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有效氮

有效氮

有效氮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06858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致富天地、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全国第11届磷复(混)肥生产技术交流会、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分论坛暨西部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等;有效氮的相关文献由361位作者贡献,包括徐祥玉、袁家富、赵书军等。

有效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6858 占比:99.91%

总计:106954篇

有效氮—发文趋势图

有效氮

-研究学者

  • 徐祥玉
  • 袁家富
  • 赵书军
  • 彭成林
  • 熊又升
  • 鲁兵
  • 张世熔
  • 李惠玲
  • 李苇
  • 汤修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盛海君; 田丽云; 蒋昕; 汪晓丽
    • 摘要: 为准确测定包括硝态氮在内的设施土壤有效氮含量,采用碱解扩散法,设置标准土壤中添加NO_(3)^(-)-N的加标回收试验和设施次生盐渍化土壤有效氮检测试验,比较了硫酸亚铁和锌-硫酸亚铁2种还原剂对NO_(3)^(-)-N的还原效果。结果表明,硫酸亚铁对NO_(3)^(-)-N还原作用不明显;锌-硫酸亚铁还原能力相对较强,但不完全,加100和250 mg/kg NO_(3)^(-)-N标准溶液,回收率只有71.3%和70.9%。以锌-硫酸亚铁作还原剂,对设施土壤有效氮含量检测同样表明锌-硫酸亚铁只能还原部分NO_(3)^(-)-N,两种设施土壤中的硝态氮还原率分别为63.5%和64.8%。建议设施土壤有效氮含量用不加还原剂测得的碱解氮与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的NO_(3)^(-)-N之和表示,可有效解决碱解扩散法测定过程中使用的还原剂对NO_(3)^(-)-N还原不完全的问题。
    • 鲁兵; 王旭峰; 何珂; 胡灿; 高薪; 汤修映
    • 摘要: 为了实现椰糠基质有效氮含量的快速实时检测,基于漫反射光谱设计了椰糠基质有效氮近红外检测仪。该检测仪的硬件系统主要由前处理装置、气力输送装置、重力式沉降样品室、近红外光谱检测装置、样品回收装置和空气压缩机等组成。制备了不同有效氮含量的椰糠基质样本135个,采用研制的检测仪获取了样本原始光谱数据,并建立了椰糠基质有效氮含量的最优偏最小二乘回归预测模型,其校正集相关系数和验证集相关系数分别为0.973和0.965,校正集均方根误差和验证集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4.025 mg/(100 g)和15.757 mg/(100 g),残差预测偏差为3.72。基于MFC开发工具,采用C/C++语言开发了检测仪硬件控制及实时检测分析软件界面,将建立的最优有效氮光谱预测模型移植到软件程序中,实现了椰糠基质有效氮近红外检测仪功能硬件控制及有效氮检测的一键式操作。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所研制仪器预测值与国标测量值相关系数为0.883,测试集均方根误差为18.605 mg/(100 g)。该检测仪实现了椰糠基质有效氮含量的快速实时检测,并且预测性能较好,可以满足快速评价椰糠基质养分的实际需求。
    • 韦晴雯; 马月伟; 肖玖金; 党香宁; 张亚; 涂程伟
    • 摘要: 为探寻适宜的林窗改造面积,提升马尾松人工林的土壤肥力与可持续经营能力,以马尾松人工林7个不同面积林窗和林下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化学分析的方法,研究林窗边缘和林窗中央土壤团聚体(粒径2.00 mm)有效氮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总体上,土壤铵态氮的含量高于硝态氮;林窗面积和粒径大小对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有显著影响,并且在大型林窗中表现更明显;林窗面积越大,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越高,且均高于对照;土壤硝态氮在中型林窗(G4,625 m^(2))中央和大型林窗(G7,1600 m^(2))边缘含量最高,并且更容易在微团聚体中富集;土壤铵态氮含量在各林窗中随粒径的增大而降低。林窗形成后,林窗中央的土壤酸性减弱,大粒径土壤团聚体比例增大。因此,林窗面积及其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结构的改变是造成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改变的关键因素,大型林窗更有利于氮素的积累和土壤肥力的提升。
    • 韦晴雯; 马月伟; 肖玖金; 党香宁; 张亚; 涂程伟
    • 摘要: 为探寻适宜的林窗改造面积,提升马尾松人工林的土壤肥力与可持续经营能力,以马尾松人工林7个不同面积林窗和林下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化学分析的方法,研究林窗边缘和林窗中央土壤团聚体(粒径2.00 mm)有效氮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总体上,土壤铵态氮的含量高于硝态氮;林窗面积和粒径大小对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有显著影响,并且在大型林窗中表现更明显;林窗面积越大,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越高,且均高于对照;土壤硝态氮在中型林窗(G4,625 m2)中央和大型林窗(G7,1600 m2)边缘含量最高,并且更容易在微团聚体中富集;土壤铵态氮含量在各林窗中随粒径的增大而降低.林窗形成后,林窗中央的土壤酸性减弱,大粒径土壤团聚体比例增大.因此,林窗面积及其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结构的改变是造成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改变的关键因素,大型林窗更有利于氮素的积累和土壤肥力的提升.
