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有效导热系数

有效导热系数

有效导热系数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4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98891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第十一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等;有效导热系数的相关文献由45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玉璋、王星、丁良士等。

有效导热系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98891 占比:99.85%

总计:99043篇

有效导热系数—发文趋势图

有效导热系数

-研究学者

  • 王玉璋
  • 王星
  • 丁良士
  • 叶宏
  • 姜睿
  • 张亚庭
  • 张卢腾
  • 戴九霄
  • 曹丹
  • 步珊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邢丽萍; 张峰
    • 摘要: 通过向环氧树脂中添加聚磷酸铵(APP)、季戊四醇(PER)以及一种新型生物基阻燃剂茶皂素(TS),制备了环氧膨胀型防火涂层。为了定量表征膨胀型防火涂层膨胀炭层的有效导热系数,基于锥形量热仪燃烧实验,通过实时测量炭层内部和钢板背面的温度分布,研究了膨胀炭层的有效导热系数和炭层形貌。并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扫描电镜(SEM)下观察到的炭层微观形貌图片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炭层内部的泡孔分布和孔隙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涂层中茶皂素(气源)的添加量在4%时,隔热性能最佳,炭层的有效导热系数约为0.047 W/(m·K),所选取内部炭层的孔隙率约为20.87%。热辐射功率对炭层的有效导热系数也有显著影响。
    • 步珊珊; 陈波; 杨光超; 陈德奇; 马在勇; 张卢腾
    • 摘要: 有效导热系数用来表征高温气冷球床堆堆芯综合传热能力,提高球床有效导热系数的预测精度对于高温气冷球床堆的热工设计和安全分析十分重要。为了优化球床壁面区域有效导热系数模型,本文针对无序石墨球床有效导热系数开展数值研究,分析了无序堆积球床主体区域、近壁面区域以及壁面区域有效导热系数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壁面区域有效导热系数相对于主体区域和近壁面区域显著降低,其平均降幅约为22%。因此引入了修正系数C_(w)对ZBS模型在壁面区域进行优化,对于球床主体区域及近壁面区域修正系数C_(w)=1,对于壁面区域,修正系数C_(w)=0.78。通过与前期无序球床实验数据和南非HTTU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优化后的ZBS模型能较好地预测球床壁面区域有效导热系数
    • 孙始财; 谷林霖; 杨震东; 李艳敏
    • 摘要: 导热系数是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重要的热物理学性质参数之一,但实验室制备的水合物样品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孔隙,难以测得纯水合物导热系数。为此,基于热阻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水合物有效导热系数球形串并联模型,并结合已有的实验数据获得了纯甲烷水合物导热系数的半经验方程。同时,利用该模型计算了水合物样品的有效导热系数与孔隙度,分析了制备方法对样品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压力介于4.0~9.5 MPa和温度介于263.15~279.15 K时,纯甲烷水合物的导热系数为0.755 7~0.771 2 W/(m·K);(2)较之于孔隙度,孔隙流体性质对测量值影响更大;(3)样品压实可以有效减小孔隙度,但无法达到零孔隙;(4)溶解气法制备的样品中残留表面活性剂,影响样品纯度;(5)预先压实冰粉法制备的样品平均孔隙度为18.73%±0.23%,优于一般的压实方法,且在纯度上优于溶解气法。结论认为,新的水合物有效导热系数球形串并联模型不仅可以更准确地计算水合物样品导热系数,而且还可以分析样品品质,进而为水合物资源开发和衍生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
    • 时国华; 田志敏; 李晓静; 靳光亚; 车建军; 刘娟飞; 陈亚东
    • 摘要: 建筑外墙保温是建筑运行阶段节能降碳的有效手段。针对多孔保温材料,建立一种可以预测绝干状态和含湿状态下有效导热系数的闭孔立方体晶胞模型,分析孔隙率和含水率对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隔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绝干状态下,孔隙率增加10%,有效导热系数降低12.6%;含水率越大,孔隙率对材料有效导热系数影响越显著;含水率增加10%,有效导热系数升高6.5%。
    • 贺林竞
