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智的直觉

智的直觉

智的直觉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7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欧洲哲学、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篇、专利文献3065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学理论等; 智的直觉的相关文献由58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泽波、陶悦、冯晨等。

智的直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 占比:2.23%

专利文献>

论文:3065 占比:97.77%

总计:3135篇

智的直觉—发文趋势图

智的直觉

-研究学者

  • 杨泽波
  • 陶悦
  • 冯晨
  • 吴疆
  • 周建刚
  • 唐圣
  • 张毅
  • 张海燕
  • 李腾飞
  • 肖雄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作者

    • 梅涵
    • 摘要: 《周易》具有沟通天道性命的内在精神作用,牟宗三认为《周易》使儒家哲学思想具备了道统玄思。他认为儒家思想的内核在于道德心和良知,同时,针对纯粹的道德心无法解决近代民主与科学的困境这一问题提出了“良知坎陷”说。其良知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周易》中的乾知意蕴,而良知坎陷的过程与结果也渗透着对坎卦和离卦的发微,且在坎陷过程中须运用的智的直觉亦与《周易》中所强调的“寂感”与“神”有内在关联性。
    • 孙正
    • 摘要: 近代西方哲学面向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由此建立的主体性却陷入困境,继而康德对现象与本体作出区分。宋明理学重视探究本体与工夫的关系,而朱子的格物工夫须豁然贯通来下一转语,阳明则以良知彰明本体又肯定知识。这两者作为牟宗三的思想资源,在牟宗三看来谈中西哲学的会通应该由康德哲学入手,而根基则在中国哲学的良知,即肯定人有智的直觉。这样由智的直觉这一心既开出了本体界的良知又成立了现象界的知识。如此才能在学术性上实现中西哲学之会通。
    • 蔡祥元
    • 摘要: 对于牟宗三的内在超越说,当前学界有两个典型批评.一个是外部批评,它的着眼点是如何应对外部世界的超越性问题.一个是内部批评,其着眼点是道德主体性建构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外部批评的问题在于没有明确将内在超越与理性界限关联起来,学理上并未切中内在超越说的要害.内部批评虽然指出了牟宗三思想的内在困境,但没有看到牟宗三理路还可以有新的发展空间.通过进一步考察牟宗三对智的直觉如何可能的回答,我们发现内在超越说面临的责难,可以从感通的视角出发做进一步阐释.
    • 李腾飞; 沈顺福
    • 摘要: “智的直觉”是牟宗三哲学的关键词,它被诸多学者解释为一种“自身意识”,并与费希特的“智性直观”相对比.然而,费希特式的“智性直观”在牟宗三那里只相当于意识自身的“觉之自觉”,“智的直觉”指涉的是超越于“自身意识”之上的绝对.其实,牟宗三的“智的直觉”与谢林在绽出意义上理解的“智性直观”十分相近,两者都是一种无知之知,而其所指则为即开显即遮蔽的创生活动.理解了牟宗三“智的直觉”的含义,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其“两层存有论”的体系.
    • 周睿
    • 摘要: 向来传统山水画论的阐释倚重道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多运用于阐释画论中的人品修养和教化功能.本文则侧重从儒家仁体论来阐发山水画论.因为儒家仁体论不仅包含道德论,而且包含以“仁”为核心的本体论、宇宙观和认识论.仁体论的发展史,贯穿了“生”与“爱”的内涵,气、道、天、理等具有本体论和宇宙论意义的范畴,都可以通过仁体得到贯通,并赋予其有情创生的元始活力,以此解读山水画论,更能揭示山水画的本体与动机;而仁智双用的“智的直觉”对于理解山水画的创造和意境亦有很大启发.
    • 王棋
    • 摘要: 科学、民主新外王要求民族生命的精神有更高的发展.牟氏会通中西,重建道德理想主义,在本体、主体、实践三个方面作了创新和发展.在本体方面,牟氏发掘传统儒学仁的思想,以怵惕恻隐之仁为道德本体,将之与生命本体、宇宙本体相统一,建立了道德的形上学,明确了民族文化生命的本源.在主体方面,牟氏创造性提出智的直觉、良知自我坎陷等新的学说,从道德主体转出知性主体,又运用理性之架构的表现、理性之外延的表现等新的概念,从道德主体转出政治主体.在实践方面,牟氏把主体落实道德理性精神于现实形态上视作客观的实践,重视道德实践在政治社会方面的现代意义.牟氏彰显与护持儒家道统,引出学统和政统,形成三统并建的学理系统.牟氏重建民族文化价值体系,探寻文化新路,对我们探索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启迪意义.
    • 盛珂
    • 摘要: "物自身"是牟宗三借鉴康德哲学用来阐释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牟宗三对于"物自身"的理解和接受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与康德不同的面相。康德表述"物自身"的逻辑是由知性推出"物自身",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智的直觉;而牟宗三则是由"真我"推出智的直觉,并且由智的直觉论证"物自身"的存在。牟宗三更进一步的直接把"物自身"表述为"价值意味"的存在,成为知体明觉之用。这表现出牟宗三哲学的核心精神完全来自传统宋明理学,我们也只有以宋明理学为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牟宗三哲学。
    • 肖雄
    • 摘要: "智的直觉"概念在牟宗三哲学中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而并非只在后期才受到重视,涵义单一.这个演变过程可分为"直觉的解悟"、"超理智的认识心"、"内容真理之体证"与"本体之智或无限心"四个阶段.它们分别代表牟宗三在每个思想阶段对"智的直觉"概念的典型理解.在"直觉的解悟"思想阶段,牟宗三的思想旨趣在宇宙论玄思,他对"智的直觉"概念的理解也表现为"直觉的解悟";在"逻辑的架构"阶段,牟宗三从对逻辑的超越来理解"智的直觉",所以用"超理智的认识心"来称之;在"主观的悲情"阶段,牟宗三深入诠释传统儒释道哲学,认识到"智的直觉"不只具有形式意义,还具有内容意义;及至后期牟宗三建构两层存有论,认为不仅儒家之智的直觉,佛老之智的直觉亦也有本体论的意义.牟宗三"智的直觉"概念的发展不但与他的思想阶段对应,而且还牵涉到他的坎陷论的演变,以及他对儒家与佛老的判别等问题,是研究牟宗三哲学的基础性工作.
    • 沈鸿慎
    • 摘要: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里面,"敬"之情的处理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问题.这种情感是受到实践理性的影响而生发出来的,并不来源于经验,然而它本身却是属于经验层面的.这就导致康德的道德哲学中,理性与情感始终两分.海德格尔在康德理解的基础上,深入揭示了"敬"这种情感的理性特征.牟宗三更是直接批评康德把"敬"之情归为经验层面的看法,将"敬"之情作为理性的情感."敬"之情有理性的特质是海德格尔与牟宗三相似的看法.两人对"敬"之情的理解也有相异之处,其根本不同就在于牟宗三不认同海德格尔将"敬"之情的源头收归到此在的"时间性"到时.从他们对"敬"之情的理解出发,还可以看到牟宗三对海德格尔"现象学方法追问存在路向"以及"人的有限性论述"的批评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通过这种深入的比较,可以见到牟宗三康德学的现象学化倾向,亦可以从西方哲学发展的理路来考察牟宗三对康德哲学发展的合理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