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死因监测

死因监测

死因监测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77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肿瘤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61614篇;相关期刊129种,包括应用预防医学、疾病监测、江苏预防医学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经验论文交流会、2008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暨广东省卫生信息网络协会第七届年会、第六次全国流行病学大会暨第四届全国中青年流行病学工作者学术会议等;死因监测的相关文献由834位作者贡献,包括封宝琴、张晓平、齐惠萍等。

死因监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9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61614 占比:99.90%

总计:261887篇

死因监测—发文趋势图

死因监测

-研究学者

  • 封宝琴
  • 张晓平
  • 齐惠萍
  • 张燕萍
  • 贺琴
  • 邢秀雅
  • 钱合笑
  • 陈叶纪
  • 张军
  • 张敬一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新梅; 李天玺; 施正仙; 董秀玲; 罗忠芳
    • 摘要: 目的 分析2018—2020年临翔区常住居民死亡水平、死因构成及变化趋势,了解临翔区居民死因分布特征与潜在寿命损失,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期间临翔区常住居民死亡监测数据,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进行死因编码,再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3年间的人口死亡情况。结果 2018—2020年临翔区粗死亡率为610.96/10万、713.25/10万、702.72/10万,年均死亡率为673.89/10万;3年间临翔区前五位死因均未发生变化,依次为脑血管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全人群前5位死因占总死亡人数的84.83%,3年间前5位死因分别占全死因构成比的81.52%、75.18%、74.91%;各年龄组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P均<0.001)。结论 影响临翔区居民死亡的原因主要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也占了很大比例,各部门需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减少慢性病的发病和死亡,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 刘松涛; 李承炎; 谭成勇; 何成丹; 梁辉
    • 摘要: 目的分析重庆市巫山县居民死因监测数据。方法分析2019年重庆市巫山县居民死亡及人口监测资料。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标准进行分类,以死亡率、死因构成、死因顺位等指标描述和分析居民健康状况。结果2019年巫山县常住人口446803人,其中男性231034人,女性215769人,男女性别比为1.07∶1;共报告出生人口4851人,报告出生率为10.86‰,其中男性2471人,女性2380人,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04∶1。2019年重庆市巫山县共报告全县死亡病例3651例,报告粗死亡率817.14/10万,其中男性死亡2264例,女性死亡1387例,男性粗死亡率(979.94/10万)高于女性粗死亡率(642.82/10万)。前5位死因顺位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34.32%)、肿瘤(25.94%)、呼吸系统疾病(23.01%)、损伤与中毒(7.67%)、消化系统疾病(4.35%);3大类死因中慢性病死亡率最高(722.47/10万),其次为伤害死亡率(62.67/10万)、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病死亡率(32.01/10万);4类主要慢性病死亡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心脑血管疾病(276.86/10万)、恶性肿瘤(211.95/10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171.66/10万)、糖尿病(7.16/10万)。不同性别死亡率顺位与总体顺位保持一致,但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导致巫山县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政府应该从政策、经费、人员以及其他相关支持性环境等各方面加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
    • 秦广兴; 黄文英; 莫丽华; 莫艾群
    • 摘要: 目的 了解桂林市临桂区常住居民死亡水平和死因分布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对临桂区死因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9—2020年临桂区常住居民粗死亡率为681.30/10万,标化死亡率为547.37/10万。其中男性粗死亡率为773.75/10万,标化死亡率为675.90/10万;女性粗死亡率为580.07/10万,标化死亡率为386.04/10万。全人群前5位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及中毒。0岁人群的首位死因为先天畸形,1~1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为损伤及中毒,15~6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为恶性肿瘤,65岁以上人群的首位死因为心脑血管病。结论 2019—2020年临桂区居民主要死因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应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的慢性病防控体系。
    • 宫新叶; 郭立燕
    • 摘要: 目的分析2016-2020年莱阳市死因监测数据,对莱阳市死亡水平及死因构成进行探讨,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2020年莱阳市户籍人群死亡监测信息,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死因分类采用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进行编码。应用SPSS 22.0软件和Excel 2007对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6-2020年莱阳市户籍人群死亡率分别为884.82/10万、892.18/10万、922.45/10万、913.70/10万和944.54/10万,呈上升趋势,历年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形增高。2016-2019年死因顺位前4位均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2020年伤害由死亡原因的第四位上升为第三位。心脑血管疾病的前3位死因是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高血压及高血压性心脏病,肺癌、肝癌和胃癌是前3位恶性肿瘤,伤害排名前3的死亡原因分别为交通事故、意外跌落和自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是莱阳市户籍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应针对以上慢性病及伤害开展有效的防控。
    • 王雪威; 王宝华; 艾飞玲; 何凤蝶; 沙宇婷; 刘利群; 万霞
