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民俗文物

民俗文物

民俗文物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83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风俗习惯、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3390篇;相关期刊109种,包括青海民族研究、民俗研究、文博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湖南省博物馆学会2015年会暨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陈列展示专题学术研讨会、2014年湖北省博物馆协会学术研讨会、江苏省博物馆学会2013学术年会等;民俗文物的相关文献由161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冬菊、艺术与民俗编辑部、宋兆麟等。

民俗文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7 占比:4.68%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31%

专利文献>

论文:3390 占比:95.01%

总计:3568篇

民俗文物—发文趋势图

民俗文物

-研究学者

  • 赵冬菊
  • 艺术与民俗编辑部
  • 宋兆麟
  • 徐艺乙
  • 王霄冰
  • 唐金具
  • 张媛文
  • 张庆峰
  • 李俊超
  • 李晓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乍红迁
    • 摘要: 我们国家有众多的民族,并且地大物博,各个民族以及各个地区其文化都各不相同,有着多姿多彩的民俗文物资源。 民俗文物资源有着宝贵的传承价值,在我国,很多文化遗产或者历史工艺品都属于民俗文物民俗文物充分地体现出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它也作为我国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精神成果。 对于博物馆而言,它是一个专业的搜集、探究、保护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机构,应该将落实民俗文物保护的政策放到首位,增强对于民俗文物的保护力度,并且科学地实施利用和发掘,以期能够弘扬中国杰出的传统文化,进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大力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因此,本文分析了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意义以及目前现状问题,并且重点探究了博物馆对民俗文物保护与利用的一些建议。
    • 肖宇强
    • 摘要: 海外藏中国戏曲与民俗文物是展示我国传统戏曲及民俗文化的一扇窗口,对其进行搜集、分类、整理,能丰富国内戏曲、民俗文化专题研究的相关物证资料。"数字孪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数字化建模及虚拟复原技术,其在海外藏珍稀戏曲与民俗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中具有较大应用价值。通过甄别和遴选出一批海外藏珍稀中国戏曲与民俗文物,获取其资料信息,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创建"数字孪生体",同时依托"数字孪生博物馆"等平台,能开启海外藏中国戏曲与民俗文物的数字化存储、多元化展示等范式,有助于推动戏曲、民俗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与高效利用。
    • 才藏
    • 摘要: 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已逐渐取代手工制造。近代西方工业革命对我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使我国部分传统民俗文物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博物馆是广泛搜集、保存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文物的专业部门,在我国民俗文物的合理保存与使用过程中扮演着难以取代的重要角色。基于此,系统分析民俗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并从博物馆视角研究合理保存与使用中国民俗文物的对策,以供有关从业人员参考。
    • 万婷
    • 摘要: 生活在"世界屋脊"以藏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博采众长、创新发展,用兼具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民俗文物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主要有两大类:(一)别具地域特色的宗教器具;(二)独具民族风采的生活器具.这些民俗文物彰显着特征明显的藏族风貌,集中表现为地域性、民族性、宗教性、互融性、时代性.藏族民俗文物在中华文化宝库中具有不可动摇、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 陈黎
    • 摘要: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文化也不尽相同,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物资源。民俗文物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最好证明,也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精神成果,可以说民俗文物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博物馆作为一个研究、搜罗和保护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专业机构,有责任贯彻与落实我国文物保护政策,加大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力度,合理开发与利用民俗文物,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基于此,文章从民俗文物的内涵、民俗文物的价值和民俗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现状三个方面探讨现阶段博物馆保护与利用民俗文物的具体措施。
    • 康津
    • 摘要: 我国拥有着许多民俗文物,而其虽然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但人们对民俗文物的价值尚未产生正确的认识,了解也不够全面,因此对博物馆的民俗文物没有形成很好的保护和利用.文章针对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进行分析,阐述了民俗文物的重要价值意义,探讨了民俗文物的现状,讨论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情况,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作用.
    • 王娜
    • 摘要: 随着当下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科学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机械生产已经逐步取代了手工制造作业.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的时代,各国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融合,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现不同程度的文化入侵的现象.在年轻一代的视野范围中,传统民俗的概念也渐行渐远.因此,当下我国的发展必须要结合中国优良传统习俗文化,结合当下基础科学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国家对内在实力以及外在实力的长足发展.而博物馆作为民俗文物的传承,又需要做好哪些相关工作?本文简要谈论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 陈晨
    • 摘要: 科学技术发展背景下,机械制造工艺代替手工操作。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冲击,部分民俗文化及民俗文物不断消亡。对此,博物馆作为文物保护及管理机构应当发挥自身功能,认识到民俗文物的价值,并掌握民俗文物保护及利用的意义,思考新时期博物馆保护和利用民俗文物的措施。
    • 冯英莲
    • 摘要: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当前社会中,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因此,人们的追求逐渐从物质方面转变为精神方面。对于民俗文物的探索以及欣赏成为当前社会中人民群众的重要精神追求。民俗文物的发展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发展,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保护单位,对于民俗文物的保护与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基于此,文章分别阐述了博物馆对于民俗文物的保护与利用。
    • 红晶
    • 摘要: 随着社会迅速发展,现代化信息浪潮汹涌而来,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巨大冲击。并且由于非遗的表现形式较为传统,传统艺人的年龄偏大,传承者人数远远不够等因素影响,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遭到限制,非遗当中的文化瑰宝极易流失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我国在对其保护方面积极探索,不断进步。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多角度肯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作用,充分表明了党与政府对保护非遗的决心与指导意见。2018年文化部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提出指导意见,意见表明有必要进一步认识到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及紧迫感,科学地推动非遗保护刻不容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