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下滑翔机

水下滑翔机

水下滑翔机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3年内共计629篇,主要集中在水路运输、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1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2517625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海洋测绘、海洋技术、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第二十届中国国际船艇展暨高性能船学术报告会、中国游艇设计建造技术论坛、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2015年学术会议等;水下滑翔机的相关文献由1012位作者贡献,包括潘光、宋保维、王延辉等。

水下滑翔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1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517625 占比:99.99%

总计:2517854篇

水下滑翔机—发文趋势图

水下滑翔机

-研究学者

  • 潘光
  • 宋保维
  • 王延辉
  • 王树新
  • 杨绍琼
  • 王天霖
  • 俞建成
  • 张宏伟
  • 杜晓旭
  • 王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延辉; 张新海; 杨明; 闫彩清; 杨绍琼
    • 摘要: 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燕-L”水下滑翔机为研究对象,针对其长时间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生物污损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水下滑翔机生物污损监测方法,以指导试验过程中控制参数制定与任务规划.首先,通过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研究了生物污损对水下滑翔机单剖面运行时间的影响.然后,根据动力学分析结果,结合岸基操控条件以及水下滑翔机的通信方式,提出了一种生物污损监测方法: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利用水下滑翔机未发生生物污损时的关键数据,建立单剖面运行时间预测模型;对试验过程中水下滑翔机的单剖面运行时间进行预测,并监测其预测偏差;利用所建立的阻力系数与预测偏差的关系式,预测生物污损引起的阻力变化.最后,通过海上试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试验结果显示,单剖面运行时间预测偏差与阻力系数均可以反映水下滑翔机的生物污损程度.当水下滑翔机正常运行时,所提出的方法对其阻力系数的最大预测误差仅为2%,可以实现对生物污损程度的准确监测.该方法只需要使用水下滑翔机运行过程中的部分关键数据,即可快速获取其性能变化,极大提高了监测效率,可以为“海燕-L”的实际海上应用提供支持.同时,该方法也可以为其他类型水下滑翔机的性能监测提供参考.
    • 张连洪; 张宇航; 杨绍琼; 马伟; 牛文栋; 侯鹏荣
    • 摘要: 水下滑翔机在流体中变速运动会带动周围流体一起做变速运动,这一部分流体的质量称为水下滑翔机的附加质量.附加质量对水下滑翔机的动力学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水下滑翔机附加质量求解方法,即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对水下滑翔机在静止的无黏流体中低速、小振幅周期运动进行数值模拟,进而求得附加质量.使用商用CFD软件STAR-CCM+计算了海燕-L水下滑翔机的附加质量,与基于势流理论的H-S面元法计算结果相差5%以内;与水下滑翔机模型水池试验结果相比,除垂直于水下滑翔机机翼方向的附加质量λ22以外,其他附加质量的相对误差在6%以内,优于常规的平面运动机构试验的CFD数值模拟等其他求解方法.该方法只需要建模一次,在同一个流体域中模拟水下滑翔机的4种运动方式,监控其所受水动力和力矩,即可得到水下滑翔机的附加质量,极大提高了附加质量求解效率.同时,该方法能适用于任意尺寸、形状的水下滑翔机,对不同型号水下滑翔机水动力外形设计、动力学建模都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杨得厚; 靖春生; 黄奖
