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正颌手术

正颌手术

正颌手术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48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9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694984篇;相关期刊120种,包括中国美容医学、广东牙病防治、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麻醉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全国口腔麻醉学学术大会、2013国际暨全国第十二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第八届全国信号与信息处理联合学术会议等;正颌手术的相关文献由633位作者贡献,包括祝颂松、王旭东、罗恩等。

正颌手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9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94984 占比:99.97%

总计:695210篇

正颌手术—发文趋势图

正颌手术

-研究学者

  • 祝颂松
  • 王旭东
  • 罗恩
  • 刘彦普
  • 史雨林
  • 李继华
  • 沈国芳
  • 胡静
  • 康伟
  • 张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秦兰蕙; 刘方; 吴利娜; 刘洋; 王军
    • 摘要: 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伴偏颌会导致颅骨、下颌骨、上颌骨的旋转和移位,并常伴有口颌面部软组织的不对称改变,影响美观和功能,其常用治疗手段(正畸和正颌手术)存在美学效果的局限性,正确评估形态改变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意义重大.骨性安氏Ⅲ类错伴偏颌与颞下颌关节形态、功能变化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的发生相关,但因果关系尚存争议.本文就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伴偏颌患者的病因、软硬组织的改变、治疗手段以及其与TMD的关联进行综述.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偏颌是一种病因不明确,涉及到颅底、上颌骨、下颌骨形态变化、软组织形态变化、咬合改变以及颌骨旋转移位的复杂疾病,对颞下颌关节及下颌功能运动也会产生影响.偏颌患者中常见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需要早期治疗;其治疗手段多样,正确评估导致面部不对称的软硬组织形态变化是治疗的前提.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必要时合并软组织的修整)是治疗骨性安氏Ⅲ类错伴偏颌的有效手段.此外,偏颌与TMD之间也有紧密的联系,设计治疗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
    • 周颖欣; 何泽; 刘瑶; 宋健; 许春炜; 罗恩
    • 摘要: 正颌手术后髁突移位可导致患者复发以及出现颞下颌关节症状.为减少术后髁突移位,众多髁突定位技术运用于临床中.旨探讨髁突定位技术预防术后出现关节症状及复发的有效性,本文回顾近20年内国内外正颌术中髁突定位技术的相关文献,经文献归纳发现,定位技术以稳定术前髁突位置为最终目的,可分为非计算机辅助和计算机辅助定位技术.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髁突定位装置(computer-aided de-sign/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 condylar positioning devices,CAD/CAM CPDs)定位效果最佳,由牙支持式与骨支持式导板组成.其余各技术定位效果由高到低排序:CAD/CAM钛板定位>手法定位>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影像定位系统.各定位技术的精准度可达到与髁突术前位置相差1~2 mm与1°~2°,有效预防术后复发以及关节症状,为不同级别的外科医生和不同难度的病例提供临床参考.该领域仍缺乏大样本和长时间随访的随机对照试验.未来需进一步研究,以优化现今髁突定位技术,提升其临床实际效用及开拓新型定位技术.
    • 张秦兰蕙; 刘方; 吴利娜; 刘洋; 王军
    • 摘要: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伴偏颌会导致颅骨、下颌骨、上颌骨的旋转和移位,并常伴有口颌面部软组织的不对称改变,影响美观和功能,其常用治疗手段(正畸和正颌手术)存在美学效果的局限性,正确评估形态改变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意义重大。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伴偏颌与颞下颌关节形态、功能变化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的发生相关,但因果关系尚存争议。本文就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伴偏颌患者的病因、软硬组织的改变、治疗手段以及其与TMD的关联进行综述。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偏颌是一种病因不明确,涉及到颅底、上颌骨、下颌骨形态变化、软组织形态变化、咬合改变以及颌骨旋转移位的复杂疾病,对颞下颌关节及下颌功能运动也会产生影响。偏颌患者中常见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需要早期治疗;其治疗手段多样,正确评估导致面部不对称的软硬组织形态变化是治疗的前提。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必要时合并软组织的修整)是治疗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伴偏颌的有效手段。此外,偏颌与TMD之间也有紧密的联系,设计治疗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
    • 樊蓉; 常新
    • 摘要: 手术优先模式(surgery-first approach, SFA)是指患者在正颌手术前绕过术前正畸这一过程,或者只进行短暂简单的术前正畸,继而直接行正颌手术,以此避免术前正畸出现的暂时性面型恶化,并缩短治疗疗程,提高患者满意度。相较于传统的正畸-正颌模式,SFA有较为严格的选择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设计及操作难度提高,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和长期稳定性的相关研究也较少。SFA作为传统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替代方案,是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也将从SFA的概念、优缺点、适应证与禁忌证、手术设计等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 兰燕; 吴娟; 王珈菁; 田莉
