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普通小球藻

普通小球藻

普通小球藻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136篇,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8982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天津大学学报、水生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暨杀虫剂学术研讨会、2012工业生物过程优化与控制研讨会等;普通小球藻的相关文献由443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冠勋、孟春晓、张瑞豪等。

普通小球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7 占比:1.18%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8982 占比:98.71%

总计:9099篇

普通小球藻—发文趋势图

普通小球藻

-研究学者

  • 吴冠勋
  • 孟春晓
  • 张瑞豪
  • 李国强
  • 郭艳芸
  • 陈国强
  • 高政权
  • 裘丽萍
  • 陈家长
  • 付圣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耿媛媛; 张贤明; 聂煜东; 姜岩; 杨哲涵; 李金; 颜海燕; 申粤
    • 摘要: 以普通小球藻为研究对象,在氮缺乏条件下分别添加天然生长素吲哚乙酸(IAA)、人工合成生长素萘乙酸(NAA)及2,4-二氯苯氧乙酸(2,4-D),研究了不同生长素添加量下普通小球藻的生长特征、油脂积累及藻油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最佳的生长素添加量分别为IAA 1.0 mg/L、NAA 2.5 mg/L、2,4-D 1.0 mg/L;在IAA、NAA、2,4-D最佳添加量下,普通小球藻最高生物量分别为158、159、164 mg/L,是单一缺氮(ND)培养下生物量的1.27、1.28、1.32倍,与整个培养周期前8 d正常培养(BG11)下的微藻生物量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生长素有效抵消了缺氮胁迫对生物量的负面影响;在IAA、NAA、2,4-D最佳添加量下,普通小球藻最大总脂含量分别是BG11培养条件下的1.72、1.64、1.74倍,最大总脂产量分别为61.38、58.83、64.22 mg/L,是BG11组的1.49、1.43、1.56倍,而ND组最大总脂产量低于BG11组;在最佳生长素添加量下,普通小球藻细胞内最大甘油三酯含量分别为27.97%、25.66%、33.21%,最大甘油三酯产量分别为44.19、40.80、54.46 mg/L,均明显高于BG11组;C16~C20脂肪酸成分分别占总脂肪酸的71.99%、73.75%、84.81%。研究表明,缺氮胁迫下3种生长素对普通小球藻生长及油脂合成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中2,4-D效果最佳。
    • 姚冬梅; 张达娟; 张树林; 张迎
    • 摘要: 为探究接种普通小球藻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微藻群落结构的影响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选择两口条件一致的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作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定期监测各处理组中理化因子、微藻群落结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对照组鉴定出微藻共5门36属(种),接种小球藻的试验组鉴定出微藻5门38属(种),两池绿藻门种类数均超过总种类的60%,试验组较对照组蓝藻门生物平均密度比例下降76.32%、绿藻门生物平均密度比例上升70.32%;结合群落结构分析发现,试验组微藻群落结构变化稳定、连续性更好,且铜绿微囊藻的贡献率显著下降,普通小球藻贡献率显著上升。对试验组微藻密度与水温、pH、溶解氧质量浓度、透明度、氧化还原电位等环境理化因子进行冗余分析发现,水温、pH、溶解氧质量浓度对浮游植物密度变化均有显著影响(P<0.01),其余两种环境因子对密度变化影响较差,试验组较对照组亚硝态氮和氨氮平均质量浓度在时空尺度内分别下降了47.27%、44.26%。建议接种频率为1次/10d,接种时间为8:00,此条件下接种普通小球藻效果最佳。
    • 郝俊光; 潘喜芳; 莫维; 韦佳佳; 韦丹; 张家嘉; 张宇虹; 祁岑; 薛命雄
