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死刑制度

死刑制度

死刑制度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312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9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478篇;相关期刊185种,包括湖北警官学院学报、法制博览、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十一届刑事法前沿论坛暨死刑改革路径与方案研讨会、第四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2010年海峡两岸法学论坛暨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等;死刑制度的相关文献由329位作者贡献,包括阿计、赵秉志、王群等。

死刑制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9 占比:35.32%

会议论文>

论文:33 占比:4.18%

专利文献>

论文:478 占比:60.51%

总计:790篇

死刑制度—发文趋势图

死刑制度

-研究学者

  • 阿计
  • 赵秉志
  • 王群
  • 陈兴良
  • 刘仁文
  • 刘春花
  • 和永
  • 孙亚菲
  • 帅立为
  • 张俊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光明; 武景磊
    • 摘要: 慎刑思想作为我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亦对死刑制度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慎刑思想不仅通过“宥过”制度、“录囚”制度、“死刑复奏”与“死刑复核”制度、“存留养亲”制度等在传统死刑制度中的广泛适用而得以贯彻,而且从立法层面和司法层面在我国当代死刑制度中得以进一步传承发展。慎刑思想在我国死刑制度中的传承发展,不仅说明我国死刑制度的发展完善有着内在的思想理论基础,而且对我国未来的死刑适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 随庆军
    • 摘要: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新中国的死刑制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虽然废除死刑的条件尚不成熟,但刑法修正案在限制死刑的适用上,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由于死刑的适用条件没有发生变化,我国死刑制度的改革还属于碎片式的。完善我国的死刑制度,首当其冲要进一步明确死刑的适用条件,可以建议将死刑的适用条件明确为"死刑只适用于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的犯罪分子";革除具有制度性缺陷的"死缓制度";通过立法技术,取消部分加重处罚情节,以减少死刑罪名。
    • 随庆军
    • 摘要: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新中国的死刑制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虽然废除死刑的条件尚不成熟,但刑法修正案在限制死刑的适用上,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由于死刑的适用条件没有发生变化,我国死刑制度的改革还属于碎片式的.完善我国的死刑制度,首当其冲要进一步明确死刑的适用条件,可以建议将死刑的适用条件明确为"死刑只适用于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的犯罪分子";革除具有制度性缺陷的"死缓制度";通过立法技术,取消部分加重处罚情节,以减少死刑罪名.
    • 齐弋博
    • 摘要: 刑事和解能否适用于死刑案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争议问题,目前我国的刑事和解仅适用于对社会危害较轻的案件.我国坚持少杀、反对多杀错杀的死刑政策,将刑事和解制度适用于死刑案件符合我国的刑事政策.因此,将和解的范围扩张至"侵犯私法益的重罪案件"更加合理.
    • CHEN Ming-feng
    •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权意识的强化,死刑罪名或废或限,死刑的执行趋于人道,国际社会更是进行着死刑废除的制度革新并掀起死刑执行延缓制度的新潮,在此影响下,我国的刑事政策导向也随之发生变化.应当说,我国目前的总体刑事政策仍然是宽严相济,我国当下还不可能立即实现死刑的废除.因此,探索如何在既符合当下刑事政策又能符合刑罚根据的前提下度过从限制死刑到最终废除死刑这样一个曲折的过渡期,构建死刑替代性制度就成为当务之急.
    • 马影
    • 摘要: 死刑制度存在已久.自1764年世界上第一次发出提出废除与限制死刑的适用的声音以后,它的存在愈发引起争议.本文分三个部分对此问题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死刑制度概述,归纳总结了死刑制度的基本内涵,是本文展开后续阐述的基础.第二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即死刑制度废除者的观点及其原因和死刑制度保留者的观点及其原因.第三部分为中国对于死刑制度存废的态度、原因和完善措施.当今许多发达国度已经废弃死刑制度,然而有些国家仍认为死刑制度的存在是有必要的.
    • 俞飞
    • 摘要: 7月底,美国司法部长巴尔高调宣布,联邦政府将恢复执行死刑。一石激起千层浪,国际舆论评价不一。外界不禁好奇:与坚定废除死刑的欧洲国家相比.美国缘何难以彻底废除死刑?40年前,死刑制度在美国最高法院经历过何种戏剧性转折?
    • 谌明凤
    •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权意识的强化,死刑罪名或废或限,死刑的执行趋于人道,国际社会更是进行着死刑废除的制度革新并掀起死刑执行延缓制度的新潮,在此影响下,我国的刑事政策导向也随之发生变化。应当说,我国目前的总体刑事政策仍然是宽严相济,我国当下还不可能立即实现死刑的废除。因此,探索如何在既符合当下刑事政策又能符合刑罚根据的前提下度过从限制死刑到最终废除死刑这样一个曲折的过渡期,构建死刑替代性制度就成为当务之急。
    • 陈希
    • 摘要: 近年来,随着对一些冤案的纠正和讨论,如"聂树斌案""呼格吉勒图案",再一次引发了社会废止死刑的呼声。本文所讨论的废止死刑思想则是否定死刑继续作为制度或者实践存在的理由和原因,限制死刑思想并不包括在此范畴内。死刑制度在中国从文明起源的"五刑"到现代一直连续不断。在思想上,尽管存在慎刑的看法,但从来没有认为死刑制度的继续存在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如今我们会认为死刑制度的废止是一个很重要的法学议题?这种死刑废止思想是如何在国人中发生并且传播的?接受者是全盘接受,还是有所选择?如何来作出这种选择?这个过程有什么特征,其中学理何在?废止死刑思想未来又将如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