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下航行体

水下航行体

水下航行体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3年内共计458篇,主要集中在水路运输、武器工业、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1篇、会议论文92篇、专利文献567738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海军工程大学学报、兵工学报、水雷战与舰船防护等; 相关会议67种,包括2016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测试技术学组2016年学术会议、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水下噪声学组成立三十周年第十五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等;水下航行体的相关文献由98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聪、夏立新、权晓波等。

水下航行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1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9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67738 占比:99.94%

总计:568091篇

水下航行体—发文趋势图

水下航行体

-研究学者

  • 王聪
  • 夏立新
  • 权晓波
  • 魏英杰
  • 张嘉钟
  • 鲁传敬
  • 张楠
  • 李智生
  • 魏海鹏
  • 傅金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芳芳; 陈静; 涂卫民; 冉令可
    • 摘要: 作为水下航行体的重要附体之一,围壳对其操纵性水动力系数存在重要影响。为此基于相对参考坐标系方法,开展旋臂水池数值仿真研究。通过与模型试验数据对比,建立了线性旋转速度系数的数值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有无围壳状态、围壳在水下航行体上的轴向位置工况下水下航行体的水动力系数和流场特性,得到了围壳对水下航行体流场和水动力系数的影响。
    • 张春; 王宝寿
    • 摘要: 针对航行体水下垂直发射过程,利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在尾空泡内点火实现有控运动,是保证复杂因素干扰下航行体弹道稳定的重要手段。基于流体体积模型、标准k-ε湍流模型和动网格技术,通过求解雷诺时均Navier-Stokes方程,获得超声速射流与尾空泡耦合作用初期的流场特性及其演化规律。结果表明:航行体出筒后形成的半椭球状附体尾空泡,在超声速射流作用下逐渐演变成葫芦状,其内部流动受到破坏后进行重构,没有形成回射流现象;超声速射流完全受限在尾空泡内发展,射流流动主要位于径向尺寸和喷管出口直径相当的核心区内,在射流卷吸作用和空泡界面影响下,尾空泡内相继出现了一次涡环和二次涡环结构;航行体尾部与筒口中心位置压力呈现宽幅振荡特征,最大振幅约为发射水深压力的1.2倍,致使射流结构和航行体受到的实际总推力出现大幅度振荡变化。
    • 汪超; 杜伟; 李广华; 杜鹏; 赵森; 李卓越; 陈效鹏; 胡海豹
    • 摘要: [目的]旨在探究内孤立波作用下航行体水动力特性的变化规律及机理。[方法]基于强分层假设下的内孤立波m KdV理论,采用有限体积法离散不可压缩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结合速度入口造波和重叠网格方法,建立分层流中的波-体耦合数值计算模型。模拟不同内波环境下内孤立波与固定、悬浮航行体耦合作用过程,通过数值求解得到航行体的水动力载荷变化规律。[结果]结果表明:水下航行体所受作用力和力矩幅值随波幅的增加而增大;固定航行体接近于两层流体分界面时受到的影响更大,而悬浮航行体接近于内孤立波波谷纵深时,受到的影响更显著;初始俯仰角的增大会导致航行体水平力幅值剧烈增大;具有初始航速的航行体受到内孤立波主波和尾波共同作用后会发生“掉深”现象。[结论]研究结果对于水下航行体的安全操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张庆国
    • 摘要: 针对某型水下航行体内部北斗工作状态偶发性故障问题,结合水下航行体内部空间、功耗及电磁环境等实际情况,采用基于小尺寸、低功耗嵌入式处理平台为主的实时监控与程序设计方法,对航行体北斗状态进行连续监控。该方法综合航行体内相关通信总线数据进行实时融合处理,可对航行体内部北斗状态进行连续解算判别和实时介入性操控。该方法通过陆上试验验证,并分别进行了环境试验、电磁兼容性试验以及实航测试。试验测试结果证明,该方法与程序在不同环境下均长时可靠运行,可实现航行体北斗状态实时监控功能,特别是在航行体北斗状态故障情况下,能够准确判断并及时介入性操控,解决航行体北斗偶发故障问题,进一步提高水下航行体实航安全性和可靠性。
