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未成年人司法

未成年人司法

未成年人司法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00篇,主要集中在法律、社会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专利文献258325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法制与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民主与法制等; 未成年人司法的相关文献由9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鸿巍、席小华、姚学宁等。

未成年人司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58325 占比:99.96%

总计:258425篇

未成年人司法—发文趋势图

未成年人司法

-研究学者

  • 张鸿巍
  • 席小华
  • 姚学宁
  • 张丽霞
  • 王萌
  • 苑宁宁
  • 隆汶睿
  • 于东辉
  • 于晓涵
  • 云南省关工委1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丽霞
    • 摘要: 未成年人司法循证实践与精准帮教的核心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未成年人司法循证实践从循证理念、风险评估技术以及项目管理等方面给精准帮教的实施提供实践改革的经验。在我国未成年人司法中推进循证实践,需要与本土精准帮教理念进行深度对接,在福利帮教的基础上纳入循证理念和技术,以期达到司法和福利的平衡。建议建立政府主导的多机构合作领导机制,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培育本土有效的循证项目,建立未成年人司法循证项目资源库,研发本土的风险评估工具,推动多学科、多机构协作,共同促进我国未成年人司法的改革和发展。
    • 戴紫君
    • 摘要: 当前,我国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呈高发态势,部分案件因证据问题未获成功追诉。在此类犯罪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陈述往往居于证据体系的关键地位。但由于我国欠缺一套符合未成年被害人身心特点的询问方法,公安司法人员只能盲目套用成人询问方法对未成年人开展询问。这不仅阻碍了对被害人陈述的有效获取,还容易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二次伤害”。经研究发现,部分国家通过探究影响未成年被害人陈述准确性、真实性的因素,设计出与之相应对的询问方法。本文以国外有益经验作为借鉴,探索如何特殊设计我国未成年被害人询问方法,即建立并维系询问人员与未成年人间的融洽关系;使用符合未成年人认知理解能力的询问语言;借鉴认知询问技术辅助未成年人进行回忆;规范使用玩偶、绘画辅助询问方式;遵循从开放式问题到封闭式问题的询问路径;避免进行强暗示性的重复、诱导询问。
    • 王广聪
    • 摘要: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确立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体现了未成年人保护理念的巨大进步。这一原则对未成年人工作的总领性作用,将对包括司法保护在内的“六大保护”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深刻的变革。但国内外既往实践表明,这一原则的概念含糊、适用标准不确定,需要对该法第4条规定及六项具体要求进行体系化梳理与阐释。具体来说,应当明确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司法适用的基础理念,强调“保护与教育相结合”的目标引领,注意尊重未成年人权利主体地位的意识,以及“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手段限定和路径要求;应当强化该原则司法适用的规则体系建设,通过操作性规则推进特殊保护、优先保护分层次地落实;应当注重协调特殊规则之间的冲突,以原则克服规则适用的局限;应当注意控制原则适用的司法权力,保持司法积极作为与理性克制之间平衡,最终推动形成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的规则化、开放性的司法适用体系。
    • 狄小华
    • 摘要: 少年司法为应对未成年人罪错,避免报应性司法的负面影响而从现行刑事司法中独立出来。构建中国特色的未成年人司法,在突出其综合保护的同时,仍需回归科学应对未成年人罪错的初衷。检察机关的检察职能兼有行政性、司法性和教育性特征,由检察主导未成年人司法更具优势。而更好发挥检察主导则必须依托职能创新未成年人检察措施,推动罪错处理的一体化,并通过向前和向后延伸促进社会支持体系等的建设。
    • 宋英辉; 钱文鑫
    • 摘要: 纵观域内外未成年人司法发展实践,能否结合本国国情和司法实践建构一套层级分明、递进衔接并能覆盖所有适用对象和行为的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机制,直接关乎预防与矫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实效。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机制中的“分级”涵盖适用对象的分级、适用范围的分级以及干预措施的分级等多个维度的丰富内容,通过全覆盖、精细化、针对性的制度供给实现个案中罪错未成年人教育矫治方案选择的最优解。以体系化视角解构不同层级的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处于中轴位置的当属修订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抓住这个中心靶点对于实现未成年人犯罪的临界预防和再犯预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有必要结合法律规定,积极探索创新专门教育“提前干预、以教代刑”的工作体制,并以之为核心抓手,实现我国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机制的迭代升级。
    • 席小华
    • 摘要: 2020年,对于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发展而言,无疑是重要的转折点,因其先后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确认,合法性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 席小华
    • 摘要: 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与未成年人司法的交叉与整合,未成年人司法的恢复性理念与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理念的不谋而合,推动了双方的携手与合作。如今,我国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迎来具有明确立法支持的新阶段,笔者认为,仍有必要再次讨论社会工作和未成年人司法合作的理念基础,从而推动二者更好地实现合作。
    • 苑宁宁
    • 摘要: 根据世界未成年人司法发展趋势,提炼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经验,预防模式成为未成年人司法一种新的理论模型.预防模式不同于康复模式、制裁模式、宽宥模式,其将预防未成年人的罪错行为作为处遇的逻辑起点.此次修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是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在与其他法律相衔接、相配合的基础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贯彻了三级预防的理念,按照一般预防、临界预防、再犯预防的逻辑重塑篇章架构.其中,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是核心内容,构建了一套中国特色的保护处分措施体系,即矫治教育措施、专门教育措施、专门矫治教育措施.
    • 席小华
    • 摘要: 自21世纪初,随着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推进以及少年司法改革的进程,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工作中较为成熟的服务领域。但是,对于如何系统地开展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如何与当地司法机关合作共同推进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等问题,依旧阻碍着各地工作的开展。因此,有必要构建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以推进工作系统化和科学化地开展。
    • 张鸿巍
    • 摘要: 风险/需求评估理念旨在预测及估量未成年人再犯罪风险,将有限的未成年人司法及社会支持资源重点集中在再犯罪风险较高之未成年人身上,由此建构和践行相应个别化矫正对策,解决诸上问题或将降低其再犯罪之可能性.但截至目前,我国尚无统一权威的未成年人再犯罪风险及需求评估体系,量表开发、流程规范、技术标准等皆存在较大待补空间.建议整合既往域内外评估研究成果,通过比较及循证视野,从指标体系、精算量表、流程管理及社会支持等四个方面逐步建立健全符合本土实况之未成年人风险/需求评估体系,从而实现未成年人再犯罪预防个别化及社会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