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1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47917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哲学史、人文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次中医体质学术年会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成立大会、首届中华中医儿科高等教育论坛暨2009年度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交流大会等;气一元论的相关文献由245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在纲、衷尔钜、王亨飞等。

气一元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1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47917 占比:99.94%

总计:248078篇

气一元论—发文趋势图

气一元论

-研究学者

  • 杨在纲
  • 衷尔钜
  • 王亨飞
  • 秦忠
  • 吕英
  • 张丽娟
  • 腊永红
  • 刘明传
  • 张庆祥
  • 施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曾桐; 张其成
    • 摘要: 对孙思邈主要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的医易思想进行挖掘,分析、整理孙思邈著作中的医学思想与易学元素,探究易学思维在孙思邈构建医学理论体系时的具体运用。孙思邈运用易学的思维方式构建了自己的医学理论体系,如他汲取《周易》尚中的思想,认为用药、治病、医者都需做到“中和”;总结出“养性大要”,体现了《周易》“简易”的思想;在“三才合一”整体观指导下,孙思邈认为要顺应四时进行用药、养生,体现了《周易》“变易”的思想;孙思邈把“气”视为万物本原,体现了《周易》“不易”的思想。此外,在认识、治疗疾病方面,孙思邈也深受《周易》象数思维的影响。孙思邈的医易思想虽未成体系,但却是援易入医的一次大胆尝试,为后世医家发展医易学提供了新的范式。
    • 马富羽; 谌向忠
    • 摘要: 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生命的基本物质,是生命的本源.从«黄帝内经»中展现出气一元论开始,历代医家就元气展开许多论述,元气理论也是在历代医家的共同努力下而发展与成熟的.各代医家的元气观点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前人思想成就中探讨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的.这些医家理论为现代对疾病的治疗和某些疑难杂病的研究有着重大作用.元气在中医历史发展中有其独特性,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治疗方案的建立有着独一无二的影响.
    • 张家恺; 梁爽; 周波
    • 摘要: 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乃温热病邪侵入营分后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对气、营、“入营”“透热转气”等概念的讨论与阐释,以说明“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内涵和临床意义,着重辨析了邪入营分4种途径与“透热转气”的关系、清营汤等方剂对“透热转气”法的体现及其具体运用等问题,并借叶天士医案对以上问题加以说明,以期深入阐释“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内涵.
    • 刘明传
    • 摘要: 张载的“气一元论”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对于作为宇宙本体的物质实体“气”,张载赋予了其多种特性:客观实在的物质性、永恒变化的运动性、有理有序的规律性、一物两体的矛盾性。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存在源于物质实体“气”。内部对立统一、外部分散聚合是“气”永恒变化的原生动力,统一谐和的“太和”使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运行有理有序。
    • 刘明传
    • 摘要: 张载的"气一元论"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对于作为宇宙本体的物质实体"气",张载赋予了其多种特性:客观实在的物质性、永恒变化的运动性、有理有序的规律性、一物两体的矛盾性.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存在源于物质实体"气".内部对立统一、外部分散聚合是"气"永恒变化的原生动力,统一谐和的"太和"使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运行有理有序.
