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氟化锂

氟化锂

氟化锂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36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冶金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17153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铝镁通讯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四届全国磷复肥/磷化工技术创新(湛江)论坛、帕纳科第11届用户X射线分析仪器技术交流会、2009年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光辐射计量学术研讨会等;氟化锂的相关文献由93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海霞、侯红军、李良彬等。

氟化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 占比:0.68%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17153 占比:99.21%

总计:17289篇

氟化锂—发文趋势图

氟化锂

-研究学者

  • 刘海霞
  • 侯红军
  • 李良彬
  • 杨华春
  • 王兆文
  • 薛旭金
  • 吕文理
  • 崔益秀
  • 崔艳华
  • 廖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崇虎; 朱咏梅; 徐国栋; 程泽英
    • 摘要: 在生产氟化锂的过程中通常需要控制Ca^(2+)的含量。为了减少Ca^(2+)的含量,通常会在制备过程中加入EDTA的钠盐,但是EDTA的含量过高又会影响电解质的品质。因此,简单快速的测定EDTA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提供了一种测定LiF中残留EDTA的COD法,通过对LiF中EDTA的监控与分析来考察生产LiF的工艺中残留Ca^(2+)的含量,使用该方法测得的标准曲线的标准方差R^(2)=0.991。该法快速、简单、准确,为氟化锂产品中EDTA残留量分析提供可靠依据。
    • 秦威
    • 摘要: 氟化锂暴涨紧缺,陶瓷包裹色料上涨缺货近期陶瓷包裹色料价格进入上涨通道,特别是国内江西产区几家主流的包裹色料企业连续上调包裹色料市场售价,而且预料后期包裹色料可能会面临市场紧缺供货不足的情况。包裹色料原料上涨以及氟化锂价格创新高和市场缺货是本轮包裹色料涨价的主要原因。从市场反映来看,碳酸锂价格持续保持上调,当前碳酸锂市场产量仍受资源短缺影响,市场缺口仍存。3月份下游磷酸铁锂板块出现不同程度的检修减产情况,使得采购需求稍有减缓。
    • 孙颉; 谭枫; 余萌; 肖心力; 刘勇奇; 巩勤学
    • 摘要: 使用无水氯化钙与盐酸浸出工业氟化锂中的锂,得到氯化锂溶液与氟化钙渣。分别研究了浸出时间、反应温度、盐酸浓度、初始液固比、氯化钙/氟化锂摩尔比对锂浸出率以及浸出液浸出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温度为80°C、浸出时间2.5h、盐酸浓度0.2 mol·L^(-1)、液固比8 mL/g、CaCl_(2)/LiF摩尔比0.4、搅拌速率400 r·min^(-1)的条件下达到最佳浸出效果,浸出率达到73.3%,浸出液中锂浓度达到29.4 g·L^(-1),钙浓度10.5 g·L^(-1),氟浓度0.385 g·L^(-1)。浸出液后续经回调pH值以及除钙后,可通过加纯碱高温沉锂制备碳酸锂或者蒸发浓缩制备氯化锂,浸出渣可以通过二次酸浸的方式提高锂的回收率以及氟化钙的纯度。
    • 王亚琦; 柴建龙
    • 摘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锂盐铝电解质体系下分子比检测存在的问题,论述了Cubix X射线衍射仪测定铝电解质分子比的基本原理,研究了不同锂盐铝电解质中析出相与分子比的关系,通过计算机自动回归分子比及相关对应物相的光谱强度数据,建立了衍射法测定分子比的新工作曲线,对准确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得测定值与已知值之间的误差均符合标准规定,可以有效指导铝电解生产,而且测量一个样品仅需3分钟,具有准确、快速、简便的特点,能满足快速检测分析的需要。
    • 李文涛; 林慧娟; 钟海
    • 摘要: 以六氟磷酸锂(LiPF6)为四氢呋喃的聚合引发剂制备凝胶电解质,同时作为氟源在金属锂负极表面原位构建富含LiF的固态电解质界面层(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SEI)来抑制锂枝晶的生长以及金属锂/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所制备的凝胶电解质具有较高的室温离子电导率(1.33 mS·cm^(−1))和较宽的电化学稳定窗口(4.5 V)。原位聚合方式组装金属锂对称电池循环后,锂负极表面没有明显的锂枝晶和被损毁的形貌出现;XPS结果表明锂负极表面生成了富含LiF的SEI。组装的LiFePO4全电池在1 C的电流密度下,稳定循环400周后仍保持118.7 mAh·g^(−1)的放电比容量。得益于四氢呋喃在开环聚合反应过程中,促进了LiPF6分解反应平衡的正向移动,在锂负极表面形成稳定的富含LiF的SEI,能够抑制锂枝晶的生长并防止其被持续性的腐蚀破坏。
    • 王耀武; 尤晶; 彭建平; 狄跃忠
