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丛集性头痛

丛集性头痛

丛集性头痛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59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0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437643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内蒙古中医药、中国民间疗法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全国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2014年年会、2011北京地区神经内科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八届全国头面痛学术会议暨首届IHS中国分会学术会议等;丛集性头痛的相关文献由533位作者贡献,包括于生元、C·R·普拉塔-萨拉曼、董钊等。

丛集性头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0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7643 占比:99.95%

总计:437881篇

丛集性头痛—发文趋势图

丛集性头痛

-研究学者

  • 于生元
  • C·R·普拉塔-萨拉曼
  • 董钊
  • 郭述苏
  • 刘广召
  • 刘若卓
  • 王孝文
  • 赵柏羽
  • 丛志强
  • 刘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涛; 卢改会; 赵敏
    • 摘要: 目的探讨生物节律蛋白(CLOCK)、乙醇脱氢酶4(ADH4)、下丘脑泌素受体2(HCRTR2)基因多态性和丛集性头痛(CH)的关系。方法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研究,借助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利用RevMan 5.3软件计算出不同遗传模型下的OR和95%CI,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包括15项独立研究,均为高质量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CLOCK rs1801260、ADH4 rs1800759和rs1126671,HCRTR2 rs2653349、rs3122156、rs2653342多态性位点均与CH无关(均P>0.05)。敏感性分析确认了M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结论CLOCK rs1801260、ADH4 rs1800759和rs1126671,HCRTR2 rs2653349、rs3122156、rs2653342多态性和CH无关。考虑到本研究的局限性,仍有必要在不同种族人群中开展大样本研究来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结果。
    • 门爽
    • 摘要: 目的探讨盐酸维拉帕米联合泼尼松预防性治疗丛集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43例丛集性头痛患者分成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观察组男17例,女5例,年龄(42.26±12.75)岁;对照组男14例,女7例,年龄(39.26±11.38)岁。观察组选用维拉帕米联合泼尼松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维拉帕米进行治疗,治疗两周后记录两组患者丛集期持续时间、头痛发作频率和不良反应情况等。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疼痛程度均得到缓解,观察组总有效率90.91%(20/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90%(11/21),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者头痛发作频率和丛集期持续时间均有下降,两组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维拉帕米联合泼尼松能够预防性治疗丛集性头痛,并且能够明显降低丛集期持续时间及疼痛发作频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安全性良好,效果优于单独使用维拉帕米。
    • 李珂; 孙姝娉; 薛占尤; 陈素芬; 居春阳; 胡冬梅; 高晓玉; 王彦红; 王丹; 陈建军; 李丽; 刘静; 张明洁; 贾志华; 韩珣; 刘欢贤; 赵魏; 龚子骅; 张淑华; 林晓雪; 刘颖元; 董钊; 于生元
    • 摘要: 背景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CH)作为少见的原发性头痛,发病具有典型的季节性,但描述气象因素与CH发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目的描述CH的季节规律并探究CH发病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横断面调查2019年1月-2021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头痛中心和其他9家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204例CH患者,探讨头痛发作与发病日、发病前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共纳入204例患者,其中男性165例,女性39例,平均发病年龄为(33.8±9.3)岁。患者头痛发生季节呈现春季多发、冬季少发的模式。患者发病当日的平均温度[16.3(7.3,23.8)°C]、昼夜温差[11.9(9.0,15.0)°C]、平均气压[762.7(755.4,768.0)mmHg;1 mmHg=0.133 kPa]、相对湿度[61.7%(44.1%,76.0%)]不是丛集期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本组患者中,35例(17.2%)存在丛集期前症状,提示即将到来的丛集发作,当发病2周前有较高的相对湿度时(OR=1.03,95%CI:1.01~1.05,P=0.012),丛集期前症状出现的风险增加。结论本研究队列的患者丛集期发生最常见于春季;没有观察到丛集期的出现与当日的气温、气压、昼夜温差、相对湿度等气象元素有关,但发病2周前的湿度是丛集期前症状出现的危险因素。
    • 赵志春; 谢东生; 任清胜
