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植入材料

植入材料

植入材料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634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外科学、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9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629072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十七届全国相图学术会议暨相图与材料设计国际研讨会、第三届全球华裔整形外科医师大会、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妇科盆底学术会议等;植入材料的相关文献由1207位作者贡献,包括叶雷、吴开春、冯华等。

植入材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9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29072 占比:99.97%

总计:629256篇

植入材料—发文趋势图

植入材料

-研究学者

  • 叶雷
  • 吴开春
  • 冯华
  • 周健
  • 杨柯
  • 王志强
  • 节云峰
  • 谢健全
  • 阮建明
  • 魏崇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海峰; 黄强; 戴一平; 朱文昱; 闫可; 王羽; 吴杰; 顾栋桦; 徐晓峰; 曹龙兴
    • 摘要: 背景:颅骨成形术历史久远,但植入材料的选择一直无定论,虽不断更新,但始终不尽人意.目的:分析硅胶和钛网用于颅骨成形失败的原因.方法:选择5例有长期完整随访资料的颅骨成形患者,其中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53岁,共经历8次手术;取出硅胶3次,取出钛网3次,重新缝合切口而保留钛网2次;时间跨度最短2个月,最长20年;首发症状都是植入物外露或感染,植入材料以硅胶为主,另一种以切口哆开为特征,以钛网居多.所有病例手术前后均经CT扫描,结合临床症状对认为不取出植入材料不可能治愈的患者手术取出植入材料,并对清创取出的组织进行病理分析.结果 与结论:①取出植入材料硅胶和钛网各3例,除了排异反应,偶发毛囊炎和外力撞击也是颅骨成形失败的促发因素;发病潜伏期为2个月-20年,主要表现为手术区域的感染和植入材料的暴露;②CT影像表现为炎症的病例,在病理上除了常见的白细胞浸润,还有整合素-X亚基(CD11c)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在炎性组织中表达;③结果 表明,长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持续排异反应是硅胶和钛网植入失败的根本原因,偶发头皮毛囊炎和外力撞击是促发因素,病理切片上新发现的成骨反应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 赵海峰; 戴一平; 朱文昱; 闫可; 王羽; 吴杰; 顾栋桦; 徐晓峰; 曹龙兴; 黄强
    • 摘要: 背景:颅骨成形术历史久远,但植入材料的选择一直无定论,虽不断更新,但始终不尽人意。目的:分析硅胶和钛网用于颅骨成形失败的原因。方法:选择5例有长期完整随访资料的颅骨成形患者,其中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53岁,共经历8次手术;取出硅胶3次,取出钛网3次,重新缝合切口而保留钛网2次;时间跨度最短2个月,最长20年;首发症状都是植入物外露或感染,植入材料以硅胶为主,另一种以切口哆开为特征,以钛网居多。所有病例手术前后均经CT扫描,结合临床症状对认为不取出植入材料不可能治愈的患者手术取出植入材料,并对清创取出的组织进行病理分析。结果与结论:(1)取出植入材料硅胶和钛网各3例,除了排异反应,偶发毛囊炎和外力撞击也是颅骨成形失败的促发因素;发病潜伏期为2个月-20年,主要表现为手术区域的感染和植入材料的暴露;(2)CT影像表现为炎症的病例,在病理上除了常见的白细胞浸润,还有整合素-X亚基(CD11c)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在炎性组织中表达;(3)结果表明,长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持续排异反应是硅胶和钛网植入失败的根本原因,偶发头皮毛囊炎和外力撞击是促发因素,病理切片上新发现的成骨反应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 田冲; 高博; 于鸿伟; 王培