    • 摘要: 目的:探讨我国死因监测数据质量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提高死因监测数据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招募两省29名参与死因监测工作的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结合两省7个县死因监测数据,对质量评估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共调查29人。两省死亡信息报告的流程基本同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工作规范所要求的流程一致,现代通信工具的普及提高了数据上报的及时性。在上报过程中,“根本死因的选择方式”是影响死因数据准确性的关键问题;“将全国平均死亡率6‰纳入考核指标”“漏报信息上报流程不规范”“数据交换困难”等影响了死因数据的完整性。两省普遍存在基层工作人员流动性大、能力建设待提高等问题。结论:两省死因监测数据上报过程仍存在一定问题,建议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多部门协作,规范根本死因判断、漏报补录等环节,提高培训质量。
    • 魏春媛; 禹彩云
    •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飞速前进,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升高,恶性肿瘤已经发展为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首要疾病,成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1]。恶性肿瘤是指具有细胞分化和增殖异常、生长失去控制、转移性和浸润性等生物学特征的疾病总称[2]。既往研究显示,女性恶性肿瘤多发于宫颈、乳腺、子宫和卵巢等4个部位,在我国,宫颈癌死亡是女性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3,4]。
    • 谈敦芳
    • 摘要: 目的:了解北京市某区户籍人口死因监测漏报情况。方法:采用普查的方法,将调查数据与北京市卫生防病监测信息资源整合分析平台网报数据进行匹配,将未匹配成功者视为漏报。结果:2015—2020年,北京市某区共监测死亡病例为26189例,漏报538例,漏报率为2.05%;2015—2020年死亡漏报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650,P<0.05);538例漏报个案经现场入户调查,失访107例,失访率为19.89%;因病死亡漏报率高于意外死亡漏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501,P<0.05)。结论:2015—2020年北京市某区死亡漏报率呈下降趋势,但漏报现象依然存在,主要是成人因病死亡漏报,应进一步加强各部门死亡数据的管理和部门间的共享机制,提高死因监测数据的完整性。
    • 朱细红; 周文红; 刘生萍; 董洋洋
    • 摘要: 目的了解宜春市常住居民死因构成等特征,为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卫生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并整理2019年宜春市常住居民人口死亡数据,按ICD-10进行疾病分类与编码,采用Excel 2007和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2019年宜春市粗死亡率为619.11/10万,标化死亡率为550.97/10万,粗死亡率男性为690.33/10万,女性为543.35/10万,男性粗死亡率高于女性(χ^(2)=488.51,P<0.001)。5~9岁组死亡率最低(25.72/10万),除0~4岁组外,其余年龄组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趋势χ^(2)=97694.62,P<0.00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全人群死因的85.42%。全人群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占总死亡数的86.58%,44岁及以下人群的主要死因为伤害和恶性肿瘤,恶性肿瘤随年龄增长死亡率上升,肺癌、肝癌和胃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死因中较高,是15岁及以上人群的主要恶性肿瘤死因。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仍是我市重点监测和防控的慢性病,同时也亟需加强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的干预,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提高居民健康生活质量和期望寿命。
    • 杨帆; 冉丽君; 汤剑峰
    • 摘要: 目的:分析2015-2019年重庆市石柱县居民死亡原因构成和寿命减少情况,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石柱县户籍居民2015-2019年死因监测资料,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处理,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平均减寿年数(AYLL)和PYLL率(PYLLR)等.结果:2015-2019年石柱县居民年平均死亡率为781.29/10万,标化死亡率为440.65/10万,其中男性死亡率为853.91/10万,标化死亡率为519.80/10万,女性死亡率为705.39/10万,标化死亡率为360.43/10万,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40.03,P<0.01);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249.58/10万)、呼吸系统疾病(195.60/10万)、恶性肿瘤(156.81/10万)、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62.97/10万)、伤害(57.43/10万),死因中前5位合计占总死亡数的92.46%;前5位死因所致PYLL为272154.88人年,AYLL为19.13人年,PYLLR为138.20‰.结论:石柱县居民死亡以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为主,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伤害和肿瘤是居民寿命损失的首要原因,进一步研究影响预期寿命和健康主要危险因素,并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 夏章; 姜莹莹; 董文兰; 毛凡; 张珊; 董建群
    • 摘要: 目的 分析2004-2018年中国≥65岁老年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死亡水平及变化趋势,预测2019-2023年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方法 利用2004-2018年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中老年居民死亡数据,分析不同性别、城乡、地区的慢性病粗死亡率、年龄标化死亡率、构成比及变化趋势.采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构成计算年龄标化死亡率;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拟合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全时间段内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及95%可信区间;采用对数线性模型预测年龄标化死亡率.结果 2004-2018年我国老年居民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从4 697.05/10万降至3 555.35/10万,平均每年下降2.0%(95%CI:-2.7%~-1.3%).不同性别、城乡、地区间年龄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东部地区(AAPC=-2.1%,95%CI:-2.8%~-1.3%)、中部地区(AAPC=-2.8%,95%CI:-3.4%~-2.1%)下降速度均快于西部地区(AAPC=-0.8%,95%CI:-1.8%~0.2%).慢性病死亡构成比从89.82%上升至91.41%,平均每年上升0.1%(95%CI:0.1%~0.2%).预计至2023年,男性年龄标化死亡率(3 906.23/10万)仍高于女性(2 708.43/10万);农村年龄标化死亡率(3 283.20/10万)与城市(3 250.01/10万)相接近;西部地区(3 782.48/10万)与东部地区(3 037.01/10万)、中部地区(3 249.24/10万)的年龄标化死亡率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结论 2004-2018年我国老年居民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死亡构成比呈上升趋势,建议以老年人群中男性居民和西部地区居民作为今后慢病防控关注的重点人群.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