    • 摘要: 水下滑翔机可以高效地观测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压强等海洋参数,但由于热滞后效应,盐度数据,特别是在温度梯度较大的温跃层,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本研究选取了3种目前常用的盐度热滞后订正方法,对带泵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于2019年8月在中北太平洋所观测的盐度数据因热滞后效应引起的偏差进行订正处理,与船载911型温盐深测量仪(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Conductivity Temperature and Depth,CTD)观测盐度进行对比,在比较了3种方法对滑翔机盐度订正前后下降和上升剖面偏差的减少程度、订正后剖面与船载CTD观测剖面的偏差大小和下降上升温盐曲线(T-S曲线)的一致程度后,得出了水下滑翔机盐度订正的最优方法,即在订正电导池中实际温度的前提下,采用计算机图形分割方法,最小化滑翔机机载CTD测得的下降和上升两个剖面T-S曲线围成面积所确定的目标函数,来确定合适的热滞后修正振幅和时间常数,从而修正下降和上升两个剖面之间盐度偏差。
    • 田永青; 陈航宇; 周喜武; 潘爱军; 邱云
    • 摘要: 本研究基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水下滑翔机在热带东太平洋观测获取的连续剖面温盐数据,并通过与多套不同数据的比测,证实国产水下滑翔机观测的温盐数据准确可靠,未来可大范围应用于深海大洋。观测结果首次发现该海域北太平洋中央水(NPCW)(50~100 m)的60~80 m层分布着中间层低盐水,分析认为该低盐水来源于水团下方的加利福尼亚流系水(CCS),中间层低盐水形成的动力机制主要受跃层附近的内波控制,并与内波强度密切相关,同时受上层(20~60 m)障碍层的影响,该中间层低盐水仅仅出现在60~80 m。本研究发现内波与障碍层能够通过影响动能与热能的传输进而促进水团新结构的形成,相关成果丰富了内波与障碍层对上层海洋响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 杨绍琼; 成丹; 陈光耀; 罗辰奕; 牛文栋; 马伟; 法帅
    • 摘要: 水下滑翔机是一种浮力驱动的无人水下自治观探测平台,具有持续性、鲁棒性、自主性等特点,是构建海洋观测技术体系重要的水下航行器之一。文章从水下滑翔机发展历程、运行方式和专用传感器展开,基于国内外海洋学文献综述研究,重点对水下滑翔机在典型海洋现象观测应用方面进行总结。水下滑翔机的运行稳定性、长时续,观测高分辨率、低成本的特点,满足了对海洋中尺度涡、内波、湍流、环流/边界流和锋面的长时间、精细化立体观测要求;鲁棒性、自主性的特点使其能够适应台风过境、地震、原油泄漏前后等紧急恶劣海洋状况的监测;运行平稳、低噪声的特点使其成为声学监测与探测的良好平台。对比分析国内外的水下滑翔机(组网)应用状况可以发现,国内水下滑翔机在传感器、数据处理和组网技术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最后总结并展望了国内外水下滑翔机面向海洋现象观测的应用。
    • 刁宏伟; 李宗吉; 王世哲; 孙玉臣
    • 摘要: 水下滑翔机作为无人水下航行器装备体系中的重要成员,是一种依靠调节浮力实现升沉、借助水动力实现水中滑翔的新型水下机器人,具有尺寸小、功耗低、航速慢、航程远、续航时间长、自主性高、制造和维护成本低等特点,能够满足长时续、大范围、三维连续海洋探测的需求。本文综述水下滑翔机的概念、分类与优缺点,较全面地梳理总结水下滑翔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水下滑翔机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 马梦真; 李芊; 吴正超; 陈寅超; 俞建成