    • 摘要: 背景:随着医学生物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各种人造骨替代物,为未来临床治疗跟骨骨折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目的:对不同骨修复材料治疗跟骨骨折的方法和进展进行归纳总结.方法:由第一作者运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跟骨骨折、自体骨、同种异体骨、人工骨"或"Calcaneus fracture,Autologous bone,Allogenic bone,Artificial bone"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与检索关键词材料学特点、生物相容性及其应用效果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的文章.结果 与结论:自体骨是临床修复骨缺损的首选材料,但存在供应量有限、供区并发症、造成二次创伤等问题,后来采用同种异体骨、磷酸钙、硫酸钙并加用克氏针、钢板、空心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含有骨形态发生蛋白、富含血小板的血浆、骨髓抽吸浓缩液的骨材料开始应用于临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目前运用在跟骨骨折不愈合的植骨材料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富含血小板血浆、骨髓抽吸浓缩液辅助治疗可取得更加良好的疗效,同时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复合植骨材料会成为未来治疗骨不愈合的主流.
    • 田冲; 高博; 于鸿伟; 王培
    • 摘要: 背景:随着医学生物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各种人造骨替代物,为未来临床治疗跟骨骨折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目的:对不同骨修复材料治疗跟骨骨折的方法和进展进行归纳总结。方法:由第一作者运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跟骨骨折、自体骨、同种异体骨、人工骨”或“Calcaneus fracture,Autologous bone,Allogenic bone,Artificial bone”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与检索关键词材料学特点、生物相容性及其应用效果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的文章。结果与结论:自体骨是临床修复骨缺损的首选材料,但存在供应量有限、供区并发症、造成二次创伤等问题,后来采用同种异体骨、磷酸钙、硫酸钙并加用克氏针、钢板、空心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含有骨形态发生蛋白、富含血小板的血浆、骨髓抽吸浓缩液的骨材料开始应用于临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目前运用在跟骨骨折不愈合的植骨材料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富含血小板血浆、骨髓抽吸浓缩液辅助治疗可取得更加良好的疗效,同时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复合植骨材料会成为未来治疗骨不愈合的主流。
    • 李莉; 徐梦兰
    • 摘要: 针对聚醚醚酮树脂(PEEK)为一特种新型热塑性工程塑料,凭其摩擦性能优异、弹性模量和皮质骨相近、机械强度高、蠕变量低、耐化学腐蚀和生物相融性出色等特点,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创伤、关节外科及脊柱内植入物,就聚醚醚酮树脂及其复合材料在骨科植入方面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 顾岩; 杨建军; 宋致成; 唐健雄
    • 摘要: 腹壁疝是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应用植入材料对腹壁疝进行修复重建是其主要治疗方式,但至今尚无一种植入材料能够达到理想的标准。腹壁缺损的分级有助于识别发生外科手术部位事件(surgical site occurrence,SSO)风险的高危患者。了解不同植入材料的特性,在腹壁缺损分级的基础上选择合适补片将有助于提高腹壁缺损的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现有植入材料进行改进及新型智慧生物活性材料的创建是未来植入材料发展的方向。
    • 周静(综述); 张富文(审校); 李蓓(审校)
    • 摘要: 眼眶骨折是外伤性疾病常见的眼眶并发症,部分需要行眼眶骨折修复手术治疗。不同材料的植入物,是影响手术效果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植入物的选择国内外至今尚未有统一的标准。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植入材料多为异质材料,有不可吸收材料和可吸收材料两类。不可吸收材料使用最多的是钛网和高密度多聚乙烯(Medpor)。可吸收材料主要是各类高分子聚合物。这两类材料在临床的使用过程中都表现出了不同的优缺点,通过查阅近5年的相关报道,对比这两类材料的优缺点,可以为临床医生的选择提供一些参考。
    • 白云洋; 孙晓雯; 王逸君; 张学慧