    • 冯哲; 路仁杰
    • 摘要: 本研究选取鄱阳湖典型堑秋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沙,通过对白沙湖洲滩土壤样品的全氮(TN)、全磷(TP)、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有效磷(AP)等含量分析,探讨堑秋湖土壤氮磷养分特征,为湖泊的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白沙湖洲滩土壤TN和T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8-1.37mg·g-1、0.42-1.78mg·g-1;土壤NH4+-N、NO3--N和AP变化范围分别为0.213-1.12mg·kg-1、1.47-3.29mg·kg-1、0.3-1.19mg·kg-1,该湖土壤氮磷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均处于低水平状态,处于富营养化的低风险阶段.
    • 李惠玲; 李苇; 熊征; 徐灿; 鲁兵
    • 摘要: 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将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结合,研究设计一套基于有效氮现场快速检测的水肥一体化系统,主要包括数据监测模块、灌溉施肥模块及控制模块.该系统可以根据实时氮素监测,并综合EC值、pH值及作物环境参数数据,实现精准定量施肥灌溉,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减少环境污染.
    • 张伟亚; 臧玉红; 李云红
    • 摘要: 实现了利用全自动凯式定氮仪对土壤样品中有效氮的分析测定.对氢氧化钠的体积、蒸馏时间、硫酸亚铁的质量和硼酸的体积进行了考察,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测定结果的准确度都小于0.1,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满足实际生产中检测的要求.
    • 祝春(摘编)
    • 摘要: 漂白粉在水中可形成较强的杀菌能力,在鱼病防治中有重要作用,对细菌性鱼病有显著疗效。1.白皮病又称白尾病。发病时,尾端发白并逐渐向前扩展。治疗方法:按每立方米水用1克漂白粉(含有效氮30%,以下相同),兑成水溶液全池遍洒。
    • 杨易楠; 李一伦; 李会平; 史贝贝; 吴明作
    • 摘要: 选取太行山南麓麻栎林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加倍凋落物(DL)、去除凋落物(NL)、去除凋落物和根系(NI)4种处理,观测1 a中0~10、10~20、20~30 cm土层有效氮含量和土壤容重变化,以探讨全球变化背景下凋落物和根系的输入变化对土壤有效氮的影响.结果表明,麻栎林土壤有效氮含量随土层加深而减小,各处理下均表现为0 ~ 10 cm> 10 ~ 20 cm> 20~30 cm,容重与有效氮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负相关.CK和DL处理下的土壤有效氮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动态,秋冬季节较低,夏季较高;第一年秋季累积的凋落物主要在次年进行分解,试验开始5个月后(次年1月份)不同处理间的差异开始显现,与CK相比,DL提高了土壤有效氮含量,NL和NI降低了有效氮含量;同样去除凋落物的情况下,NI的土壤有效氮含量高于NL.不同处理间的差异在0~10、10~20 cm土层表现明显,20 ~ 30 cm土层容重受凋落物处理和时间变化影响不显著,该土层有效氮含量对不同处理的响应比较滞后.研究表明,该地区凋落物输入变化对土壤有效氮含量的影响大于地下根系造成的影响,容重等土壤物理性质发生同步变化.
    • 吉庆勋; 杨曼利; 李志明; 张卫杰; 党永富; 乔传令
    • 摘要: 为探索在减肥情况下炭吸附聚谷氨酸对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原位试验,试验设3个处理,CK:常规施肥,即施复合肥750 kg·hm-2;T1:减施30% 化肥,即施复合肥525 kg·hm-2;T2:减施肥30% 化肥+炭吸附聚谷氨酸,即施复合肥525 kg·hm-2和喷施炭吸附聚谷氨酸产品3.75 kg·hm-2,比较不同处理下的玉米和小麦产量,在玉米成熟后取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T 2处理比对照,玉米平均增产3.2%,小麦增产8.1%,2017和2018年土壤有效氮分别提高9.9% 和42.0%,土壤有效磷分别提高4.7% 和3.4%,土壤速效钾分别提高3.0% 和3.8%,土壤有机质分别提高7.1% 和10.9%,且在土壤有效氮和有机质方面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T2处理的土壤有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较上一年分别提高35.7% 、5.3% 、2.5% 和2.0%.两年试验初步表明使用炭吸附聚谷氨酸在减施30% 化肥基础上可提高作物产量,提升土壤肥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