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李国文

李国文

李国文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1年内共计21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4篇、专利文献53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现代交际、文史天地、北京档案等; 李国文的相关文献由14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国文、娄可树、刘从军等。

李国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4 占比:80.15%

专利文献>

论文:53 占比:19.85%

总计:267篇

李国文—发文趋势图

李国文

-研究学者

  • 李国文
  • 娄可树
  • 刘从军
  • 士金
  • 刘瑞敏
  • 孙敏
  • 张宗刚
  • 徐兆淮
  • 晓津
  • 杨光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骥才
    • 摘要: 近些天常常想起陆文夫来,想起往日往事的那些难忘的片断,还有他那张始终温和与宁静的脸,一如江南的水乡。老陆是我对他的称呼,李国文和王蒙则称他文夫,他们是一代人。世人分辈,文坛分代。世上一辈二十岁,文坛一代是十年。我视上一代文友有如兄长。老陆是我对他一种亲热的尊称。我和老陆一南一北很少往来,偶然在京因会议而邂逅,大家聚餐一处,老陆身坐其中,话不多,但有了他便多一份亲切。
    • 摘要: “原区委书记李国文信仰坍塌、公权私用、织圈自缚、独断专行,败坏了一方风气,带坏了一批干部,成为津南区政治生态的污染源。我们要持续改‘土’治‘水’,深度修复净化全区政治生态……”日前,津南区召开肃清李国文恶劣影响进一步净化政治生态工作会议,区委书记刘惠在会上强调。
    • 任芙康1
    • 摘要: 偌大文坛,我最亲近、交心的前辈,是李国文先生。对他这一郑重的称谓,口头表达时从未有过,总是径自呼他''老李''。这是当初结识时的原始叫法。其实,我一直想改变称呼,几次真诚地尊其''李老'',他总会调侃回来:''任老,有何指教?''而一旦我重返''老李'',他才肯正常地恢复到与''芙康''说事。前些年,我还在上班,有聊无聊,便拨个京津长途,与他上天入地说上一通。
    • 舒晋瑜1
    • 摘要: 李国文转向随笔创作已有二十余年。''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当今,文人遭遇的大环境也没有太大差别。古代学而优则仕,把文人害苦了,攀附权力成为文人基本的情结。文人应该离官场远一点,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在2015年出版的《中国人的教训》中,李国文试图通过对一个个中国古人个体命运的历史发掘、哲学思考、文学再现,让读者在借鉴古代中国人生存智慧的同时,更多地感悟今天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 王雪1
    • 摘要: 李国文是一位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老作家。他于20世纪50年代出道,''文革''的沉寂并没有减损他对自己创作能力的信心。他的小说作品张扬着理想主义的风帆,以人民性为创作依归,为他赢得了无数赞誉,文坛也以各大奖项给予他最高的承认。在复出后个人创作的旺盛期,他接手《小说选刊》,做起文学新秀的''摆渡人'',这源于他对曾经提携过自己的文学编辑的感恩与念念不忘。
    • 本刊编辑部1
    • 摘要: 李国文以《冬天里的春天》荣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他是实至名归,因为他经历过漫长的冬天,最懂新生的春天的意义,这正如海涅所说:''春天的特色只有在冬天才能认清,在火炉背后,才能吟出最好的五月诗篇。''推出这期刊物的时候,时节已入小满,刚刚与春天作了别,而我们还欠春天一首诗,这便是关于李国文的这组特稿。我们约请到李国文先生挚友任芙康先生、《中华读书报》总编辑助理舒晋瑜女士、中国现代文学馆王雪博士共同讲一讲朋友李国文、作家李国文、长者李国文其人其文。
    • 曹霞1
    • 摘要: 《冬天里的春天》是李国文''归来''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并于1982年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一个颇有意味的悖反现象是,近一二十年来,关于''茅奖''的批评之声不断,但在获奖迄今的近四十年里,《冬天里的春天》和部分同届获奖作品又是寂寞的,关于它们的评论寥寥。
    • 陈世旭1
    • 摘要: 一、母亲月台除夕,桌上唯一见到肉的菜是一盆有半根猪筒骨的萝卜汤。那是一年中最好吃的一顿饭。母亲是广东潮州人,会烧菜,能用一块猪肉皮蹭锅,加一小勺酱油把豆腐和大白菜帮子烧出红烧肉的色香味。只要是她做饭,我们就天天是过年。但她很少有时间做饭。我姐,我,弟弟,妹妹,全家五口全靠她一个人在一间废品加工厂做工的工钱活口。
    • 孙会军
    • 摘要: 《冬天里的春天》是我国当代作家李国文198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一年之后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2018年,英国ACA出版有限公司推出了刘全福教授翻译的这部小说的英译本。小说原文发表于改革开放之初,时隔36年之后,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小说中的某些政治词汇和话语,即使汉语读者看来也有政治口号之嫌,显得有些时过境迁,这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那么译者是如何翻译这部小说中的政治词汇和政治话语的?译者的译文风格如何?在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笔者发现译文中有两个明显的个性化变通策略,即去政治化倾向和诗学取向。笔者尝试借用批评译学的研究思路,结合出版社选材倾向、译者的文学翻译认知、审美取向、翻译理念和翻译目的等因素,尝试从意识形态角度对翻译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