    • 摘要: 目的评价仿生电活性钛酸钡(BaTiO3,BTO)/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P(VDF-TrFE)涂层钛植入材料促进骨结合性能的效果。方法首先将直径为2 mm、长度为5 mm的医用纯钛圆柱进行表面喷砂-酸蚀处理,然后将BaTiO3/P(VDF-TrFE)溶液均匀涂覆在钛柱表面。待烘干后对涂层表面进行电晕极化处理。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原子力显微镜、水接触角测量仪分别对材料表面形貌、元素组成、表面粗糙度和亲疏水性进行表征检测,PLLA涂层钛柱作为对照材料。选取实验兔4只,在双侧胫骨位置各制备3个间隔为1 cm的圆形缺损,在左侧胫骨植入PLLA涂层钛柱,右侧胫骨植入仿生电活性涂层钛柱,术后4周和12周分别取材进行硬组织的骨形态检测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理化性能表征检测显示,BaTiO3/P(VDF-TrFE)涂层和PLLA涂层均匀附着在钛柱表面,涂层厚度约50μm,且表面结构致密。电活性涂层可见钛酸钡纳米颗粒均匀分布在P(VDF-TrFE)基体内。两种涂层表面的粗糙度和水接触角无明显差异。电活性涂层具有稳定的压电性能,且压电常数接近生理量级。动物实验显示,术后4周,仿生电活性涂层材料表面和新骨结合紧密,涂层材料稳定无降解;而PLLA涂层材料表面由于材料有部分降解导致新骨结合较差,电活性涂层的骨结合率明显高于PLLA涂层。术后12周,两组的新骨成熟程度均增加,骨陷窝明显,仿生电活性涂层仍然保持稳定状态;而PLLA涂层进一步发生降解,和新骨结合程度弱于电活性涂层组。结论仿生电活性BaTiO3/P(VDF-TrFE)涂层钛可能作为一种具有促进骨整合功能的种植体涂层材料。
    • 白云洋; 孙晓雯; 王逸君; 张学慧
    • 摘要: 目的 评价仿生电活性钛酸钡(BaTiO3,BTO)/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P(VDF-TrFE)涂层钛植入材料促进骨结合性能的效果.方法 首先将直径为2 mm、长度为5 mm的医用纯钛圆柱进行表面喷砂-酸蚀处理,然后将BaTiO3/P(VDF-TrFE)溶液均匀涂覆在钛柱表面.待烘干后对涂层表面进行电晕极化处理.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原子力显微镜、水接触角测量仪分别对材料表面形貌、元素组成、表面粗糙度和亲疏水性进行表征检测,PLLA涂层钛柱作为对照材料.选取实验兔4只,在双侧胫骨位置各制备3个间隔为1 cm的圆形缺损,在左侧胫骨植入PLLA涂层钛柱,右侧胫骨植入仿生电活性涂层钛柱,术后4周和12周分别取材进行硬组织的骨形态检测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理化性能表征检测显示,BaTiO3/P(VDF-TrFE)涂层和PLLA涂层均匀附着在钛柱表面,涂层厚度约50μm,且表面结构致密.电活性涂层可见钛酸钡纳米颗粒均匀分布在P(VDF-TrFE)基体内.两种涂层表面的粗糙度和水接触角无明显差异.电活性涂层具有稳定的压电性能,且压电常数接近生理量级.动物实验显示,术后4周,仿生电活性涂层材料表面和新骨结合紧密,涂层材料稳定无降解;而PLLA涂层材料表面由于材料有部分降解导致新骨结合较差,电活性涂层的骨结合率明显高于PLLA涂层.术后12周,两组的新骨成熟程度均增加,骨陷窝明显,仿生电活性涂层仍然保持稳定状态;而PLLA涂层进一步发生降解,和新骨结合程度弱于电活性涂层组.结论 仿生电活性BaTiO3/P(VDF-TrFE)涂层钛可能作为一种具有促进骨整合功能的种植体涂层材料.
    • 张利兴; 田昂; 李锡; 白希壮
    • 摘要: 背景:在钛金属表面改性和涂层化修饰的方案中,表面纳米管改性及羟基磷灰石涂层修饰构建的药物缓释体系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目的:构建载盐酸万古霉素的二氧化钛纳米管/羟基磷灰石复合载药涂层,研究复合涂层的体外药物缓释性能及细胞毒性.方法:以两步阳极氧化法在钛表面制备二氧化钛纳米管涂层,再通过电泳沉积方法制备羟基磷灰石涂层,从而得到钛基表面纳米管/羟基磷灰石的复合涂层结构.随后以该复合涂层为药物承载平台,通过物理吸附方式进行盐酸万古霉素的装载,最终得到载药复合涂层.检测载药二氧化钛纳米管涂层、载药羟基磷灰石涂层、载药复合涂层的体外释药性能.利用不同浓度的载药复合涂层浸提液培养人成骨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毒性.将人成骨细胞分别接种于羟基磷灰石涂层、二氧化钛纳米管涂层、载药复合涂层表面,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 与结论:①相较于载药二氧化钛纳米管涂层与载药羟基磷灰石涂层,载药复合涂层具有更长的药物缓释效能,药物释放时间超过了150 h;②在10%,50%,100%浓度的载药复合涂层浸提液中,成骨细胞的相对活性均>70%,无明显细胞毒性;③3种涂层表面的成骨细胞生长良好,细胞骨架完整,细胞的核质比例正常,与单纯培养的细胞形态无明显无别;④结果表明,二氧化钛纳米管/羟基磷灰石/盐酸万古霉素涂层具有良好的体外药物缓释性能,无明显的细胞毒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