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切除术,经皮

椎间盘切除术,经皮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1年内共计210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机械、仪表工业、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0篇、专利文献717747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中国骨伤、解剖与临床、脊柱外科杂志等; 椎间盘切除术,经皮的相关文献由832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大志、侯树勋、刘斌等。

椎间盘切除术,经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0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717747 占比:99.97%

总计:717957篇

椎间盘切除术,经皮—发文趋势图

椎间盘切除术,经皮

-研究学者

  • 杨大志
  • 侯树勋
  • 刘斌
  • 叶晓健
  • 商卫林
  • 宋跃明
  • 曾建成
  • 李振宙
  • 杨波
  • 聂鸿飞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文强; 张啸宇; 王楠; 蒋理; 席志鹏; 邓蓉蓉; 王庚启; 谢林
    • 摘要: 目的:探讨腰椎侧后路经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对不同退变程度邻近节段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的影响以及由该术式导致的邻椎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s,ASD)发病风险.方法:选择成年健康男性志愿者1名,CT扫描获得其腰骶椎影像数据,重建骨性结构外轮廓,并以此为基础在3D-CAD软件中使用平滑曲线拟合骨性结构外轮廓,正向绘制完整无退变的L3-S1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和L3-L4及L5-S1节段退变模型.在L4-L5节段右侧通过切除部分关节突、髓核组织模拟纤维环破口完成PTED手术仿真模拟后,在屈曲、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扭转6个工况下完成数字模拟分析,并通过采集纤维环冯米塞斯应力和椎间盘内压力的变化评估邻近节段椎间盘生物力学环境的变化,以评估术后ASD的风险.结果:在无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有限元模型中,PTED术后模型纤维环冯米塞斯应力和椎间盘内压在绝大多数受力工况下均仅出现轻度上升,在少部分工况下出现轻度下降,术前术后并无显著变化趋势.在原有退变邻近节段椎间盘模型中,PTED术前术后模型的间盘退变相关生物力学指标均出现显著恶化,导致潜在的邻椎病发病风险上升.结论:PTED手术不会导致无退变邻近节段椎间盘的术后生物力学环境明显恶化,而邻近节段椎间盘原有的退变是术后ASD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 魏飞龙; 高浩然; 朱凯龙; 杜明瑞; 武圣达; 王铭麒; 陈旭; 周程沛; 钱济先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5年8月—2016年9月诊断为LDH并行PETD治疗的102例患者.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1 d、3个月、6个月、12个月、36个月时评估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资料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86例患者完成36个月及以上随访,其中男56例、女30例,年龄19~88(46.96±14.03)岁,随访36~46(40.91±3.21)个月.86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无术中转开放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2%(1/86),复发率为5.8%(5/86).术后1 d、3个月、6个月、12个月、36个月,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下降,JOA评分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TD治疗LDH可取得满意疗效.HNP大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BMI可能对预后也有一定影响,但尚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 曹志武; 陈刚; 曾凯斌
    • 摘要: 目的 系统分析并比较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 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Ovid等数据库,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治疗单节段LDH的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11月20日.收集关于PELD与MED治疗LDH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0项研究,受试者总计956例,男523例,女433例;其中,PELD组455例,MED组501例.荟萃分析结果表明,2组手术时间、术后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二次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ED组相比,PELD组手术切口小、术后卧床及住院时间短,但术中透视次数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LD与MED均是治疗LDH的有效方式,安全性相当,PELD具有手术切口小、术后卧床及住院时间短等优势,但术中射线暴露增加.
    • 贺元; 关炳瑜; 吴世萍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高原地区高/低位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高原地区LDH患者88例,按椎间盘突出节段分为高位组(L1~4,A组,42例)和低位组(L4~S1,B组,46例),均采用PETD治疗.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和术后3周空腹状态下静脉血炎性因子水平.采用MacNab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A组术前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率、感觉障碍发生率、腰痛VAS评分及炎性因子水平显著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硬膜撕裂、深静脉血栓、感染、马尾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TD治疗高原地区高/低位LDH总体疗效相当;高位LDH患者术前腰痛症状较低位患者更重,股神经牵拉试验多呈阳性,住院时间更长.
    • 陈欢; 凌钦杰; 周兴平; 钟乐天; 刘锦滔; 何二兴
    • 摘要: 目的 比较一次破开黄韧带与内窥镜下分步破开黄韧带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9月接受PEID治疗的63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28例术中一次破开黄韧带(A组),35例术中在内窥镜下分步破开黄韧带(B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住院时间、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时间超过16个月,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透视次数多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有23例(82.1%)、B组中有27例(77.1%)术后出现下肢局部麻木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1例术后出现小腿后侧麻木感较术前加重并伴有刺痛,考虑为S1神经根损伤,经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后康复.结论 2种术式均安全有效,在合适的手术适应证下,一次破开黄韧带的手术时间更短,应优先选用;若患者不能耐受或适应证不满足,可选择内窥镜下分步破开黄韧带.
    • 冯凯
    • 摘要: cqvip: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是骨科常见疾病,也是成年人腰腿痛的主要病因之一。非手术治疗是大多数LDH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仍有10%~20%的患者因非手术治疗达不到理想效果或症状反复发作不得不选择手术摘除突出髓核以解除神经压迫[1]。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是治疗LDH的经典微创术式,在把握适应证的基础上,能够代替创伤更大的开放手术。
