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347篇,主要集中在音乐、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44篇;相关期刊137种,包括江汉论坛、寻根、考古与文物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二届秦俑及彩绘文物保护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等;曾侯乙墓的相关文献由301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德维、黄敬刚、华觉明等。

曾侯乙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5 占比:70.2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41%

专利文献>

论文:144 占比:29.33%

总计:491篇

曾侯乙墓—发文趋势图

曾侯乙墓

-研究学者

  • 郭德维
  • 黄敬刚
  • 华觉明
  • 谭维四
  • 刘玉堂
  • 李幼平
  • 武家璧
  • 王子初
  • 萧圣中
  • 贾云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继富; 杨明星; 苏越; 刘越
    • 摘要: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省随州市郊,是二十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其中出土玉石器数量达五百余件,且种类齐全、工艺精湛。利用现代测试仪器对这批玉石器进行全面而科学的鉴定,对于东周时期曾国用玉水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为了探知曾侯乙墓出土玉器的玉料类型及透闪石玉料可能来源地,以其中的319件玉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宝石学与光谱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这些样品进行无损测试。通过十倍放大镜及天平等常规宝石学检测仪器对样品的表面特征、受沁程度及种类做出初步判断,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快速、无损的分析出土玉器样品的矿物相及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常规仪器测试结合红外光谱及X射线荧光光谱可以很好的区分出土玉器的材质,在曾侯乙墓出土的319件玉器中,有264件透闪石质玉器,43件大理岩石璧、8件云母质玉器、1件石英岩、1件萤石以及2件水晶环。XRF测试结果显示,透闪石炙玉占全部检测样品的82.8%,其主要化学成分为MgO约占20.03%~27.00%(平均值为24.46%),SiO_(2)约56.31%~61.17%(平均值为58.99%),CaO约14.25%~19.91%(平均值为15.42%),Fe TO约0.19%~2.06%(平均值为0.551%),计算可知m(Mg)/m(Mg+Fe)的值在0.91~0.99之间,其测试结果范围与标准透闪石含量很接近,该批样品中未检测出阳起石质的软玉。其中,大部分优质透闪石质玉器均出土自主墓室,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用玉水平及用玉习惯。根据已有研究结果,结合化学成分分析及部分具有特征风化皮层及戈壁料特征的样品,推测曾侯乙墓部分出土玉器的玉料来源于甘肃古玉矿。该结论为进一步研究曾国用玉制度和战国时期玉石之路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资料。
    • 宋华强
    • 摘要: 曾侯乙墓北室出土的车軎铭文第二个字形当释为“之軝”二字合文,“軝”指车軎。最后一字疑释为从金、毌声,读为“键”,指车辖。包山简竹牍1、竹简276号“[金氏]”字应读为“軝”,指车軎;简文中的两个“釱(轪)”字,前一个指车輨,后一个指车辖。
    • 白佳欢
    • 摘要: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打造的系列纪录片《国乐的侧脸》在今年中秋期间特别呈现与观众见面。《国乐的侧脸》精选《知音》《和鸣》《霓裳》《离骚》《春江》五个大众耳熟能详的国乐经典案例,以游目流观、散点透视的方式,寻访院团高校与民间基层的艺术实践者,对话台前幕后、山间里坊传播经典绽放精彩的文化传承人,记录经典国乐背后追寻者的心路历程,感受他们鲜活多彩的艺术人生,探索传统文化背后的无限可能。《和鸣》一集以曾侯乙墓与叶家山出土编钟为切入点,透过以音乐考古学家李幼平为代表的学者、音乐家们的文化视角,从历史、人文、科普、艺术等角度勾勒编钟的前世今生,描摹国乐的正面侧脸。在对国乐的追根溯源中,追寻国乐的历史与传统;在对千年古乐的传承中,聆听古乐的时代新声。
    • 刘晚晴
    • 摘要: 在绘画史上公认的是,花鸟绘画在8至11世纪独立成科,并且逐渐成熟走向高峰.早在8世纪以前,花鸟题材的绘画就已经出现.那这些8世纪以前出现的花鸟题材的艺术与人们定义的花鸟绘画有哪些本质的区别?花鸟题材在八世纪前又是如何发展的?对于花鸟题材的研究,物理造型上的改变是最醒目、最直白的,简而言之即是否写实.该文通过分析战国时期曾侯乙墓文物中出现的花鸟题材造型,证明写实之风在8世纪前已有觉醒之势.
    • 摘要: 曾国,一个在传世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的神秘国度,随着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发掘,映入世人眼帘。随后,大量带铭青铜器的陆续发现,更是为大众推开了一扇通往曾国的历史大门。曾国是周天子分封在南方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其位置约在今日的湖北省随州市一带,在长达700多年的时间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
    • 姚琴
    • 摘要: 四节龙凤玉佩出土于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楚地玉器文化的经典代表之一.文章拟从四节龙凤玉器的整体情况及命名、制作工艺、艺术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四节龙凤玉器的命名进行探讨,认为更加合理的命名应该是四节透雕龙凤玉佩,其制作工艺充分体现了当时制玉技术的高超,在艺术创造和表现上也充分体现出独一无二的规则与不规则之美.
    • 郭波
    • 摘要: 简帛可以说经历了一段非常漫长的历史岁月,古时文人墨客将简帛作为记录文字创作的工具,这就造成了简帛凝聚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文学创作最真实的轨迹.从已经出土发现的简帛看,简帛使用的时间主要从战国时期到魏晋南北朝阶段,长达千年.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考古发掘工作稳步推进,全国各地都有简帛书法出土.因为简帛使用年代主要集中在战国到魏晋南北朝阶段,所以简帛上的书法风格多变且书体本身也具有一定特性,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特别是简帛书法创作过程中所使用的不同书写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简帛书写的效果.现阶段书法的理论体系很难解释简帛书法的演变,简帛中书体的复杂性令文学工作者着迷.简帛所代表的书法演变历史以及内涵之美,还亟须人们研究与发掘.
    • 叶庆兵
    • 摘要: 曾侯乙墓出土了1.5万余件随葬品,不仅数量惊人,而且相当精美,如由117件青铜礼器组成的九鼎八簋、成组的编钟等,均为世所罕见。除了这些,在棺木、衣箱以及五弦琴等器物上还有许多精美的纹饰,其中蛇纹占据了突出的地位。
    • 陈文华
    • 摘要: 一直以来“曾国之谜”都是先秦史学界探讨的热点。1933年,安徽李三孤堆楚王墓中出土刻有曾字铭文的曾姬无卹壶,引发学者对曾国的关注。1978年,湖北随州发现曾侯乙墓,引发学者对曾国的探讨。近年来,曾国墓葬不断被发现,湖北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随州叶家山墓地、庙台子遗址、郭家庙墓地、周台与忠义寨遗址、京山苏家垄墓地、义地岗墓群、擂鼓墩墓群等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曾国从西周早期立国到战国中期灭亡的历史发展脉络逐渐清晰,曾国始封、族姓、族源、早期曾都及疆域等问题逐步明了,曾国历史与文化研究持续推进。
    • 蒹葭白露(文/图)
    • 摘要: 1978年5月,考古人员对意外发现的湖北随州曾侯乙墓进行发掘,在吊起大墓椁板后,看见墓室积满了水,便进行抽水。随着水位下降,一个没有脑袋的“木头鸭子”浮出,仔细观察原来是一只鸳鸯形漆盒。漆盒腹内中空,靠近颈部有圆形榫眼,眼内两边各有一凹槽,由此可知还应有一个头由此插入。在后来清理西墓室二号陪葬棺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