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毛细管力

毛细管力

毛细管力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2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76448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科技学院学报、地质论评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五次全国深层岩石力学学术会议暨全国石油工程理论与技术进展论坛会议、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2006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会议等;毛细管力的相关文献由264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柳、党海龙、刘卫东等。

毛细管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6448 占比:99.90%

总计:76522篇

毛细管力—发文趋势图

毛细管力

-研究学者

  • 杨柳
  • 党海龙
  • 刘卫东
  • 刘双双
  • 刘峻嵘
  • 吕延防
  • 唐维宇
  • 宫润东
  • 崔鹏兴
  • 方立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鑫; 曾溅辉; 孔祥晔; 仇恒远; 王乾右; 贾昆昆
    • 摘要: 纳米级孔隙在页岩中占主导地位,孔隙润湿性成为控制页岩中流体渗吸行为的关键因素。以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和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陆相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分析、X射线衍射矿物组分分析、接触角测试、扫描电镜观察、自发渗吸测试和自发渗吸−核磁共振联测技术,系统分析页岩样品的孔隙润湿特性及其对自发渗吸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页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黏土矿物晶间孔、黏土矿物微裂缝和碳酸盐矿物粒内溶蚀孔;有机质孔表面表现为亲油的润湿特性,其发育程度对正癸烷的自发渗吸行为起到了主要的控制作用;黏土矿物晶间孔及黏土矿物微裂缝表现为亲水的润湿特性,去离子水的渗吸行为主要受黏土矿物晶间孔所控制,而黏土矿物微裂缝可以明显提高页岩对去离子水的渗吸能力,并提高页岩对正癸烷的渗吸能力。页岩中流体渗吸行为表现为在毛细管力作用下渗吸流体不断驱替空气的过程;在渗吸方向上没有优势渗吸通道的情况下,页岩中流体的渗吸过程为先充填小孔隙,随后不断充填更大的孔隙;但具有不同润湿特性的孔隙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非均质性,导致不同渗吸阶段流体在页岩中主要填充孔隙的孔径不同。
    • 李震宇; 王知远; 张风云; 王瑞; 史瑞雪
    • 摘要: 低渗储层普遍具有孔喉细小、结构复杂和非均质严重等特点,在毛管力自吸及液相滞留作用的影响下,储层含水饱和度上升,水锁损害普遍,严重影响气田的开采成本与发展,合成或者复配解水锁剂是目前使用最多的解水锁方法,本文以储层毛细管力为基础,对毛细管力影响下的岩心渗吸和液相返排能力室内评价方法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以及适用条件等做出详细综述,对比分析了现有的分析方法的特点,同时也介绍了一些有应用潜力的改进方法和结合实验,以期对低渗透气藏解水锁的筛选评价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 颜圣松; 陈泽宇; 李娟娟
    • 摘要: 裂缝性特低渗储层进行常规注水时,存在水窜水淹、水驱波及体积小等问题,水驱采收率低。为增强注水受效,针对裂缝性特低渗储层渗流机理不清的问题,以宝塔采油厂姚280区块储层天然岩心为研究对象,运用室内动、静态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揭示了裂缝性特低渗储层渗吸、驱替双重作用下的采油效率主控因素及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①岩心与水接触面积越大渗吸效果越好,全裸露岩心样品的渗吸采出程度为仅裸露上下两端样品的2.5倍;②实验岩心渗透率在(0.506~0.721)×10^(-3)μm^(2)时,静态自发渗吸主要在前100 min,渗透率越高,渗吸采出程度越高、渗吸速率衰竭越快;③渗吸围压升高,渗吸采油效果先增强后下降,最佳值约为4 MPa,采出程度可达12.56%;④对于渗透率为(0.506~0.721)×10^(-3)μm^(2)的岩心样品,驱替采出程度小于自发渗吸采出程度,且发生有效驱替需压力梯度大于0.3 MPa/cm。
    • 赵云斌; 张艳英; 刘艳涛; 彭良群
