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明代中晚期

明代中晚期

明代中晚期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8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专利文献700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紫光阁、社会科学家等; 明代中晚期的相关文献由86位作者贡献,包括朱文鸿、蒋玉斌、叶康宁等。

明代中晚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10.60%

专利文献>

论文:700 占比:89.40%

总计:783篇

明代中晚期—发文趋势图

明代中晚期

-研究学者

  • 朱文鸿
  • 蒋玉斌
  • 叶康宁
  • 廖霞
  • 解立新
  • 赵琰哲
  • 丁少帅
  • 万余
  • 严宏达
  • 亢学军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邱方
    • 摘要: 事物的发展通常要经历前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明代的书画艺术发展轨迹同样离不开事物发展的规律,其在每个阶段衍生出不同的艺术特征。本文对明代中晚期绘画、书法的发展趋势加以分析,并探讨明代中期至晚期的绘画、书法发展趋势,以助力当代绘画、书法的继承和发扬。
    • 王蓉; 丁少帅
    • 摘要: 江南地区一直是文人流连忘返的文化圣地,明代资本主义的萌芽促使该地区市民审美意识的提升,而观念的扭转改变了明代中晚期书法的表现形式,使当时的书法艺术富有创造精神。该文以明代中晚期文人价值取向的转变为主要切入点,以江南地区为例,分析明代中晚期文人“尚奇好异”“玩世”意识的产生与部分文人责任感的缺乏这两方面价值取向的转变对书法领域的影响,并阐述明代中晚期江南地区书法生态的具体表现。
    • 本刊综合
    • 摘要: [事件回顾]嘉定,古称"疁城",素有"教化"美誉,800年来,弦诵不辍,名士代起,风教之隆,冠甲江南。在经济发达、文化深厚的双重滋养下,具有文人气质的嘉定竹刻于明代中晚期应运而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嘉定竹刻,2018年"竹缘匠心——明清嘉定竹刻精品展"在上海嘉定博物馆展出,引发业内对于嘉定竹刻关注。2020年5月嘉定博物馆又举办"疁城仙工——明清嘉定竹刻特展",以百余件明清嘉定竹刻精品一展江南文人意趣,呈现匠作之美。两次展览均受行业赞誉。
    • 王聪
    • 摘要: 杜甫被尊称为"诗圣"。"诗圣",本为"圣于诗"之意,用于称赞诗人的诗写得超凡入圣,最早并非特指杜甫。将杜甫独尊为"诗圣",大概已经是明代中晚期的事了。费宏《题蜀江图》道:"杜从夔府称诗圣。"[1]孙承恩在《杜工部(子美)》中道:"诗圣惟甫。"[2]王嗣奭《梦杜少陵作》道:"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3]"圣"这个称呼一般不轻与人。
    • 摘要: 作为人民群众创造的艺术形式,民艺广泛参与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群众衣饰穿戴、游艺祭祀、生活日用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可以说,与民族、民俗、民间的深入结合,说明民艺本质上就是来自人民群众的生活,人民群众是民艺的创造者和享用者。明代中晚期,阳明心学的传人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哲学命题,指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蕴含了圣人之“道”,古代哲人对关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造物行为赞赏有加,也可视为民艺人民性的一个注脚。
    • 卢羽
    • 摘要: 明代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重要阶段.该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稳定,涌现了大量的书画艺术家,如吴门各家等,可以将其书画艺术的发展分为前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艺术特征.明代中晚期,李贽就曾对王阳明的良知学内容进行探究,并融合了王畿与王艮的主张.他倡导自然率真,厌恶虚伪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回归,更加注重独立、自由的思想理念,是人人平等理念的倡导者.通过分析明代中晚期书画艺术的特点,对明代中晚期书画艺术进行了审美鉴赏.
    • 严宏达
    • 摘要: 一折扇始见于中国的记载是在宋代,很多信息似乎都指向由域外的日本、朝鲜传来,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折扇是中国本土形成的扇子款式。江苏常州出土的宋代漆盒上,有庭院中侍女执折扇而立的画面,说明此时折扇已深入人们的生活。苏州地区存世的折扇实物最早是明代的,有竹骨书画扇面者,也有泥金髹漆以作装饰者。从文献来看,折扇作为一种器物,当时的人们注重坚实好用,明代中晚期苏州昆山人张大复(约1554—1630)《梅花草堂笔谈》卷十三载:“扇推李昭、马勋、刘玉台,我皆识之,信名下无虚士。”又卷十四载:“李昭者,为数骨,坚厚,无洼窿,挥之纯然。”由此可见当时风尚。江南地区明代墓葬所出土的折扇有以金箔或洒或贴,形成图案,俗称“块金扇”,其中,1966年12月,在虎丘新庄发现了王锡爵夫妇合葬墓,所出土的两件圆头漆竹骨黑纸块金扇,品相完整,黑纸洒金底上有规律地分布块金图案,颇具装饰美感,这种工艺可能受日本工艺美术中喜好使用金漆金箔的影响。争论折扇到底是域外传来还是本土形成的意义不大,因为中国各地的折扇和日本、朝鲜的折扇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之中已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 问安
    • 摘要: 朱简《印经》中曾将明代中晚期的印章流派分为"三桥派"、"雪渔派"、"泗水派",这三派的始祖分别为文彭、何震、苏宣师徒三人。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据《汉书·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自它起源至今的三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 陈思琪
    • 摘要: 明代中晚期,"桃源图"盛行。辽宁省博物馆藏文徵明款《桃源问津图》是文徵明名下两幅传世的"桃源图"作品之一。本文通过比对法对该卷进行鉴定,以作品内容为主,着重从笔墨造型入手,分析山、水、树、人物、建筑画法,再结合文徵明的款识、印鉴进行探讨,最后梳理流传与著录,结论为《桃源问津图》是托文徵明名的伪作,且创作粗糙。一、《桃源问津图》的基本信息文徵明(1470—1559)款《桃源问津图》,长卷,纸本设色,纵32.88、长548.3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此画真伪存疑,徐邦达《重订清故宫旧藏书画录》中记载此画存有异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