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梁楷

梁楷

梁楷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231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中国文学、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1篇、相关期刊137种,包括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佛教文化、老年教育(书画艺术)等; 梁楷的相关文献由20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福顺、从容、孙青瑜等。

梁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1 占比:100.00%

总计:231篇

梁楷—发文趋势图

梁楷

-研究学者

  • 李福顺
  • 从容
  • 孙青瑜
  • 张晓健
  • 何海云
  • 何海锋
  • 刘晓阳
  • 吴鑫城
  • 周明亮
  • 孙方友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顾村言
    • 摘要: 明代陈继儒《太平清话》记有:“余曾见梁楷(绘)孔子梦周公图、庄生梦蝴蝶图,萧萧数笔,神仙中人也。”即可以想见明代人对于梁楷的追慕,梁楷的“萧萧数笔”中活泼泼的精神正代表了历代中国人对自由的向往。奇怪的是,一方面,高教授极个人化地认为中国藏家不能欣赏梁楷那样的减笔画(或曰写意画),另一方面,在《写意——中国晚期绘画衰落的原因》一文中,对于中国减笔画或写意画在明清的发展,高教授又将之归为中国晚期绘画衰落的原因。
    • 宗晓优
    • 摘要: 禅宗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追求超越一切、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禅学思想中的顿悟说、游戏三昧、不立文字等对绘画产生巨大影响,本文是围绕以南宋画家梁楷的生平经历及绘画作品分析绘画中的禅学思想以及禅宗兴盛后,对水墨发展产生的根本性影响。
    • 张子茹
    • 摘要: 梁楷是南宋时期一位极具个人风格的画家。尤其在其晚期作品中,万法皆空,几近完成了极简的回归,尽显简易至极的朴素之美。他的作品在邻国日本广为人知,其热度经久不衰。除梁楷之外,一些当时在国内不太受主流追捧的画家,如牧溪、玉涧等人,在彼时日本享有同样高的地位,对于其中的原因,本文带领大家一探究竟。
    • 胡朝霞
    • 摘要: 中国画及至宋代,出现了梁楷,开创了泼墨画。这一个“泼”字,包含着自由豪放、一任天然、意趣横生、真情流露的意味。在艺术世界中,其实我最喜欢这个大写意式的“泼”字。洁白的宣纸、乌黑的墨汁任由我挥洒;坚质的石块、鲜红的印泥任由我摆布,雄强的北碑、潇洒的南帖任由我取舍……由着性情信马由缰,其乐无穷。我与梁楷一拍即合,高山流水隔代知音。
    • 施錡
    • 摘要: 从南宋至元代,出现了诸多水墨减笔“散圣图”,一般由禅师题赞。此种“散圣图”流传到日本后,被冠以牧溪、梁楷等画家之名,但“散圣图”的发展谱系并未得以充分的整理。本文通过对“散圣图”的风格变化,以及宋代书写工具的关联研究,得出其发展的特征和内在的规律,从而对部分混淆于其中的仿作进行鉴别。
    • 张子茹
    • 摘要: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梁楷《三高游赏图》(纵25.3cm、横26.0cm),画作为册页式装裱,图上绘有儒释道三家形象人物故事。学术界通常把这张《三高游赏图》归位“虎溪三笑”的题材。以梁楷《三高游赏图》为中心,对故宫博物院藏梁楷册页进行再辨析,《三高游赏图》有不同寻常之处,从此画风格画风、款式形态、内容题材等方面对此画做些再认识和讨论。
    • 王智涵
    • 摘要: 创作动机对于艺术家的绘画创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动机的发生离不开主体系统,也离不开客体系统,主体的动因承载来源于艺术家所有的过往生活和实践。本文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对其绘画创作产生的影响,以梁楷的代表作品《李白行吟图》为例,并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研究其绘画语言形式和艺术风格。
    • 肖谷
    • 摘要: 和田玉原石形成人物不多见,如此象形尤为难得。宽袍大袖裹身,只露出圆脑袋,衣袂随风而起。通体色彩以泼洒般水墨着色,颇有梁楷笔下《泼墨仙人》的意蕴。非眼睛鼻子嘴的具象,却不失为简笔神具的典范。
    • 张嘉辉; 徐文生
    • 摘要: 中国画笔墨的运用体现在阴阳协调的笔法与墨法中,画中物象营造的意境是画家内在精神与思想的体现,从而达到神完意足、画尽意到的境界.笔墨的运用既是道又是技,技有道的融入,道由技体现.所以笔墨技巧非"止于艺",而是要"进乎道".梁楷的泼墨写意人物画是对传统线型绘画语言的突破,是水墨语言真正独立的标志.
    • 司晓玥
    • 摘要: 以水墨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油彩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在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二者在色彩、笔触、空间布局和艺术韵味的表现上呈现出了非常大的差距。具体来说,中国画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一种整体和谐,也就是所谓"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讲求情景交融,更注重表达感性,并想要将自然物象尽收笔墨之下。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对客体的描绘,相比东方绘画来说多了一层理性,重视突出对象的个体性。一些西方画家能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添加自身对客体的精神感受,能将客体自身的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