    • 摘要: 普通小球藻和蛋白核小球藻作为新食品资源,是国际上广泛研究、养殖、应用的2种小球藻属绿藻,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可提纯或转化出大量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在食品等产业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该文基于近10年来普通小球藻和蛋白核小球藻在育种、养殖、收获、下游处理、食品研发方面的国外报道,就小球藻营养成分与功效、食品领域应用及存在问题、传统和新兴微藻细胞破碎技术、产业发展策略与趋势4个方面进行综述,重点介绍国内小球藻产业不破壁藻粉消化性差的现状及工业化细胞破碎技术的优缺点,基于微藻生物精炼的理念提出了小球藻产业发展的近、中、远期发展策略,以期为国内高校院所的研发及小球藻养殖加工企业的技术信息提供参考。
    • 李立杰; 彭梦; 杨帆; 余佳妮; 金巍; 谭凤霞; 柴毅
    • 摘要: 为探究重金属砷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的毒性作用及机制,以典型浮游植物指示种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试验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浓度As^(5+)(0、0.1、0.5、1、1.5和2 mg/L)研究其对普通小球藻的藻密度、叶绿素a含量、细胞膜通透性、蛋白(TP)含量、活性氧自由基(ROS)含量、丙二醛(MDA)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歧化酶(T-SOD)活性、三磷酸腺苷酶(ATP)活性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96h胁迫内,各浓度As^(5+)处理组对普通小球藻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2 mg/L处理组抑制率最高,为52.9%,96h-IC50为1.94 mg/L。各处理组对藻细胞Chl.a含量也均有抑制作用,其中2 mg/L处理组最低,仅为对照组的31.4%。As^(5+)浓度为1.5和2 mg/L时,藻细胞TP和ATP含量显著降低,MDA含量为对照组的2倍和2.6倍,细胞膜通透性高于对照的1.7倍和2倍。2 mg/L处理组ROS含量显著增加,为对照组的4.0倍,刺激藻细胞产生氧化应激,T-AOC和T-SOD活性显著增加,为对照组的2.8倍和1.6倍。透射电镜(TEM)结果显示,As^(5+)2 mg/L处理组会破坏藻细胞内部结构,造成胞质空泡化,类囊体片层结构断裂,叶绿体结构紊乱等现象。这表明高浓度As^(5+)对普通小球藻细胞膜和主要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具有破坏性,同时普通小球藻为应对污染物胁迫机体会产生氧化应激。在As^(5+)浓度低于1.5 mg/L时普通小球藻生理生化指标所受影响相对较小。研究揭示了典型指示种普通小球藻在As^(5+)环境胁迫中的生理生化反应,为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修复及制定相关环境标准提供基础数据,进而实现水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
    • 张潇峮; 李立杰; 彭梦; 柴毅; 张辉; 罗鸣钟
    • 摘要: 为了解多环芳烃类污染物与微塑料的联合毒性效应,实验通过检测藻密度、叶绿素a含量(Chl.a)、总蛋白(TP)、丙二醛含量(MDA)、过氧化氢酶活性(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T-SOD)等指标,探究了环境中持久型污染物萘(Nap)和5μm聚苯乙烯微塑料(MPs)联合胁迫对普通小球藻96h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Nap和MPs单独和联合胁迫时对普通小球藻均有抑制作用,单独胁迫时最高抑制率分别为68.26%和57.40%,联合胁迫时最高抑制率为52.05%;对Chl.a也均产生抑制作用,与藻密度呈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在单独及联合胁迫下,TP含量均显著下降,MDA含量均显著上升。Nap单独胁迫时CAT和T-SOD活性均呈显著下降趋势;MPs单独胁迫和联合胁迫时,CAT和T-SOD活性均先上升后下降,且联合胁迫实验组最终CAT和T-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Nap和MPs对普通小球藻的EC_(50)-96h分别为81.35和383.3 mg/L,Nap较MPs对普通小球藻的毒性更强;Nap和MPs(毒性单位比1﹕1)对普通小球藻的EC_(50)-96h为1.320 TU,联合毒性效应表现为拮抗作用。可见,MPs的存在降低了Nap的毒性,在短期内体现出一定的保护作用。
    • 吉喜燕; 唐静懿; 叶璟; 吴世超; 黄赛花; 侯梅芳; 李鑫; 许文武
