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民族文化传播

民族文化传播

民族文化传播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90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文化理论、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1002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理论与当代、新闻窗、声屏世界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四次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2017首届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大连论坛等;民族文化传播的相关文献由9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艳婧、杜怡萱、白润生等。

民族文化传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 占比:0.7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1002 占比:99.19%

总计:11092篇

民族文化传播—发文趋势图

民族文化传播

-研究学者

  • 刘艳婧
  • 杜怡萱
  • 白润生
  • 郑自军
  • 陈晨
  • 高炜
  • TIAN Song
  • 丁智才
  • 万慧
  • 何琼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钱珺
    • 摘要: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是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塑造提炼吸引大众广泛关注的民族符号,协助少数民族地区利用丰富的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商业变现,带动贫困地区经济蓬勃发展,这些都是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创作者亟须关注的课题。
    • 周祥东; 邓静
    • 摘要: 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本质就在传播民族文化、精神信仰,以实现传承民族文化、固基家国认同的目标。然而近年来少数民族电影在叙事上由于现代化取向不明、文化间性理念引领共情传播不足、过分强调猎奇的差异化,所以创作繁而不荣、多而不精,电影节展“高美誉”,而市场却“低赞誉”。在此实然困境之上,少数民族电影应当活化情感叙事,建构“共同体美学”、寻求“他者范式”,更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表述内容,将文化产品传播转变为文化传播,注重传播场域、方式、过程。
    • 张定阳
    • 摘要: 我国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诞生了难以尽述的文化成果,民族歌舞、戏曲、节日、建筑等各具特色,引人瞩目,诞生于恩施的《龙船调》就是其中优秀代表之一。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迭代,用户逐渐参与到媒介传播过程中,“传者本位”逐渐被“受众本位”取代,以线下演出结合线上宣传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民族文化在传播技术和内容打造上明显滞后。为了使《龙船调》这一优秀的土家民歌具备长久的传播力和生命力,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的方法,探究《龙船调》的传播现状及规律,发现《龙船调》乃至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不仅存在传播方式落后的问题,还存在为获得流量而脱离文化土壤的现象,“传出去”和“传下去”之间的平衡点难以把控。同时结合传播学理论对用户群体进行需求分析,指出在《龙船调》的传播过程中要注意用户区分,满足新媒体时代用户多方面的需求,这也是传播过程中亟须思考的问题。通过对《龙船调》传播困境的反思,发现传播手段落后、传播内容单薄等问题普遍存在于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对《龙船调》的个案研究不仅能为其传承和发扬指引切合实际的方向,也能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文化繁荣提供一定的助力。
    • 黄丽江
    • 摘要: 民族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独特领域,其终极目标是经世致用、服务社会。广西民族研究及其成果依托图书、杂志、报纸、电子音像等媒介得以呈现并广泛传播,推动了广西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但是,传统媒体的变迁以及新媒体的崛起给广西民族研究及其成果的转化和作用的发挥带来严峻挑战。对此,广大民族研究工作者和出版从业者要切实转变观念,以更好应对传统媒体式微现状,通过应用新媒体更有效、更大范围地传播广西民族研究成果。
    • 朱博
    • 摘要: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这其中,民族博物馆就是各民族最重要的文化代表。民族博物馆是博物馆中的重要分支,特别是少数民族特色的博物馆。这些民族博物馆通过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展现,通过文物、语言文字、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文物资料的宣讲,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民族博物馆的发展进步中,仍旧存在很大的空间。为了更好地宣传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笔者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助力民族博物馆及民族文化传播的快速发展。
    • 陈思思; 梁燕
    • 摘要: 当今中国,文化盛宴异彩纷呈.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完成文化复兴的伟大使命,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各民族文化的互通与互融.文化传播与交流是一个双向度的互动过程,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不仅需要我国艺术家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唱响中国声音,还需要海外汉学家从其自身国家文化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在中国戏曲海外汉学研究领域,施高德无疑是一位卓有贡献的研究学者.施高德的中国戏曲研究着重“演员'演'故事”,他试图在摈弃戏曲文学读本先念下,让戏曲回归它的艺术本源.施高德是中国戏曲的海外传播使者,他的中国戏曲研究拓展了海外戏曲研究风格,开启了西方解读中国戏曲的新境界;消解了海外戏曲认知偏见,奏响了中西戏剧平等交流的新序曲;树立了戏曲海外传播新标杆,开创了中西戏剧文化交流的新局面.汉学家施高德的中国戏曲研究是中国民族文化海外传播汉学研究之典范.
    • 陈峻俊
    • 摘要: 通过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文献,可以梳理、归纳民族文化传播研究的学科任务、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民族文化传播研究的核心目标是以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为导向的民族文化传播力提升研究.当前研究指向关注经济效益、回应政治效应和聚焦文化自身发展,其主导方法在实证和整体性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呈现计算机转向和跨学科的特点.未来研究者应深入民族文化内部,掌握其传播的真实现状,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通过国内各民族“多元一体”发展需求与政策背景的指引,增强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研究的有效性.
    • 宋一凡
    • 摘要: 影像逐渐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方式,而这些影像大多数来自外来的观察者,他们以他者的身份审视其他民族的民族文化,以自己的眼光和思想来呈现其他民族的民族文化.而这样的做法具有一定局限性,很难保证民族文化被完整地记录和客观地展现.相对于外来的文化观察者来说,文化持有者本身具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在这个抖音、微信、快手、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发达的时代,文化持有者借助便捷的影像传播方式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开辟了一个新的位面.
    • 王怡丹
    • 摘要: 西江千户苗寨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拥有众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典范和展示窗口。但目前,其民族村寨文化传播中存在形式刻板化、过度商业化、娱乐化倾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全媒体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传播的新策略:合理运用短视频、H5技术、移动直播和VR技术,通过传播实现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 宋娜; 朱欢
    • 摘要: 运用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个案分析法对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肉连响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对纸质媒介、广播电视媒介、新媒体传播的现状进行剖析,为肉连响媒介传播研究提供依据,并为同类文化传播提供参考.结论:肉连响从"下里巴人"的民间习俗到央视平台的推广再到新媒体关注量超高的话题,与其积极与媒介对话,根据媒介属性打造适宜的民族文化符号标识有着密切联系.在肉连响媒介传播的过程中,深化了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共同心理并促进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要注意到弱化族别仪式、割裂文化根源,媒介形象异化对肉连响的传承与发展带来的问题,应审慎思考并加以应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