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更路簿

更路簿

更路簿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地理、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9905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太平洋学报、新东方、云南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全国高校“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第七次会议等;更路簿的相关文献由128位作者贡献,包括阎根齐、张争胜、李文化等。

更路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 占比:0.3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9905 占比:99.68%

总计:40034篇

更路簿—发文趋势图

更路簿

-研究学者

  • 阎根齐
  • 张争胜
  • 李文化
  • 夏代云
  • 陈虹
  • 逄文昱
  • 刘义杰
  • 刘南威
  • 刘玄宇
  • 南文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阎根齐; 吴昊
    • 摘要: 海南渔民的《更路簿》在明代形成之后,在清末和民国时期便进入兴盛阶段,突出表现在《更路簿》的本子增多、记载的内容极其丰富、航海海域覆盖面广、南海诸岛航线和地名命名的增加等方面。主要原因在于,对当时的渔民来说出海捕鱼成了唯一的生存出路,新加坡马蹄螺的巨额利润激发了渔民们使用《更路簿》出海的需求,在当时他们还拥有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及敢于冒险、不怕死的精神。海南渔民和他们手中的《更路簿》对维护我国的南海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乃至南海文明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 王志强
    • 摘要: 韩振华教授是我国《更路簿》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关于《更路簿》研究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为《更路簿》正名,用新方法留存珍贵史料;发掘《更路簿》对维护我国南海主权的价值。
    • 赵家彪
    • 摘要: 陵水疍民“更路簿”在众多的研究著作中较少提及,现藏于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的冯安泰(已故)“广东省辖内流水簿”和海南省民族博物馆的梁华欢“更路簿”,同属陵水疍民“更路簿”。疍民“更路簿”是海南渔民“更路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南海及海南岛周边海域的气象、礁石、地貌等提供珍贵的资料支持,对建设海洋强国、维护南海权益、保护和传承海南疍民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陈晴; 刘义杰
    • 摘要: 20世纪70年代初,海南岛渔民独创的航海指南被“发现”。随后,韩振华先生率领他的团队到海南岛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经过他及其团队整理和校勘的四种抄本被命名为《更路簿》并被刊发,开启了《更路簿》研究的先河。韩振华先生不仅是《更路簿》研究的奠基人,还是该研究的先行者,由他及其团队开拓的《更路簿》研究至今硕果累累,为南海维权提供了牢靠的证据。2021年,韩先生诞辰100周年,敬以此文为献。
    • 逄文昱
    • 摘要: 两宋之际,指南针的应用标志着帆船航海进入计量航海时代。越洋航线可以按罗盘针位设计为连续转向的航路,即针路。据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和朱彧《萍洲可谈》的相关记载,至迟在北宋宣和年间,指南针已在东海和南海几乎同时应用于海船导航;吴自牧和赵汝适关于南海主海道的记录均强调了指南针的重要性;赵汝适的《诸蕃志》已有罗盘针位的记载;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则介绍了连续转向航路的导航要点和全过程。这些说明了宋代的南海海道已经按针路行船。元代,针路航海进入成熟阶段。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记载了从温州到真腊的完整针路,而反映元代海漕情况的《海道经》中的“海道”已可称为要素完备的针路簿。根据指南针在南海航线的普及情况,南海更路簿的形成时间当不晚于南宋初年。
    • 刘盛平; 夏代云
    • 摘要: 现存大部分更路簿的内容主要覆盖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南洋的更路,郑有勤—郑有奕更路簿和庄云青更路簿记载了广西北部湾近海航线及地名,记录翔实.这既佐证了广义更路簿的观点,也是帆船时代北部湾近海航行技术的典型记录,还是北部湾及岭南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对这些地名和更路进行分析和探讨,是对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的拓展,对传承、发展和振兴广西海洋文化,推动海洋强区建设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 李文化; 高之国; 黄乐
    • 摘要: 最新发现海口市演丰镇老渔民林诗仍家有更路簿6本,其中之一的祖传《癸亥年更流部》存世当有百年历史,记载了从铺前港出发,经海南岛东线,自三亚一带前往越南东部沿海,再往南洋各岛国的更路,有海外更路120余条,部分更路更数采取苏州码子形式,为现存航海针经类文献首次发现.另有林父使用过的中文海图4张、英文海图10张,林诗仍根据林父的指导,在部分海图中对其经常停靠或经过的主要岛礁、港口或望山做了明显标记,是海南渔民长期经略南海的又一力证.《癸亥年更流部》的暹罗湾(泰国湾)大部分更路地名的渔民俗称为首次发现,所指位置需要考证.经过南海更路系列计算模型测算,并查验林父所用海图,从数字人文视角,证实了该簿暹罗湾部分31条更路记载完整、36个地名位置清晰、航路科学可靠,平均航速为10.37海里/更,略小于其他更路簿,符合暹罗湾海域特点,航向偏差平均为3.46°,优于多数更路簿,与《郑和航海图》《顺风相送》等古代针经文献中的暹罗湾航线高度重合,是中国南海航海历史及郑和下西洋研究的重要历史文献.
    • 吴绍渊; 曾丽洁
    • 摘要: 粤琼航路是我国南海更路簿中所载自广东、海南出发往返于两地间及其周边海域航线的统称.在对现存"更路簿"中所载六份粤琼航路文本系统整理的基础上,从其文本特征入手,对形成与传录年代、立目特征、格式内容特点进行了梳理与研究,发现:1.现存文献中的粤琼航路形成年代介于清中后期至民国早期;2.篇名立目具有明显的外源性与内生性特征并可依此划为三类;3.条目格式与内容具有五大特点,与"更路簿"中的其他航路记录存在显著差异,反映了更路簿体系产生、发展与完善过程的长期性与复杂性.随后,通过对97条粤琼航路更路条目的 解析,还原了其东西、南北向两大航路,绘制了"南海更路簿粤琼航路图".此外,还分别就李根深本《广洲更路》中的存在疑问、崖门至钦州航线的定位、相同航线中更路数差异展开了探讨.
    • 赵珏琪
    • 摘要: "更路簿"是中国渔民自古以来在南海生产生活的航海指南,具有历史、法理、文化方面的价值.博物馆可从"更路簿"纸质文物本体与"更路簿文化"两方面着手,充分发挥自身在文物征集、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优势,为"更路簿"构建一个新的传承模式,延续"更路簿"的生命力.此模式的实践经验可以扩展到其他与南海相关的文物上,从而征集、保护更多与南海主权和海洋探索相关的纸质文物.以此模式深入挖掘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南海所共有的历史文化记忆,对开辟和拓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作用.
    • 陈虹; 李文化
    • 摘要: 因古代和现代的渔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传抄方式多样、抄本保存不善等多种原因,在传承更路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及缺失问题.借助更路数字化技术,通过不同的更路簿版本之间的文本与原稿比较分析,发现了在更路中因读音相同相近、字形相近等造成的错别字,以及地名表述中的异体字和更路传抄中的遗漏问题,并对此一一进行了正确的解析与纠正,以避免在更路簿的传承中出现以错传错,以讹传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