    • 摘要: 铝电解生产过程中,由于氧化铝中含有少量的氧化锂导致电解质中氟化锂含量升高,锂元素向阴极内衬中渗透.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与扫描电镜分析,对电解质和阴极炭块中锂元素的存在形式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铝电解过程中锂元素的阴极渗透机理.结果表明:电解质中的锂主要以LiNa2 AlF6形式存在;电解过程中,电解质中的部分锂离子被铝还原为金属锂并进入铝液中,铝液中锂摩尔分数与电解质中的氟化锂摩尔分数成正比;电解质中的锂主要以氟化物形式通过阴极炭块中的开气孔和裂缝向阴极炭块中渗透,铝液中的锂不会通过铝液向阴极炭块内部扩散.
    • 刘亚; 郑磊; 谷巍; 沈炎宾; 陈立桅
    • 摘要: 金属锂负极由于比容量高(3860mAh?g-1)及氧化还原电位极低(-3.04Vvs.标准氢气电极(SHE)),被认为是实现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理想负极.然而,金属锂电极与电解液反应剧烈,且锂离子在电极表面沉积不均匀容易产生枝晶,导致其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都较差,限制了其应用推广.我们前期通过构建金属锂-碳纳米管(Li-CNT)复合结构,极大的提高了金属锂的比表面积,降低了电极电流密度,从而有效地抑制了锂枝晶的生长,提高了金属锂电极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能.本工作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采用简单的液相反应,利用4-氟苯乙烯(FPS)对Li-CNT进行表面修饰并进行原位聚合,得到了表面富含氟化锂(LiF)保护层的Li-CNT(FPS-Li-CNT).该表面修饰层能够有效抑制电解液和空气对Li-CNT的侵蚀,显著的提高了Li-CNT电极的界面稳定性.FPS-Li-CNT与磷酸铁锂正极(LFP)组成的LFPIIFPS-Li-CNT全电池,在正负极容量配比为1:6条件下,能够稳定循环280圈,库伦效率达到97.7%.
    • 何强; 孙晓刚; 邹婧怡; 李锐
    • 摘要: 新型多孔碳纳米片/碳纳米管(PC/CNT)材料表现出丰富的分级孔隙结构,具有较高的氧化锡(SnO2)负载量.通过PC和CNT交联形成的三维结构能够有效地提高锂离子传输速率和电子的传导.此外,在电极中掺杂的氟化锂(LiF)不仅能够降低SnO2-PC/CNT-LiF电极的电荷转移电阻,而且还能补充SEI膜形成时消耗的Li+,降低不可逆容量,增强SEI膜的稳定性.研究表明,SnO2-PC/CNT-LiF电极在电流密度为100 mA·g-1时,首次可逆比容量达到1 642.98 mAh·g-1,活性物质的利用率高达90.12%,循环100次后,放电比容量仍然达到745.11 mAh·g-1,且库仑效率仍然保持在95.1%以上,显示出优异的倍率和循环性能.
    • 杨世杰; 朱万诚; 黄佳琦; 张强; 徐向群; 程新兵; 王鑫萌; 陈金秀; 肖也; 袁洪; 刘鹤; 陈爱兵
    • 摘要: 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己成为推动电动汽车和便携式电子产品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指标.使用石墨负极的锂离子电池正接近其理论能量密度的天花板,但仍难以满足高端储能设备的需求.金属锂负极因其极高的理论比容量和极低的电极电位,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锂沉积过程中枝晶的生长会导致电池安全性差等问题.电解液对金属锂的沉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设计了一种独特的电解槽体系来进行柱状锂的沉积,研究了不同电解液体系(1 mol?L-1 LiPF6-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EC/DEC,体积比为1:1)、1 mol?L-1 LiPF6-氟代碳酸乙烯酯(FEC,体积分数5%)-EC/DEC(体积比为1:1))对金属锂沉积的影响.对两种电解液中金属锂沉积物长径比的研究表明,电解液的组分可以显著地影响金属锂的沉积形貌,在加入氟代碳酸乙烯酯(FEC)添加剂之后,柱状锂的直径从0.3-0.6μm增加到0.7-1.3μm,长径比从12.5下降到5.6.长径比的降低有助于减小金属锂和电解液的反应面积,提高金属锂负极的利用率和循环寿命.通过考察循环后锂片的表面化学性质,发现FEC的分解增加了锂表面固态电解质界面层中氟化锂(LiF)组分的比例,提高了界面层中锂离子的扩散速率,减少了锂的成核位点,从而给予锂核更大的生长空间,降低了沉积出的柱状锂的长径比.
    • 吕昭月; 谢海芬
    • 摘要: 通过真空蒸镀制备ITO(氧化铟锡)/NPB(N,N′-二(萘-2-基)-N,N′-二(苯基)联苯-4,4′-二胺)/Alq3(8-羟基喹啉铝)/LiF/Alq3/Al(铝)的多层常规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light-Emitting Diode,OLED)器件,并采用2-(4-叔丁基苯)-5-(4联苯基)-1,3,4-噁唑(PBD)取代Alq3作电子传输层,研究了不同厚度LiF在电子传输层中影响器件光电性能的物理机理.结果表明,PBD具有高于Alq3的电子迁移率,有助改善器件的电子传输,并发现LiF在电子传输层中具有双重效应:N型掺杂效应和绝缘效应.较薄的LiF表现为N型掺杂效应,提升了电子传输性能,改善OLED性能.厚度超过1.0 nm时,LiF表现为绝缘效应,器件的驱动电压会升高.PBD厚度为15 nm、LiF厚度1.0 nm时,器件的发光亮度和效率最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