    • 刘佐忠; 黄黎黎; 邵高海; 李波; 邓忠良
    • 摘要: 目的 比较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及后路小切口椎间盘切除术(M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8年10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6例LDH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PELD组、MED组和MD组,每组32例,记录并比较3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 d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水平,术后1 d、3 d切口疼痛程度,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疗效,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ELD组在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 d CPK水平及术后1 d、3 d伤口疼痛程度方面优于MED组,而MED组优于MD组;术中出血量PELD组0.05).3组术后1个月、12个月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病例腿痛缓解较腰痛缓解更为明显.末次随访时3组间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轻微并发症经术中、术后对症处理后改善.结论 3种手术方式均为治疗LDH的有效方案,PELD最为微创,符合快速康复理念,对于外侧型及旁侧型LDH具有明显优势,而中央型LDH采用MED治疗为宜.
    • 张亮; 王静成; 刘忠军; 冯新民
    • 摘要: 目的 探讨Quadrant工作通道下髓核摘除术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A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通过Quadrant工作通道下实施髓核摘除手术联合纤维环缝合手术治疗的10例ALDH患者(纤维环缝合组),以及髓核摘除手术治疗的12例ALDH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24h、1周及1年以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术前、术后1周及1年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末次随访时通过MacNab量表评估疗效,同时记录随访过程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纤维环缝合组切口长度略短(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纤维环缝合组术后24h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术后1周、1年的VAS评分及术后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环缝合组优良率9/10,对照组优良率10/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环缝合组术后无复发病例,对照组有2例共2个节段术后复发,复发率2/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uadrant工作通道下髓核摘除手术联合纤维环缝合手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可以进一步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术后早期疼痛,同时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复发率.
    • 尹自龙; 王晓滨; 张啟维; 张华俦; 徐宏兵; 薛庆云; 张耀南; 文良元; 王强
    •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创通道下的腰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MTLIF)和开放腰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OTLIF)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9月北京医院骨科66例腰椎管狭窄症或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间不稳行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MTLIF(MTLIF组)、33例行OTLIF(OTLIF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射线暴露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手术期发热,手术前、后腰与腿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术后4年相邻节段退变、内固定松动、椎间融合器塌陷情况.结果 MTLIF组手术时间为(191.6±50.5)min、射线暴露次数为(15.5±6.4)次,均明显多于OTLIF 组的(105.8±23.1)min 和(7.2±1.4)次(t=17.210,t=10.850,均 P<0.01);术中出血量为(150.4±70.4)ml、术后引流量为(90.4±30.7)ml,术后2周 VAS 和ODI 评分分别为(2.4±0.7)和(24.5±3.7)分,均明显少于OTLIF 组的(250.7±43.9)ml、(216.3±67.8)ml、(4.5±1.6)和(30.6±4.6)分(t=-12.830,t=-14.070,t=-6.890,t=-5.805,均P<0.01).MTLIF组和OTLIF组术后发热[1例(3.3%)比4例(12.1%),x2=-1.660,P=0.20]、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1.2±0.7)比(1.3±0.6)分,t=-0.628,P=0.53]、ODI 评分[(14.2±2.7)比(14.7±2.5)分,t=-0.756,P=0.45]、Bridwell Ⅰ 级椎间融合率[86.7%(26/30)比84.8%(28/33),x2=0.042,P=0.84],术后4年随访相邻节段退变[0例(0)比 1 例(3.0%),x2=0.924,P=0.34]、内固定松动[1 例(3.3%)比 1 例(3.0%),x2=0.005,P=0.95]、椎间融合器塌陷[1例(3.3%)比1例(3.0%),x2=0.005,P=0.95]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相对于OTLIF,MTLIF能达到充分减压、相同的融合率,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长期疗效满意,但手术时间较长、射线暴露次数较多.
    • 刘波; 李志城; 廖翔
    • 摘要: 目的比较经皮脊柱内镜手术(PELD)与硬膜外阻滞(EB)治疗不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及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疼痛科收治的不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经皮脊柱内镜手术治疗(PELD组)40例,行硬膜外阻滞治疗(EB组)40例。采取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第3日的临床疗效,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日的视觉模拟评分(VAS)、VAS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未出现神经损伤、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PELD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EB组[95.0%(38/40例)比75.0%(30/40例),P=0.012]。两组患者治疗后第3日的VAS均较治疗前降低[PELD组(1.5±0.4)分比(5.9±0.7)分,P=0.001;EB组(3.5±0.5)分比(5.7±0.8)分,P=0.002],且PELD组治疗后第3日的VAS评分显著低于EB组(P=0.002)。治疗后第3日时两组VAS<3分患者例数均明显增多,且PELD组明显多于EB组(32例比13例,P<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第3日的hs-CRP、CPK及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且PELD组较EB组下降更为显著(P均<0.05)。结论经皮脊柱内镜手术与硬膜外阻滞均能有效治疗不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但经皮脊柱内镜手术治疗有效率优于硬膜外阻滞治疗,且可快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并降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