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世界体系

世界体系

世界体系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490篇,主要集中在外交、国际关系、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7739篇;相关期刊347种,包括思想政治课教学、社会、学术论坛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七届学术年会暨吴于厪学术思想研讨会、2001年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国际论坛、中国世界古代史2016年会等;世界体系的相关文献由507位作者贡献,包括梁孝、江华、胡欣等。

世界体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6 占比:1.0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7739 占比:98.98%

总计:48229篇

世界体系—发文趋势图

世界体系

-研究学者

  • 梁孝
  • 江华
  • 胡欣
  • 余伟民
  • 俞新天
  • 吴苑华
  • 王湘穗
  • 董进泉
  • 谢弗
  • 郑永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隋云鹏
    • 摘要: 近年来,国际局势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更直观、更激烈、更显著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站在世界继往开来的重要关口,中华文化应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未雨绸缪、全面应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构建世界体系,促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朝向进一步有利于中国、有利于世界进步力量的方向发展。本文分析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演进和中国应对,并提出了构建中华文化新天下体系、中华文化新自由体系、中华文化新国际主义体系等三项构建中华文化世界体系的主要内容。
    • 刘强
    • 摘要: 中国香港故事的展开受到历史轨迹和时代力量双重因素的影响。历史轨迹显示了中国香港历史的具体特征,每个时期中国香港的经济模式都会引发社会结构的变化,并影响到中国香港民众的身份认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时代力量已超越环境的特殊性,中国香港必须准备把握时代的变化,摆脱过时理念束缚,不断探索中国香港生存发展新的角色定位。面向未来,讲好从“旧香港人”到“新中国香港人”的中国香港故事,可以为“一国两制”条件下中国香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 王洪波
    • 摘要: 近年来,在西方国家主导下,恐慌、谣言、歧视等信息充斥于全球信息流动中,进一步造成了全球极端主义、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国际传播秩序重构的必要性、可能性和路径再次引起越来越广泛的讨论。对此,中国创造性提出文明互鉴观,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具有广泛的人类普适性。中国方案坚持文明对话、文化平等理念,以跨文化交流为支撑,促进全球信息的水平性、双向性、对等性流动,推动构建一个各国都能够普遍接受的兼具包容与开放的多元全球体系。
    • 卢兴
    • 摘要: 中国近代以来的秩序观念经历了由“天下体系”到“世界体系”的转变,这在哲学理念上体现为由“形而上的普遍性”向“逻辑的普遍性”转变。随着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其强调特殊性的政治取向深刻影响了现代三大文化思潮。作为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代表,现代新儒学的三代学人都更为重视从普遍性的维度确证中国文化的恒久价值,而并非仅从民族文化特殊性的维度立论,这个立场与文化民族主义思潮存在着根本差异。现代新儒家的秩序观在“世界体系”的表象之下体现出对传统“天下体系”的回归,在理念上更为认同“形而上的普遍性”。因此,以单一的“民族主义”概念框架来界定现代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显然有失偏颇。
    • 周光俊
    • 摘要: 处于民族、国家和世界体系三重政治结构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既需要完成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也需要在这种结构下保持疆域的完整、民族的多样、国家的持续发展。从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属性来看,作为一个共同体存在的中华民族不仅需要国家场域予以确认和认可,更需要世界维度的他者认可,而民族国家主体的唯一性确保了作为共同体的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受制于三重政治结构的约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呈现出一种非均衡的格局,影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制度建构、形态特征和政策选择。在非均衡的格局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呈现出递进式与复合协同式的交织,体现为主体的复合性、任务的交织性和目标的交融性。因此,需要塑造一种共命运的民族共同体以实现民族的演进,完成国家统一与民族国家建设以实现国家的演进,以新的世界秩序的形成助推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沈江平; 金星宇
    • 摘要: 世界体系学派以"世界体系"分析替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分析,以"世界体系"而非"生产方式"作为历史分期单位,采用"结构主义"而非"阶段论"作为分析架构,借助"否思"思维方法代替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范式,对人类社会形态演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涵要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离不开经典作家对世界历史的分析,并由此确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其蕴含的科学辩证法是审思民族性与世界性、历史性与人文性关系的不二法则。因而厘清世界体系学派"重释"的功过得失并回归经典理论,是捍卫和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生命力和时代解释力的通途。
    • 周少青
    • 摘要: 21世纪世界面临的各类共同性危机亟需各国秉承文明共存、交流、互鉴的理念加以应对.文明互鉴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它能够消除不同文明圈国家和人民之间的隔阂、误解、偏见,实现人心相通,从而为最低限度和终极意义上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提供思想和价值观上的支撑,而且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文明互鉴也是现代世界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种种迹象表明,西方(文明)中心主义已成为制约文明互鉴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主要障碍.文明平等、包容、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它在给中国及世界带来希望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 余昕
    • 摘要: 活跃在环南中国海的燕窝贸易是中华晚期帝国、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南洋华人贸易三重世界互动和交融的产物.对燕窝的需求源于中华文明的本体论和世界逻辑,燕窝贸易网络则起源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在中华晚期帝国南疆的扩张,其实践运作依赖南洋华商的社会组织方式、移民模式和历史行动原则.而在当下,燕窝贸易和消费同时按照工业化逻辑、香港燕窝商人的价值理论及其对燕窝物质性的理解来运作.对多重世界交融历史过程及其当下状况的研究,需要拓展关于不同"生产"过程所代表的物质性与抽象整体之连接与交融的想象,将人群生产活动视为历史的结果和历史展开的方式.
    • 郑吉伟; 宋鑫
    • 摘要: 21世纪以来,西方左翼学者对世界体系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世界体系理论与现代化理论的关系上,他们认为世界体系理论超越了现代化理论仅从国家内部分析欠发达国家落后原因的研究视角、所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统一性的研究观点及其非历史性的研究特点.在现代世界体系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上,西方左翼学者探究了现代世界体系与资本主义世界的起源、"中心"与"外围"概念的重新界定以及经济全球化对世界体系理论的挑战.在世界体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关系上,一些学者认为,世界体系理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世界体系理论扩展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 韦雨佳
    • 摘要: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自70年代创建以来就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吸收了马克思思想的基础上,这位左翼西方学者特别关注现代世界体系的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就国家界定与劳动分工进行分析.本文试图从以上角度加以详细地阐释,以对发展趋势未来预测及国家定位问题加深认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