    • 孙龙泉; 任泽宇; 李志鹏; 马贵辉; 赵建洲
    • 摘要: 为了实现实测波浪作用下水下航行体出水成功概率预报,为潜艇作战提供一种水下发射的快速预报方法,基于边界元方法建立了水下航行体出水姿态计算模型,对不同波浪条件下水下航行体出水姿态参数进行了计算。同时,将不同波浪条件下的出水姿态参数进行集成,形成了规则波浪数据库。以渤海湾某时间段的实测海况作为发射环境,建立符合瑞利分布的波高概率分布模型,将尾部触水俯仰角作为判定条件,对实测波浪下水下航行体出水成功概率进行预报。计算结果表明,在考虑最恶劣工况下,相对于静水条件下的出水俯仰角偏差随着波高的增加而减小;相同波高下,受到出水相位的影响,出水俯仰角偏差呈余弦变化规律。该预报方法对于潜艇作战判定发射时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为水下发射的成功概率预报提供参考。
    • 何佳伟; 翟峻仪; 高伟鹏; 李烨
    • 摘要: 为提高水下航行体的隐身性能,探究不同湍流模型对水下航行体圆柱结构水动力数值模拟的影响。基于OpenFOAM开源计算流体力学工具包,进行水下航行体圆柱结构的数值模拟。开发3种混合湍流模型嵌入OpenFOAM工具包,3种模型分别为尺度自适应模拟方法、部分平均N-S方程方法和改进的延迟分离涡方法。基于开发的3种模型进行数值计算仿真,得到水下航行体典型圆柱结构的绕流场分布以及受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湍流模型的选取对于水下航行体水动力模拟有着显著影响,所得结果对后续探究水下航行体辐射噪声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 孙龙泉; 颜皓; 马贵辉; 赵纪鹏
    • 摘要: 航行体出水过程中肩部的自然空化将影响航行体的载荷分布及出水姿态,工程上常采用肩部开孔通气的方式改善航行体表面的力学环境,进而解决此类问题.本文针对水下航行体通气空泡周向融合效果不理想问题,基于有限体积法,采用VOF(volume of fluid)多相流模型和动态铺层的动网格技术,数值研究了排气孔下游增加小尺度环形凹槽促进空泡融合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工况下环形凹槽对空泡融合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凹槽可以有效改善通气空泡的融合效果.运动坐标系下来流经过环形凹槽时因为流动膨胀发生了边界层的流动分离,其诱导产生的卷吸作用一方面迟滞了空泡的轴向发展,促进空泡产生周向尺寸更大的剪切涡并沿周向膨胀发展,另一方面将部分通气气体吸入环形凹槽,吸入槽内的气体通过挤压破碎实现了周向融合,且槽内融合气泡溢出下泄促进融合边界上移.此外,凹槽可以通过改善空泡内部的流动状态,使空泡的形态和内部压力在不同工况下都更加稳定.
    • 任泽宇; 孙龙泉; 李志鹏; 肖巍
    • 摘要: 针对水下航行体出水过程中的空泡发展及溃灭特性问题,基于新型实验平台,即减压水下航行体运动平台,进行了垂直约束式发射实验,探究了傅汝德数和空化数对空泡发展和溃灭过程的影响。对空泡出水溃灭过程进行描述,并定义了空泡溃灭数Fc,用以衡量空泡溃灭速度。结果表明,傅汝德数主要影响空泡形状,空化数主要影响空泡的尺寸。此外,水下航行体出水时空泡溃灭向下推进速度与傅汝德数呈负相关关系,与空化数呈正相关关系。
    • 丁浩; 黄波; 崔沁青
    • 摘要: 针对水下航行体纵向运动受干扰因素多,航行深度以及俯仰角易产生较大幅度震荡的问题,运用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设计水下航行体纵向运动控制律,利用系统的滑动模态设计模糊控制器,系统控制量由模糊控制器的输出确定。根据舵机响应曲线,建立模糊规则,确定控制器的输入、输出和其他参数,并进行仿真计算验证。结果表明:与传统比例微分控制相比,当无干扰时,两种控制方法都能使航行体按预定航路完成纵向运动;当存在较大流体干扰时,比例微分控制下航行体定角爬潜以及定深航行误差明细增大,而滑模变结构控制下航行体仍能按设定俯仰角和航行深度航行,误差很小,证明该控制方法对干扰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 何振民; 唐力; 张哲; 蔡晓伟; 王宝寿
    • 摘要: 高速水下航行体头肩部和表面突起等位置很容易产生空泡,不失一般性,将表面突起结构简化为一定高度的台阶.针对简化的航行体模型,基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头肩部空泡与台阶处空泡、头肩部空泡与尾空泡2种类型的双空泡相互作用问题.不同的来流攻角下,头肩部空泡与台阶处空泡的作用过程存在区别,可以分为大攻角和小攻角2种类型.当尾空泡内有不可凝结气体时,头肩部空泡与尾空泡的连通过程会伴随泡内压力的迅速变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