    • 摘要: 牙颌面畸形是临床牙科多发性疾病,常见于青少年人群,不仅削弱患者语言、咀嚼能力,且对患者外观美感会造成很大影响,对患者身心健康均造成不利影响。正颌手术是当前临床治疗牙颌面畸形首选措施,通过各种整形手法,帮助患者矫正正颌骨畸形,以提高患者面貌美观度,提高语言、咀嚼能力[1]。
    • 马英英; 刘立水; 姚志涛
    • 摘要: 目的 通过测量正颌手术前后下颌骨感兴趣区^(99m)Tc-亚甲基二磷酸盐(^(99m)Tc methylene diphos-phonate,^(99m)Tc-MDP)吸收比值,了解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术后下颌骨的代谢、更新及改建情况。方法 收集2019—2021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附属口腔医院诊断为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15例,术式包含双侧下颌升支矢状骨劈开后退术,分别于正颌手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收集全身及局部(头颈部)骨显像资料,通过Syngo图像处理系统重建图像,设定双侧髁状突、双侧颏孔区及正中联合为感兴趣区,获取放射性计数值,为排除患者间个体差异,选取患者第4腰椎吸收值作为参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例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双侧颏孔区、双侧髁状突及正中联合^(99m)Tc-MDP的吸收比值时间变化趋势差异有显著性(P<0.05)。整体趋势为升高后下降,且术后3个月显著高于术后6个月显著高于术前,其中双侧髁状突吸收比值均高于双侧颏孔区及正中联合。结论 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术后下颌骨代谢活跃,其中以髁状突最为明显,于术后6个月放射性核素吸收值趋于稳定。
    • 谢岭
    • 摘要: 目的:观察基于ADOPT问题解决模式的护理在正颌手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14例行正颌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围术期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围术期采用基于ADOPT问题解决模式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生命质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理障碍、社交障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6%,低于对照组的17.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ADOPT问题解决模式的护理应用于正颌手术患者围术期,可降低负性情绪评分、生命质量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 王梦桃
    • 摘要: 目的:分析正颌手术患者围术期针对性护理的实施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长沙市口腔医院接受正颌手术的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情绪状况、护理满意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试验组抑郁及焦虑自测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正颌手术患者应用围术期针对性护理,能够帮助患者维持良好心态,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 王映; 王浩然; 陈彬
    • 摘要: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外科手术前后上下颌基骨及牙弓宽度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经验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其中行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者32例,筛选出术前正畸配合上颌扩弓的26例患者,收集锥形束CT影像数据,建立三维影像,分别测量患者初诊时、正畸扩弓后及正颌手术后上、下颌基骨及牙弓宽度,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正畸扩弓后与正颌手术后基骨及牙弓宽度变化。结果:上颌扩弓后,基骨及牙弓宽度较初诊时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通常需进行术前上颌正畸扩弓,患者行正颌外科手术后上颌基骨及牙弓宽度较术前缩窄,术后正畸需配合继续扩弓;而下颌基骨及牙弓宽度无明显变化。
    • 王瑞宇; 姜楠; 曹品银; 刘尧; 祝颂松; 毕瑞野
    • 摘要: 目的建立成人颞下颌关节强直分类新体系,指导不同临床特点的成人颞下颌关节强直(temporo-mandibular joint ankylosis,TMJA)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方法提出基于成人颞下颌关节功能重建的“CD”强直分类法,即髁突残留情况(C)、牙颌面畸形程度(D)分类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及关节外科的TMJA患者共56例(73侧强直关节),采用“CD”分类法将患者分为4个亚类,分别为内侧髁突头部分残留且无明显骨性错颌(C+D-)、内侧无髁突头残留且无明显骨性错颌(C-D-)、内侧髁突头部分残留且伴骨性错颌(C+D+)、内侧无髁突头残留且伴骨性错颌(C-D+)。对不同亚类患者采取不同的颞下颌关节重建治疗策略并进行随诊。“C+”:采取关节外侧成形术(lateral arthroplasty,LAP),在解除强直的同时保留内侧残留髁突;“C-”:强直骨球较小,升支高度丧失不明显,行关节间隙成形解除强直;强直骨球较大,升支高度降低明显,解除强直后行关节重建;“D+”:同期或分期采用外科手段矫治继发牙颌面畸形;“D-”:术后进行正畸治疗改善咬合关系,口腔疾病对症治疗。结果根据“CD”分类法采取不同颞下颌关节强直手术治疗策略后,56例患者共73侧关节强直全部解除,平均开口度由(3.6±3.2)mm提升至(32.8±5.4)mm(P<0.001)。术后随访12~48个月,未见关节强直复发。结论“CD”分类法对高效指导成人关节强直患者临床方案的制定有积极指导意义,也有利于将颞下颌关节功能重建的理念在更多单位进行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