    • 摘要: 近日,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牵头制定的2项真空绝热板国家标准GB/T39548-2020《真空绝热板湿热条件下热阻保留率的测定》和GB/T39704-2020《真空绝热板有效导热系数的测定》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发布。这两项标准将于2021年11月1日实施。
    • 陆家希; 曹丹; 阚安康; 朱文兵; 袁野百合
    • 摘要: 纤维多孔介质在绝热材料领域的应用广受关注,真空工艺是提升材料绝热性能最为有效的方法.本文研究了真空条件下介观结构对纤维多孔介质的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改进了已有纤维随机结构生成方法,运用D3Q19格子Boltzmann方法对其有效导热系数进行求解.改进的生成方法可明显改善纤维分布,穿插率可降低至3.1%.模拟结果与实验及理论数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在1~8μm的区间内,纤维直径越小,纤维多孔介质在真空下的绝热性能越好,对内部真空度的依赖性越低;纤维长度方向与传热方向越不一致,绝热性能越好;在方向角到达90°时,绝热性能最佳.研究工作对真空绝热板纤维芯材的结构设计及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 王伟伟; 王功振; 赵昌恒
    • 摘要: 以并联模型为基础,应用数学模型计算复合保温材料有效导热系数的理论值,采用防护热板法测量复合保温材料有效导热系数的试验值.将复合保温材料有效导热系数的理论值与试验值进行比较,分析各部分材料的尺寸比例对复合保温材料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保温材料有效导热系数受到各部分材料的导热系数的数值大小以及尺寸比例的影响,呈现线性关系.复合保温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理论值和试验值相对偏差范围在10%以内,证明公式在计算复合保温材料有效导热系数具有合理性,为不规则复合保温材料有效导热系数的测量提出了理论支持.
    • 王泽林; 籍日添; 惠心雨; 丁晨; 汪辉; 白俊强
    • 摘要: 碳/碳(C/C)复合材料具有热导率大、比强度高、耐烧蚀和耐冲刷等优异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飞行器的热防护系统中,其有效导热系数对于实际应用而言是重要的热物理性质,尽管可以通过有效介质理论、对热扩散方程直接求解和玻尔兹曼输运方程等传统方法计算C/C复合材料有效导热系数,但这些数值方法通常十分耗时.本文引入深度学习方法,将格子玻尔兹曼(LBM)的三维格子模型作为三维卷积神经网络(3D-CNN)微观结构,不仅解决了三维微观结构模型难以捕获的问题,还便于实现数值计算模型和CNN模型的同步简化,利用3D-CNN快速精准地预测三维三相C/C复合结构的有效导热系数,基于此对内置L型高导热碳纤维丝的定向热疏C/C复合结构的有效导热系数进行快速预测和研究.研究表明,CNN模型在LBM传热计算上表现出强大的学习能力,但在测试样本结构孔隙率过分超出训练集时预测误差将大幅增加,且当孔隙率变化范围从30%~35%变化到55%~60%时,CNN模型"内插"预测的相对误差较模型"外推"降低了0.93%~30.72%.在C/C复合结构中内置L型高导热碳纤维丝可以将高温区域的热量沿纤维方向定向疏导至低温区域.
    • 杨辉著; 黎永耀; 马彬键; 杨月; 朱永刚
    • 摘要: 通过修正Kelvin提出的十四面三维结构作为金属泡沫的几何模型,利用数值求解几何模型内的稳态傅里叶导热方程,文中提出了泡沫金属的有效导热系数的数学模型.首先,利用实验数据修正了十四面体节点与骨架半径随孔隙率的变化关系.然后,把泡沫金属分成4层,利用数值模拟确定了每层有效导热系数的计算式.最后,基于Fourier定律,建立了泡沫金属的有效导热系数.研究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模型计算泡沫金属有效导热系数与实验值的误差都在±10%之内.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泡沫金属的热力设计和应用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 姚秀鹏; 韩阳; 沈雷; 朱德; 曹茂森
    • 摘要: 有效导热系数(ETC)是预测火灾下混凝土结构内部温度时空分布的关键物性参数,为此提出了基于考虑界面热阻和粒子形状系数的改进Maxwell-Eucken模型的多相复合材料多尺度均质化方法,以预测高温后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ETC.首先针对经历不同温度(20、60、150、300、450和600°C)处理后的砂浆、普通高性能混凝土和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开展了导热系数和孔隙率的测量试验,随后利用部分试验数据确定所提方法关键参数.最终利用所提方法预测经历不同温度处理后掺加不同含量和尺寸纤维的混凝土的ETC,方法预测结果与其余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研究发现:粒子形状(纤维长度)对水泥基复合材料ETC的影响甚微;界面热阻(粒子与基体脱粘)对ETC的影响显著,界面热阻系数与经历温度呈线性增长关系;聚丙烯纤维熔化蒸发后干燥空气填充,形成管状裂缝热阻,同时柔软的细聚丙烯纤维在浇筑过程中附着在粗骨料表面,蒸发后进一步增加骨料与砂浆之间的界面热阻效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