    • 陈迎年
    • 摘要: 同海沤喻、水冰喻一样,横渠的"虚气"也是一种譬喻.在对横渠哲学的解读中,存在着"执喻失义"现象,争执即起.牟宗三与熊十力之争便是一例.两人的争执有四.一是横渠哲学究竟是与道家合流的"气一元论"还是儒家的"体用不二",其"气"到底是"形上实体"还是"形下流行".二是横渠哲学究竟是自然主义还是人文主义,其"神"到底是唯气论与泛神论合一所带出的光彩、质力不二还是超然遍、常、一的神体.三是横渠哲学究竟是人道空虚、唯任造化玩弄的境界论还是参赞神化、天人不二的实有论,其"虚空即气"到底是道家的"无能生有"还是儒家的"人代天工".四是横渠哲学究竟是"阴阳不二"还是"心物不二",其"心"到底是"浮明"还是"乾知".这些争执相互融摄,让"乾坤互含"与"乾统坤"之间张力凸显,儒家的"善"的"来源"问题被追问.争论表明,"善"虽然是超越者,是超时空的常道,但也是人的作品,也自然、经验地得以确立.自然与自由,在横渠这里完成了合一.
    • 张文福
    • 摘要: 风湿类疾病属中医学的“痹证”范畴,“痹”的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历来认识的发病原因是以内因为本、外邪为标。卫生部药政司于1987年根据痹病临床表现的主证、舌脉、次证的不同分为8类证候。近年来,各医家对痹病的辨证分型虽然各有差异,而且从尪痹特有的关节僵直、肿大畸形、久久不愈的临床表现有提出痰瘀互结、湿热留恋、血分热毒、肝肾阴虚等证型,病位在关节筋脉肌肉,病理性质是本虚标实,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不出上述分类原则,临床治愈率仍然很低,说明对内在病因病机的认识还有偏差,需进一步研究。反观当代临床大家李可老中医,却用自创的大乌头汤治愈了数十例类风湿关节炎,且大乌头汤不是按历代认识的寒湿痹阻、风湿痹阻等病机进行组方的。这就提示我们:“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的病因病机说并不单是历来所认识的寒湿痹阻、风寒湿阻等。况且,《黄帝内经》既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又言“风能胜湿,寒能胜热”,如此风寒湿三气何以杂至、合而为痹?这说明“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应当还有内在深层次机理,需要重新研究和探讨。为此本文从六气为一气的变现立论,当机体正常时一元气的运行在不同方位体现不同的性质和作用而不显现,机体异常时则一元气运行规律被打破,风寒湿火热燥六气显现变为内生六邪,在诱因作用形成经脉不通、寒湿凝结、关节肿大疼痛的格局,则风寒湿三气,杂合显现,痹阻经络关节间而发生痹病。
    • 文铮铮; 王晓燕
    • 摘要: 王晓燕临床善用气一元论论治重症肌无力,认为形成重症肌无力的病机是肾元不足,肝气亏虚升发不及,脾胃枢转失常。总体治法为培补元阳、健脾养肝、升清降浊。用药侧重于扶阳、益气之品。临床分孩童和成人论治,孩童以补益先后天为主,常以补中益气汤化裁补益后天,桂附地黄丸加减温补先天;成人分眼肌型和全身型,眼肌型以升陷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全身型重用温补肾阳、填精益髓之品加补中益气汤化裁,常获良效。
    • 韩心; 鲁明源
    • 摘要: 目前,对于经典脉象的研究主要包括脉象思维方法、脉象分类及其影响因素等。受西方医学思维方法的一系列影响,现代学者进一步对脉象进行了精细化、客观化研究,或致力于对脉象要素的描述与分析,或运用客观化数据规范脉象,或关注血管壁结构、血流动力、血液流变、自主神经等对脉象变化的影响,或将中西医理论有机结合构建新脉学理论体系。围绕脉-学展开的各种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脉学理论,但与经典脉学理论的认知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仍有下列亟待解决的问题:①重象轻意,忽视气机。忽略对脉象变化本质即气机状态的探讨,对同一脉象的分析难以统一。②主观性强,认同性差。各家对脉象要素的归纳总结主观色彩浓重,缺乏规范化。③标准刻板,忽视人本。脉象标准化的研究模式背离以人为本的思维方法,且检测设备缺乏标准化。④偏重细节,忽视神机。现代的脉象研究更加侧重于血管结构、血流动力特性、血液流变特性等因素的客观分析,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脉象要素及对神机的把握。⑤脉学新解,有待发展。新脉学理论体系与中医脉学通过诊察气机流变以认知脉象的方法存在本质差别,两者不能相互取代。脉象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源于对中医原创思维的背离,今后的研究须根植于中医学文化土壤,即以气一元论作为脉象研究的立论基础,明确"气机为脉象本质"这一基本前提,进而剖析脉象特征,分析脉象要素,促进中医脉学体系的发展。因此,回归中医学固有的本体论、方法论是脉象研究的关键所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