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死亡书写

死亡书写

死亡书写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7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篇、专利文献9201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法制与社会、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等; 死亡书写的相关文献由7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静、何盈斐、华苒君等。

死亡书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 占比:0.79%

专利文献>

论文:9201 占比:99.21%

总计:9274篇

死亡书写—发文趋势图

死亡书写

-研究学者

  • 张静
  • 何盈斐
  • 华苒君
  • 池雷鸣
  • 赵楠
  • 郭文仪
  • 陈佳任
  • 高志香
  • 万慧慧
  • 何利娴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邢琳君
    • 摘要: 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死亡映衬着生命的存在。小说中的死亡可分为自然死亡与非自然死亡两类,作者通过用气味象征死亡和网状的死亡书写的叙事结构,折射出小说的创作起源和作家的人生经历,具有深化作品哲学内涵和启发拉美人民找回生命的野性与原始的意义。小说诠释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对于死亡的理解和表达,推崇在走向死亡的生命历程中专注当下且无畏死亡的人生态度,能帮助读者获得生命的价值领悟。
    • 吴群涛; 成轶瑾
    • 摘要: 鲍勃·迪伦在其新歌专辑《坎坷喧嚣的道路》中以死亡为主题,审视了逼近自身的自然死亡,反思了20世纪60年代层出不穷的民权领袖遇刺事件。分析专辑中的歌词后发现,其死亡书写具有叙事手法、结构和内容上的多重对话性,体现出明显的复调特征。迪伦采用复调与对话技巧从多个角度书写死亡,探讨个人超越肉体死亡的方法,呈现美国社会系统暴力造成的政治谋杀与自由理想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得听者无意识地加入对话,推动其有意识地进行思考。通过发挥个人的主体能动性,鲍勃·迪伦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美国社会主流话语的裹挟,为大众走出失语状态注入了动力。
    • 金凤
    • 摘要: 探讨死亡是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外文学中一个常见的话题,这一点在以"人的文学"为开端的现代文学中尤为突出.徐訏自然也不例外,在其笔耕四十多载的写作生涯中,以主要人物的死亡为结局的小说不胜枚举."死亡"是徐訏小说中经常触及的话题,他用死亡烛照人性的复杂,揭示人生的偶然和宿命的无处可逃,并拷问人存在的意义.这种另类的死亡书写是对革命战争文学中死亡书写的一种纠偏,呈现出徐訏对人的生命意义及存在之根本困境的关注与思考.
    • 邓嘉倩; 马福成
    • 摘要: 死亡是庆山写作的主题之一.尽管庆山没有明确表明她的创作受到海德格尔的哲学影响,但是她的作品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却契合了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关于死亡的论述,即直面死亡,向死而生,从而更好地筹划人生.此外,庆山经由对死亡的思考所延伸出的关于轮回、神秘力量的探索,则区别于海德格尔的思想.
    • 赵楠
    • 摘要: 2015年,牙买加作家马龙·詹姆斯凭借《七杀简史》获得象征英语小说最高成就的布克奖,在全票通过的同时,也因小说中大篇幅的脏话、暴力、性的描写而饱受争议。小说围绕着1976年牙买加雷鬼歌手鲍勃·马利被刺事件,借众人之口描述了20世纪70~90年代之间牙买加的社会巨变。通过分析《七杀简史》中的显性和隐性两类暴力书写,折射出牙买加背后的失序与殖民创伤,力图还原一个原本陷入殖民泥淖、不断寻找出路的牙买加,探索一个正在崛起的加勒比岛国的焦虑与抗争。
    • 赵楠
    • 摘要: 2015年,牙买加作家马龙·詹姆斯凭借《七杀简史》获得象征英语小说最高成就的布克奖,在全票通过的同时,也因小说中大篇幅的脏话、暴力、性的描写而饱受争议.小说围绕着1976年牙买加雷鬼歌手鲍勃·马利被刺事件,借众人之口描述了20世纪70~90年代之间牙买加的社会巨变.通过分析《七杀简史》中的显性和隐性两类暴力书写,折射出牙买加背后的失序与殖民创伤,力图还原一个原本陷入殖民泥淖、不断寻找出路的牙买加,探索一个正在崛起的加勒比岛国的焦虑与抗争.
    • 李珮; 刘欣路
    • 摘要: 本文通过细读纪伯伦不同阶段作品中关于死亡书写的内容,探讨其独特的美学内涵。他将死亡看作通往生命神圣性的必经之路,当人不能有尊严、有自由地生存时,便欣然赴死。文章结合纪伯伦的生活经历与所处的历史和社会环境,分析其死亡书写发展的历程:以死亡求救赎,以死亡作抵抗,凭借死亡实现神圣。此外,本文还探讨了纪伯伦将死亡书写与美结合的意义,认为死亡书写体现了他对人性的关怀、自由的追求和神圣的思考,旨在进一步理解纪伯伦在作品中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
    • 李雪梅
    • 摘要: 在刚刚摆脱"皇民化运动"的被动处境,又重新陷入戒严的混沌文化境遇下,陈映真与白先勇像是台湾社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左眼"与"右眼",在一片迷茫的白雾之中艰难开辟出中国台湾地区的文学路径.当迥异的生活背景、文化熏陶、写作笔法被主观隐没,二人有关"中国台湾的大陆人"的题材书写均归根于生与死的人生母题.本文基于二人有关迁台族群的文学作品,从死亡者身份定位、作品主题意蕴、作者社会文化思考三方面,展开死亡书写之比较.
    • 张创弘粹
    • 摘要: 死亡是悬置在每个人头上不可忽视的问题,它开启了人类最丰盛的情感之门,同时也激发了每个人对生存价值的追寻。而田耳作为以书写人性本真为宗旨的作家,也试图从死亡中探寻生命的精髓。他借助文字搭建了一个叫“佴城”的世界,多篇小说共同讲述着佴城人们的死亡故事。花季少年自杀,校园意外身亡,复仇、自然死亡等等不同类型死亡的发生成为他小说的常态,死亡也在他的小说中起到了多重作用。本文将通过对田耳小说中的死亡描写及其相关意象的分析来探讨田耳的小说死亡书写背后的深沉意蕴,寻找佴城这一虚拟之城的现实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