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权力本位

权力本位

权力本位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中国政治、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1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大众心理学、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湖南警察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3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法学)等;权力本位的相关文献由105位作者贡献,包括吕艳红、冯志峰、刘庆泰等。

权力本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 占比:56.8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53%

专利文献>

论文:81 占比:42.63%

总计:190篇

权力本位—发文趋势图

权力本位

-研究学者

  • 吕艳红
  • 冯志峰
  • 刘庆泰
  • 包心鉴
  • 张伟红
  • 李锡海
  • 王黎
  • 何怀宏
  • 何锦前
  • 余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为军; 漆晨航
    • 摘要: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9条第二款规定了检察机关的机动侦查权,此类具有兜底性的权力本应成为侦查活动的保障,但由于受案范围窄、启动程序严、行权规则缺位等因素影响,机动侦查权几乎处于“休眠”状态,全国范围内的应用案例屈指可数.对机动侦查权的分析,应回归侦查权本位,根据追求侦查权运转效能及实现监督双重目的进行制度上的重新设计.从横向权力观视角来看,应当将权力启动程序转化为立案程序,将公安机关不宜侦查以及存在争议的案件纳入机动侦查的范畴.从纵向权力观视角来看,应当赋予检察机关采取更广泛侦查措施的权力,并允许检察机关在实施机动侦查期间使用公安数据库等侦查资源.此外,为实现对机动侦查权本身的有效制约,还需使其相对独立于其他检察权.
    • 顾钧
    • 摘要: 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型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现代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以法律至上、平等自由、公平正义为基本价值观念,这与传统法律文化强调的权力本位、等级有序、义务本位的核心价值明显不同。法治现代化的实现,除了建设完备的现代法律体系,重要的是促进法治的价值观念和法治思维的形成。
    • 田玉麒; 张贤明
    • 摘要: 政府职责体系涉及各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的职能配置与权责结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权力本位和责任本位是政府职责体系建设中的两种价值理念取向.权力本位价值理念强调政治权力在政府职责体系中的支配作用,责任本位注重责任配置对于政府职责体系建设的关键性影响.从政府职责体系建设的过程来看,在价值理念层面经历了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的转化过程.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政府职责体系优化应坚持责任本位的价值理念,以权责一致为核心原则、以协同高效为追求目标、以法治制度为基本依据、以究责问责为坚实保障.
    • 摘要: 夏志强在2020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撰文指出,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现了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国家治理的成败取决于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及其治理的有效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治理呈现出由权力本位逐渐向权利本位转变的趋势,取得了卓越的治理成效。鉴于时空境遇的新变化,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应对传统因素和国际局势的双重考验,由此,应以开放系统的视野分析国家治理转型的核心问题,切实将国家治理的逻辑落定于权利本位。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首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
    • 胡月星
    • 摘要: 为民服务是根本目标,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克服权力本位的错误思想观念,放低身段,扑下身子,把群众的所急所想转化为做好服务的根本动力,并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服务效果的唯一检验标准。
    • 张亚楠
    • 摘要: 政府数据取之于民,理应用之于民.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为行政机关与公众之间的数据流转提供了便利,而发端于行政机关之间的政府数据共享仍然面临权属障碍、版权化难题、权利义务关系紧张、"两秘密一隐私"数据的保护等问题.破解大数据时代政府数据共享的法治壁垒,迫切需要破除政府数据共享中的权力本位思想,赋予政府数据国家主权特性,引入政府数据共享协议作为缓冲,实现政府数据共享从权力本位走向责任本位,构建权责一致的政府数据共享体系,推动政府数据共享由行政命令推行到专业性立法的转变,以保障政府数据共享有法可依.
    • 张埜; 刘海波
    • 摘要: 只有不断的进行反思才能发现不足,从而让其成为自己进步的动力.通过对经济法学进行反思,发现其存在一种非常严重的现象,即重权力,轻权利等问题,类似于这样"权利缺失"的现象不仅会让权利理论变得越来越缺乏,严重时还会给经济理论体系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从而导致经济法学出现严重的生存危机.所以,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出现,相关人员必须要认意识到经济法学的学术目标,也可以通过方法论等形式来加快经济法权的建设,从而保证各项工作的稳定开展.
    • 查自力
    • 摘要: 一、管办分离:综合改革的逻辑起点综合改革已进行4年,但改革目标与预期效果相去甚远,主要表现在:第一,政府学校法律关系没有切实落实;第二,社会参与高等教育治理路径仍然不明;第三,高等教育评价与监督体系尚未形成;第四,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还未健全,行政化倾向严重;顶层治理构建中同时存在权力本位、越位、缺位、错位怪象;董事会(理事会)有名无实;学术委员会软弱无力,学术权力空心化,没有决策功能;大学章程等制度推进缓慢,高校内部运行充满权力惯性。
    • 张埜1; 刘海波1
    • 摘要: 只有不断的进行反思才能发现不足,从而让其成为自己进步的动力。通过对经济法学进行反思,发现其存在一种非常严重的现象,即重权力,轻权利等问题,类似于这样“权利缺失”的现象不仅会让权利理论变得越来越缺乏,严重时还会给经济理论体系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从而导致经济法学出现严重的生存危机。所以,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出现,相关人员必须要认意识到经济法学的学术目标,也可以通过方法论等形式来加快经济法权的建设,从而保证各项工作的稳定开展。
    • 杨时革12
    • 摘要: 产权是一种二维的制度性存在——经济意义上的和法律意义上的,前者关涉经济关系,后者关涉法律关系。从所有制层面上讨论的作为经济关系的产权成为经济科学的研究对象,它是一个权力关系范畴,这种社会权力决定了产权的经济性质;法律制度层面上讨论的作为法律关系的产权成为法律科学的研究对象,它又是一个权利关系范畴,这种法律权利受制于且服务于产权的经济性质,即第二维度的产权决定第一维度的产权。从马克思产权观的演化历程来看,马克思研究产权问题是在他1841年写作、完成博士论文的过程中关注人类命运、思考"人类解放"问题开始的,在这个宏大视野下,马克思产权观发展进路就此展开,到写作《哲学的贫困》时,他对产权范畴的研究已经完成了由国家和法律层面到经济层面、由法权到经济权利再到生产力基础、由唯心到唯物,由法哲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由以逻辑思辨为主到以历史考察为主的转变,最终形成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产权观。重新整理、廓清马克思产权观流变的历史过程,揭示马克思产权观的逻辑进路,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产权观的理论意旨,弘扬马克思产权观在中国化语境下的当代价值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基础性理论工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