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民族博物馆

民族博物馆

民族博物馆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427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政治、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8篇、会议论文58篇、专利文献3192篇;相关期刊203种,包括贵州民族宗教、今日民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首届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普能力建设研讨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博物馆个性化研究”学术研讨会 、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等;民族博物馆的相关文献由350位作者贡献,包括宋才发、谢沫华、宋兆麟等。

民族博物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8 占比:10.17%

会议论文>

论文:58 占比:1.60%

专利文献>

论文:3192 占比:88.23%

总计:3618篇

民族博物馆—发文趋势图

民族博物馆

-研究学者

  • 宋才发
  • 谢沫华
  • 宋兆麟
  • 秦晋庭
  • 苏珂
  • 们发延
  • 刘卫国
  • 周婷婷
  • 木基元
  • 玉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睿; 高森孟; 华杨
    • 摘要: 在大力推进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民族地区博物馆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急需改变文博旅游文创设计开发相对滞后的现状。通过实地考察与设计案例分析,梳理了当前民族地区博物馆文创开发的困境,提出了"民族文创"的开发路径与对策。并以甘孜藏族自治州博物馆为典型的民族博物馆案例,剖析了康巴文博文创的设计创新方式,助推民族文创紧跟新时代文旅产业发展趋势。民族地区博物馆的文创开发应坚定文化自信和守正创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设计使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博事业和文博旅游迈上发展新台阶。
    • 王景武
    • 摘要: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拥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文化传承更加丰富。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强国,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族文化日益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色彩,同时更加彰显出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价值。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典型代表,民族博物馆凝聚人类文明发展成果,其职能为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文化传承等。现如今,在多元化文化的严重冲击和挑战下,充分发挥民族博物馆肩负的文化传承和保护职能则日益紧迫。鉴于此,文章详细论述了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中民族博物馆的作用,旨在为相关业界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进而为我国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 周尚娟
    • 摘要: 民族博物馆以“民族”冠名,广义上担负了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命,狭义上承担了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传播。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民族大学博物馆在民族文化传播和大学教育方面取得了--定的成效,但是也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境。立足工作实际,思考民族博物馆教育意义,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科学诠释民族文化内涵,表达传统人文理念,充分发挥文化教育功能,实现社会价值。
    • 胡征一
    • 摘要: 文章论述对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临时展览的认识、博物馆临时展览的作用,博物馆临时展览策划实施工作流程,以恩施州博物馆赴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经纬大千—中国土家族西兰卡普主题展”为例探讨展览策划实施具体工作流程。提出了临时展览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加大临时展览工作的馆际交流,使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前进,更好地在保存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传递中华民族记忆的具体工作中,传承好我们中华优秀文化。
    • 袁芳
    • 摘要: 桂西南地区依托壮族文化,呈现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多元开放格局,历史文化多彩丰富。传统民族文化若要在当今继续广泛传播与发展,就必须寻求新的传播媒介。文章基于桂西南民族地区背景下探讨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路径,一方面注重民族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内容研发与形式传播,使二者更好地融合推动民族文化的教育与传播;另一方面,民族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传播应该以受众为核心,把受众的实际需求放在博物馆传播活动的首要位置,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如此桂西南博物馆才可以展现出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审美相融合的民族韵味。
    • 李欣遥
    • 摘要: 在新时代,数字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陈中得到了极大的应用。民族博物馆作为博物馆重要的类型,因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环境物证的特殊性以及观众对背景文化的陌生,在文物展陈和文化展示方面更需要借助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如多媒体投影技术、全息投影技术、多点触控技术或超高清显示技术等将“物”的存在转化为“人”的情境式展现。
    • 李建志
    • 摘要: 民族文物是中华民族历史文物长河中一颗熠熠闪耀的明星,对于展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多样性、融合性和统一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每一件民族文物背后,都蕴含着不同民族文化的渊源和精神,垒筑成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大一统的格局.民族地区博物馆的文化使命和历史重任也就越来越受到关注.民族博物馆的民族文物收集、收藏标准的专业化、管理制度的完善、文物藏品保护条例等多方面的工作都为民族文物的保护、传承、管理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本文基于目前我国民族博物馆管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新时代发展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激发民族博物馆文物管理的新活力,挖掘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地域特色、藏品多维一体的发展新业态.
    • 覃健; 徐薇婷
    • 摘要: 以壮族文化陈列和铜鼓文化陈列为例,广西民族博物馆借助"民族器物"书写广西世居族群的族群文化,为"广西世居民族文化"表述提供了博物馆叙事的范本.凭借民族器物的选择性陈列和重新编码,广西民族博物馆通过族群文化展示系统将民族平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乃至跨境族群文化圈纳入到器物民族志式的族群表述框架之下,从而为广西多元族群及其文化的表述开启了新的面向.
    • 张福强; 高红
    • 摘要: 吴泽霖与林惠祥系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前辈,民族文物事业贯穿着他们一生的学术研究,其成就被广为赞誉。他们不约而同地把文物采集展览置于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关怀之下,民族学博物馆成为“采集民族志”的理想归属,为其赋予了丰厚的理论意涵和时代价值。林惠祥的采集实践更多强调文化史构建,探讨族群的亲缘关系;吴泽霖则试图以“物化”形式来表达他的“平等”理念,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他们的这种分异代表着中国民族学史上“采集民族志”的两种取向,在杨成志等民族学家的采集实践中也有体现。但不管差异如何,用采集民族标本的形式来呈现文化的多样性、进行民族知识的建构,是当时诸多学者的一个共相。实际上,学者们的标本采集实践与民族志书写有着同样的学术诉求,只不过前者用实物的形式体现,而后者用文字书写的形式体现,殊途同归。即所谓“采集民族志”,它与影像的民族志、文字的民族志等共同表达边陲文化,建构民族知识,都是探寻文化模式的重要手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