    • 摘要: 最小含氧带(Oxygen Minimum Zone,OMZ)是指海洋中层水体处存在的稳定的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极小值层,OMZ的分布与变化对南海生态系统和生地化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9年7-9月“海翼”号水下滑翔机(Sea-wing Glider)在南海北部陆坡区的组网观测数据,对南海北部陆坡区OMZ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垂向上,研究区域内DO极小值层出现在深度约700~900m处,其浓度约为80~100μmol·L^(-1),且700~900m深度范围内DO浓度变化不大,形成了厚度约为200m的OMZ。在水平方向上,OMZ自陆坡西南部起向东北方向延伸,厚度由西南至东北逐渐变薄,整体呈楔形分布,并在靠近吕宋海峡处逐渐消失。此外,本研究还选取了两台水下滑翔机7-8月连续两周内的观测数据,经计算显示,OMZ区域内的DO浓度在跨陆坡方向上的平均变化速率为0.023μmol·L^(-1)·d^(-1)(增加),在沿陆坡方向上为-0.034μmol·L^(-1)·d^(-1)(减少)。沿吕宋海峡入侵南海的高氧水能够解释OMZ东北部DO浓度局部升高的现象,OMZ的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与海水的平流运动、水团分布和水体层化等物理过程,以及生物呼吸、有机物分解和还原性物质的氧化等多种影响因素有关。
    • 严升; 张润锋; 杨绍琼; 牛文栋; 张宇航; 李保玉
    • 摘要: 基于国产水下滑翔机“海燕-Ⅱ”的结构特点和控制特征,考虑不同深度下的海水密度和压强对水下滑翔机运动的影响,建立了一种精确的水下滑翔机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将水下滑翔机的前后导流罩和其他可浸水部分的海水质量作为水下滑翔机本身质量的一部分,并将水下滑翔机的回排油过程作为变质量过程,将海水的深度变化对其浮力的影响过程作为变浮力过程。此外,将电池包的前后移动量作为控制输入量、俯仰角作为控制输出量对该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并结合南海海试数据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基于该模型以滑翔角作为控制变量,采用PID控制器进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通过该优化控制策略能显著提升水下滑翔机的运动性能。
    • 夏越
    • 摘要: 基于水下滑翔机观测资料,对南海北部一个反气旋涡旋的温度细结构进行了特征分析。温度细结构强度由温度的脉动值确定,并随着尺度的增加呈指数衰减。在垂直方向上,细结构强度随着深度的加深而减弱,细结构特征在海洋表层(0~100 m)和表层以下(>100 m)存在显著区别。表层内,垂向混合和水平混合对细结构强度均有贡献,细结构强度大。在表层以下,约100~400 m深度范围,因为水平混合减弱和双扩散作用,细结构主要表现为盐指现象导致的阶梯状结构。在水平方向上,表层内细结构强度随尺度的衰减在涡旋内部小于涡旋外部,且由于涡旋内部变形小于涡旋外部,细结构强度自涡旋中心向外逐渐增强,表层以下的盐指在涡旋内部更明显,其垂向范围大于涡旋外部。此外,细结构存在显著的日变化特征。表层内,因为夜间发展的对流混合会削弱细结构特征,相对白天而言,夜晚的细结构强度更弱,衰减速度也更快。由于温跃层深度的日变化特征,会使得表层以下也存在显著的日变化特征,并影响细结构强度变化,表现为白天弱而夜晚强的特征。
    • 褚福硕; 司宗尚; 庞重光; 俞建成
    • 摘要: 水下滑翔机通过集成生物、化学、物理传感器可以测量如温度、盐度、溶解氧等多种海洋基础水文要素,利用卫星定位系统获得实际出水速度和理论出水模型获得理论出水速度之差可以计算深度平均流。本文利用海翼水下滑翔机获得温盐场及卫星定位数据评估深度平均流,结果显示利用温盐场获得深度平均地转流与水下滑翔机获得深度平均流相关系数达到0.95,表明其流场的一致性,同时根据船载观测ADCP误差分析法估算深度平均流误差约为0.036 m/s。借助深度平均流可以估算绝对地转流,包括正压地转流和斜压地转流。我们选取了海翼水下滑翔机在南海的一组实验对流量误差进行了评估。该实验为2019年1月3日—2月16日海翼水下滑翔机自南向北穿越西沙群岛附近一个中尺度涡观测,观测结果表明,该中尺度涡为冷涡流核,在涡心以南,绝对地转流为东向流,最大流速约为0.48 m/s;涡心以北,绝对地转流为西向流,最大流速约为0.47 m/s,稍弱于南侧。受不均匀时空观测计划影响,本文未对流量做出估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