脱石、伊利石水化特征,分析页岩水锁解除能力的主控因素,揭示页岩水化过程中孔隙结构的演变机制.研究表明:页岩水化特征与黏土组成密切相关,伊利石含量高的页岩不易水化膨胀,改善储集层孔隙结构的能力有限;蒙脱石含量高则易水化膨胀,改善储集层孔隙结构的潜力较大;页岩伊利石含量高,初期自吸作用相对较强,但扩散能力不足,易形成水锁;页岩蒙脱石含量高,初期自吸作用相对较弱,扩散能力较好,具有一定的水锁解除能力;页岩存在最佳水化时间,此时储集层物性最好,水化时间过长,则对储集层物性形成伤害,伊利石含量高的页岩最佳水化时间较短;无机阳离子对黏土矿物吸水膨胀具有抑制作用,对伊利石的抑制作用更强,K+抑制效果较好,蒙脱石含量高的储集层可以通过降低压裂液阳离子含量促进黏土水化作用;伊利石含量高的储集层可注入高K+含量的压裂液抑制水化作用.
    • 陈建宏
    • 摘要: S油田位于渤海南部海域,已钻探井在馆陶组及沙河街组地层均发生不同程度井壁坍塌现象,表现为振动筛返出较多剥落硬质碎屑及部分泥岩掉块、起下钻遇阻卡、倒划眼憋压蹩扭矩等.为探寻该油田井壁失稳机理,减少井下复杂情况发生,对岩心做了单轴、三轴强度试验、泡钻井液实验,并计算了地层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单轴抗压强度、粘聚力、内摩擦角和抗拉强度,由此判断三个主地应力的大小次序及方向,落实了各地层单轴抗压强度及定量分析水化作用对井壁稳定周期的影响,对渤南区域大规模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