    • 摘要: 目的 探究毫米波联合正清风痛宁注射液与利多卡因注射液治疗丛集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116例丛集性头痛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正清风痛宁注射液与利多卡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用毫米波联合正清风痛宁注射液与利多卡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一般临床症状指标、睡眠质量。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55%,高于对照组的82.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毫米波联合正清风痛宁注射液与利多卡因注射液治疗丛集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睡眠质量,且治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疼痛与感觉障碍学组;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委会; 于生元
    • 摘要: 丛集性头痛由于其发作时疼痛程度重,易导致失能,且我国目前诊断正确率低、治疗欠规范,因此亟须制订规范化诊治指南。本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委会组织制订,对近年来国内外丛集性头痛临床实践及高质量文献证据进行评估,针对丛集性头痛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提高我国丛集性头痛的规范化诊疗水平,使更多丛集性头痛病人获益。
    • 杨蓉; 李佳佳; 崔子婷; 于澎(综述); 董铭(审校)
    • 摘要: 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CH)是一种原发性三叉神经自主性头痛,为严格的、短时间的单侧头、面部疼痛,并伴有同侧自主神经症状或(和)易激惹和躁动不安 [1] 。当至少有两次丛集期,每期持续7 d~1 y,且两次丛集期之间至少有3个月的缓解期,为发作性丛集性头痛;若丛集期至少持续 1 y ,且没有缓解期或缓解期少于3 m,则为慢性丛集性头痛 [2] 。头痛发作主要集中在一侧眶周、眶后和额颞部,表现为刺伤感、灼烧感样剧烈疼痛,如果按VAS评分0~10分来量化头痛剧烈程度,其平均疼痛强度为9.7分,并伴有流泪、流涕、瞳孔缩小、上睑下垂、多汗等同侧自主神经症状 [3,4] 。头痛持续时间为15 min~3 h不等,发作频率从一日8次至隔日一次 [2] 。头痛的发作及颅自主神经症状具有昼夜节律性,夜间发作更为频繁,这种节律性可能与三叉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以及下丘脑的激活有关 [5] ,相关证据包括发作时患者血液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及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38)等神经激活标志物水平的增加 [6] 。部分患者有更易在春季和秋季发作的年节律性。
    • 张利莎; 尚小洁; 刘宗瑞; 韩雪
    • 摘要: 目的:探讨偏头痛缓解和并存对丛集性头痛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86例丛集性头痛(CH)患者作为观察组,另招募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99例没有CH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评估两组受试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采用SPSS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H患者中,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分别为69.77%和61.63%。CH患者中重度焦虑的比例是对照组的4倍多(40.70%VS 10.10%),抑郁比例是对照组的3倍多(41.86%VS 12.12%);CH伴偏头痛与中重度焦虑的关联性最强(aOR=32.53,95%CI=6.63~159.64),发生中重度抑郁的风险最高(aOR=16.88,95%CI=4.16~68.38);GAD-7和PHQ-9的平均评分从CH发作期到缓解期显著降低(P<0.001)。结论:并存的偏头痛对CH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有显著影响,CH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随着丛集性头痛的发作期和缓解期之间呈现动态改变。
    • 张滕; 巩婷; 于涛
    • 摘要: 患者张某,男,38岁。职员。头痛反复发作4年余,每于发作时口服1片利扎曲普坦片症状可缓解。2019年10月21日21时患者饮酒后再次出现头痛,剧烈难忍,口服4片利扎曲普坦片后仍未改善,次日就诊。
    • 徐心田
    • 摘要: 目的 探讨丛集性头痛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9年3月期间在门诊接受治疗的55例丛集性头痛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征,通过电话回访患者的用药治疗情况.结果 41.8%的患者丛集期为15~30 d,40.0%的患者单次头痛持续时间为1~2 h.患者头痛性质以跳痛(43.6%)和胀痛(41.8%)居多,自主神经症状多为流泪(65.4%)和额面部出汗(67.2%),70.9%的患者具有恶心伴随症状.电话回访显示,35例急性用药患者的药物使用有效率为60.0%.结论 本文结果可以帮助了解国内丛集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特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王珊; 谭文澜; 李宇; 李伟丽
    • 摘要: 丛集性头痛(CH)是临床症状表现较为显著的原发性神经血管头痛,剧烈的疼痛使患者非常痛苦.西药一般通过高流量吸氧、曲坦类药物、脑深部刺激疗法、神经节封闭等疗法进行治疗,但皆具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或危险性.这几年以来,中医在治疗头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医具有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少的优点,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本篇阐述中医通过病因病机、单味中药的作用、中成药(头痛宁胶囊)、针灸治疗、刺络拔罐等方面治疗CH,对近年来中医治疗丛集性头痛的研究概况进行总结,以期为患者提高生活质量、为临床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