    • 摘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纳米类材料在电化学、药物运输、生物传感器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导致了其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土壤、大气等环境介质中,对生态环境安全造成潜在威胁.以水体中环境浓度的碳基纳米铜复合材料为受试浓度范围,以环境适应性和污染物耐受性均较强的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对象,研究了水体中不同浓度碳基纳米铜复合材料对普通小球藻的细胞胁迫作用,使用分光光度法检测了0,0.05,0.5,5,50 mg·L?1碳基纳米铜暴露条件下普通小球藻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运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气相-质谱联用)检测法探究了不同浓度碳基纳米铜胁迫条件下第8天普通小球藻细胞内代谢物相对丰度变化、代谢通路及相关代谢组学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培养周期的第8天,藻细胞叶绿素a含量随碳基纳米铜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当碳基纳米铜达到50 mg·L?1时,将严重抑制藻细胞叶绿素a的产生.代谢组学检测结果表明,当碳基纳米铜复合材料的浓度达到50 mg·L?1时,藻细胞中与叶绿素合成密切相关的碳固定过程、氨基酸代谢过程均受到了严重抑制.这表明,高浓度碳基纳米铜会扰乱普通小球藻的细胞代谢并产生明显胁迫作用.文章旨在评估水体中碳基纳米铜复合材料对水体初级生产者普通小球藻的胁迫作用,以期为水体污染修复与藻细胞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与参考.
    • 葸玉琴; 赖金霞; 张明旭; 任春燕; 孔维宝; 贾凌云
    • 摘要: [目的]为探究重金属对淡水绿藻生长的影响.[方法]选取对水质检测具有明显指示作用的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实验材料,CdCl2·2H2O和CrCl3·7H2O提供重金属离子,探究不同浓度Cr3+和Cd2+在单一和复合胁迫下对藻细胞浓度、叶绿素a及相关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随着Cr3+和Cd2+浓度不断增加,藻细胞浓度呈先增长后下降趋势;叶绿素a含量呈现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现象,浓度为1mg/L的单一和复合胁迫下有最大值,且毒性作用表现为Cr3+<Cd2+<Cr3++Cd2+;与藻细胞膜相关的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随着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长;重金属离子浓度低于10mg/L时对藻细胞内抗氧化酶系统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表现为促进作用,而大于10 mg/L时具有抑制作用.[结论]结果表明在单一或复合重金属胁迫下,普通小球藻会充分调动与抗逆性相关的酶来维持自身的正常生长.
    • 田永静; 孙甜甜; 皮宇松; 孙康; 郝双玲
    • 摘要: 为探究重金属与环境激素的联合毒性效应,以普通小球藻为受试生物,开展了锌与双酚A的单一及复合暴露对普通小球藻的急性毒性、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抗氧化应激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单一暴露条件下,锌和双酚A对普通小球藻的EC50分别为5.10 mg·L-1和17.37 mg·L-1,仅在锌离子质量浓度低于0.25 mg·L-1时可促进普通小球藻叶绿素合成,而其他各暴露组中锌和双酚A对普通小球藻的光合作用具有抑制效应,采用等毒性配比法进行联合毒性试验,由相加指数法判断锌与双酚A对普通小球藻的联合作用类型为协同作用;藻细胞可溶性蛋白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随锌与双酚A暴露浓度的增加被显著诱导,且高浓度的复合暴露对普通小球藻造成明显的氧化损伤.研究表明,锌与双酚A复合暴露会加强其在水环境中的毒性效应.
    • 王政润; 于建霖; 孔庆霞
    • 摘要: 以普通小球藻为受试生物,研究了液氮匀浆法、研磨匀浆法、机械匀浆法、反复冻融法等4种匀浆方法的破壁效率,同时使用4种方法制备的匀浆液测定SOD活力和GSH含量,旨在筛选出破碎效率高、方便快捷且测定生理生化指标准确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4种方法的破碎率分别为81.43%、100.00%、92.41%、56.54%,SOD活力分别为47.06、48.58、0、25.05 U/mgprot,其中研磨匀浆法与液氮破碎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GSH含量分别为34.42、24.52、87.37、38.75 mgGSH/gprot,研磨匀浆法、液氮破碎法、反复冻融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与机械匀浆法差异显著(P<0.05).结果 说明,研磨匀浆法和液氮破碎法的破碎率高,生化指标测定准确.但由于研磨匀浆法耗费人工成本过高,且无法处理大量样本,相较而言,在上述方法中采用液氮破碎法是制备小球藻细胞匀浆液最好的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