    • 摘要: 周期注水是注水油田改善开发效果的常用方法,在调整油田高含水期工作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精炼总结周期注水的驱油机理、相关参数的确定以及注水过程,并根据油田生产实际情况,从油藏适用性的角度出发,总结了周期注水选井条件和效果评价方法,为高含水油藏稳油控水开发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 倪晓骁; 蒋官澄; 王建华; 闫丽丽; 刘人铜
    • 摘要: 为了解决油基钻井液在页岩气藏钻遇井壁失稳的难题,以纳米材料物理封堵和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为研究思路,通过溶胶-凝胶法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表面改性,合成具有憎液性能的纳米封堵剂SNP-1.利用核磁共振进行分子结构表征,同时结合扫描电镜等微观实验和自然渗吸等宏观实验对其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合成的纳米封堵剂SNP-1具有预先设计的基团,其能够使页岩表面液相接触角大于150°,反转毛细管附加压力为阻止液相进入孔喉的阻力,进一步降低岩心自然渗吸油含量;150°C老化后,使得油基钻井液的高温高压滤失量低至2.4 mL,破乳电压达800 V以上,能有效阻止页岩岩心的压力传递.
    • 颜圣松; 陈泽宇; 李娟娟
    • 摘要: 裂缝性特低渗储层进行常规注水时,存在水窜水淹、水驱波及体积小等问题,水驱采收率低.为增强注水受效,针对裂缝性特低渗储层渗流机理不清的问题,以宝塔采油厂姚280区块储层天然岩心为研究对象,运用室内动、静态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揭示了裂缝性特低渗储层渗吸、驱替双重作用下的采油效率主控因素及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①岩心与水接触面积越大渗吸效果越好,全裸露岩心样品的渗吸采出程度为仅裸露上下两端样品的2.5倍;②实验岩心渗透率在(0.506~0.721)×10-3μm2时,静态自发渗吸主要在前100min,渗透率越高,渗吸采出程度越高、渗吸速率衰竭越快;③渗吸围压升高,渗吸采油效果先增强后下降,最佳值约为4 MPa,采出程度可达12.56%;④对于渗透率为(0.506~0.721)×10-3μm2的岩心样品,驱替采出程度小于自发渗吸采出程度,且发生有效驱替需压力梯度大于0.3 MPa/cm.
    • 杨婧
    • 摘要: 以多孔介质为研究对象,深入对其渗吸机理、渗吸模型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如何提高油气最终采收率,具体研究了各个方面对多孔介质自发渗吸的影响因素,且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 杨海龙; 胡子君; 杨景兴; 孙陈诚; 吴文军
    • 摘要: 为研究液体介质处理对纳米隔热材料细观结构的影响,并掌握材料结构对毛细管力的承受性,将纳米隔热材料分别在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中进行了浸泡和常温常压干燥处理.采用热导率测试结合SEM、N2吸附-脱附、光学显微镜等对材料处理前后的细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以Kaganer双孔模型对气相热导率随环境气压的变化进行了描述.研究结果表明,材料固体骨架颗粒尺度和孔隙结构均不受无水乙醇处理的影响;去离子水处理后的材料固体骨架颗粒尺度虽未改变,但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有所增大,并且孔隙结构发生了两极分化,一部分变大,另一部分变小;处理前以及无水乙醇处理后,材料的孔隙结构均可以等效为70 nm和300 nm两种尺度的典型孔隙,占比分别约为81% 和19%,而去离子水处理后的材料孔隙结构需要等效为30 nm和60μm两种尺度的典型孔隙,占比分别约为58% 和42%.
    • 杨柳; 赵逸清; 蒋荣敏; 张旭辉; 鲁晓兵
    • 摘要: 部分致密油井压后关井一段时间,压裂液返排率普遍低于30%,但是致密油气井产量反而越高,这与压裂液毛细管力渗吸排驱原油有关.然而,致密油储层致密,物性差,渗流机理复杂,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自发渗吸模型.本文基于油水两相非活塞式渗流理论,建立了压后闷井期间压裂液在毛细管力作用下自发渗吸进入致密油储层的数学模型,采用数值差分方法进行求解,并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渗吸体积、渗吸前缘移动距离与渗吸时间的平方根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与经典Handy渗吸理论模型预测结果一致,说明毛细管力自发渗吸模型可靠性较高.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毛细管水相扩散系数是致密储层自发渗吸速率的主控参数,毛细管水相扩散系数越高,自发渗吸速率越大.毛细管水相扩散系数随着含水饱和度先增加后减小;随着束缚水饱和度、油相和水相端点相对渗透率增加而增加;随着相渗特征指数、油水黏度比和残余油饱和度增加而减小.该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致密油储层压裂液渗吸机理,对优化返排制度、提高致密油井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