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杜预

杜预

杜预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4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江汉论坛、人文杂志、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杜预的相关文献由135位作者贡献,包括方韬、方韜、刘运好等。

杜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0 占比:100.00%

总计:140篇

杜预—发文趋势图

杜预

-研究学者

  • 方韬
  • 方韜
  • 刘运好
  • 單周堯
  • 尚志迈
  • 张巍
  • 清风慕竹
  • 苏浩浩
  • 赫兆丰
  • 陈鲁民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马伟宣; 赵连稳
    • 摘要: 杜预(公元222―285年),字元凯,魏晋时期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文武全才,是明代以前唯一同时配享文庙与武庙的大臣。杜预一生在政治、军事及学术上颇有建树——治理地方,政绩斐然,被百姓称为“杜父”;虽不善弓马骑射,却能运筹帷幄,率军平定东吴;修订《晋律》,删繁就简;注解《左传》,流传至今。
    • 李广欣
    • 摘要: 中唐时期,啖助、赵匡、陆淳开创的新春秋学,以会通三传、摭采各家的治学方法,突破“各守一传”的汉儒传统,“变专门为通学”,乃春秋学发展的重大变革。这种“通学”特质,实为杜预左传学元素与啖助等人的宗圣原情思想相融会的产物,亦是试图建构一种“理想”学术体系的结果。追溯新春秋学会通式治学的内在逻辑,可以发现其与杜预之学乃至认同杜氏之学的唐代官方经学的联系。
    • 李想
    • 摘要: 杜预是晋代的一位将军,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渊博”和“才华”用在一位将军身上,听起来有点独特,但杜预当之无愧--他不但爱读书,还爱钻研,爱写作,在儒家典籍的研究领域留下了一座令后人难以逾越的丰碑。在史书里,杜将军被描绘成“身不跨马,射不穿札”,是说他提枪跃马不太行,射箭连个木板子都射不穿。但将军也有很多种,除了身先士卒的勇将,还有一部分擅长运筹帷幄的智将,他恰好就属于后一类。
    • 郑青霞; 徐晓璐
    • 摘要: 本文根据杜甫和杜牧历史诗歌的不同侧重,论述两者"史笔"的不同,追溯艺术创作和作品精神的渊源在两位先生的祖父和先祖,论述先祖杜预对两位杜家后人的影响和杜甫和杜牧的祖父对其文学风格和生活风气的影响.在人生观上,作者认为祖父杜佑的浮靡生活是杜牧浮华放浪的诗歌和生活的源头,杜审言的豪爽之气让杜甫早期的诗风有豪放的色彩.
    • 任苍云(整理)
    • 摘要: 势如破竹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在夺取魏国政权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共商灭吴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恐怕不易,不如有了充分准备再说。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他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吴国国力较为衰弱时,尽快灭掉它,不然等吴国恢复实力,就很难攻下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来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赞成杜预的想法,也劝司马炎尽快攻打吴国.
    • 杜次志
    • 摘要: 中国古代杜氏存在诸多郡望,京兆杜氏和襄阳杜氏为其中两个重要支系.《元和姓纂》将杜预三子锡、跻、尹均列为京兆杜氏之祖,预子耽因子孙南迁居襄阳而列为襄阳杜氏之祖.故耽之裔孙杜甫属襄阳杜氏无疑.另外,从杜预到杜甫的总世次多说并存,杜甫自称是杜预的十三世孙,唐时的计世方法是不连本身,故杜预到杜甫应是第十四代.在十四代中杜乾光的父、祖亦众说纷纭.杜逊与杜乾光非父子关系,按年代推算,两者之间尚另有两代,名讳待考.
    • 苏浩浩
    • 摘要: 《左传·隐公元年》“讥失教也”句为解经语,国内传世诸本均无异,而此句日本金泽文库卷子本并无“讥”字,结合版本、《左传》“讥”字用例以及杜预对《左传》的作注习惯,此句当以金泽文库本为是,原文当为“称郑伯,失教也”,国内传世诸本所多“讥”字可能是后人受杜预注经传之语影响,传抄致衍.
    • 苏浩浩
    • 摘要: 《左传·隐公元年》"讥失教也"句为解经语,国内传世诸本均无异,而此句日本金泽文库卷子本并无"讥"字,结合版本、《左传》"讥"字用例以及杜预对《左传》的作注习惯,此句当以金泽文库本为是,原文当为"称郑伯,失教也",国内传世诸本所多"讥"字可能是后人受杜预注经传之语影响,传抄致衍。
    • 邵东方; 金雯
    • 摘要: 钱钟书先生《管锥编》考释杜预“《春秋左氏传》序”所述“五情”(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汗、惩恶而劝善)之说.其再释“尽而不汗”意在修正杜预注,然于“汗”字之训诂,却移甲就乙,误采“夸大”之义,有乖“汗”之本意.其于“五情”逻辑关联之理解亦似过单一;而其将“尽而不汗”与英文表达the whole truth,and nothing but the truth相等同,并称“‘五例’者实为‘史家之悬鹄’,非《春秋》所树范”,则忽略中国经史交叉的传统与西方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不同史观间之差异,颇有架空东西方思想史脉络之嫌.从钱先生此则考证或可得出以下三点启示:其一,为文小题大做以炫博,而所提问题未必是真;其二,广列群书而失精审,所引之文似未详核原书;其三,中西对比宽泛而欠确切,驰想象而缺反思.
    • 胡永杰
    • 摘要: 本文主要对杜甫接受其两位家族先辈杜预、杜审言影响的唐代的现实背景做了一些考论.认为,一,唐代贞观时开始,杜预被配享孔子庙堂,享有官祭,地位大有提升,这一现象应对杜甫等杜氏家族成员具有很大的激励.二,初唐时期,杜审言、杜嗣先两个家族相继把茔域营建于杜预墓次,这一现象建立起了杜氏家族与杜预联系的一个有形纽带,强化了杜预对其后世的影响.三,杜嗣先、杜审言同为杜预之后,又同为初唐著名文士,但杜嗣先偏重于经史,杜审言重于诗歌.他们文化取向的差异当与其南、北不同的家族经历和传统有一定关系.四,杜审言所带来的诗歌传统和杜预所带来的儒学及政治功业传统是杜甫所面对的最主要的两个家族传统.他们影响杜甫形成了“诗是吾家事”与“奉儒守官”两途并行的人生范式,也潜在地影响了杜甫把儒学精神融入诗歌的倾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